首页期刊导航|森林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

王立海

双月刊

1001-005X

SLGC@nefu.edu.cn

0451-82190631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工程/Journal Forest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森林工程是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中的非生物工程,是融学术、技术、知识、信息于一炉,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也适当反映国外的成熟经验,它是我国当前唯一联系国内外广大森林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向新出发,木材科学前沿发展

    李坚甘文涛陈志俊杨海月...
    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材及其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包括家具制造、室内装饰和建筑等领域。木材工业的年产值总量已经超过3万亿元,是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然而,木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创新能力弱和生产供应链分散等问题,向新出发、向绿而行,孵化功能木质制造新技术、新材料,培育木业新质生产力是助推行业发展、蓄能助力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为此,聚焦木材科学前沿发展方向,针对木业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阐明科技创新对木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木材科学未来发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宏观拓展、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4个发展方向,并综述了现阶段具代表性研究成果,梳理代表性木质新产品和功能新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出我国木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木材科学新质生产力创新智能化可持续发展

    基于声发射技术研究木材表面裂纹对应力波能量衰减特性的影响

    陈楚敏李明方赛银赵家龙...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材中的裂纹对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探究应力波的能量变化规律对木材中裂纹深度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以樟子松木材作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的试件上制作不同数量的裂纹,并且裂纹深度从0逐渐增加至90 mm,每次的增量为10 mm。首先,利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传感器采集铅芯折断在试件表面产生的应力波,并对其进行时频特征分析。然后,基于离散小波分析,建立应力波在不同频段中的能量衰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暂态波中频率成分为125~250 kHz的AE信号占比显著减小;随着裂纹数量的增加,小波重构后的AE信号能量衰减模型中表示衰减程度的系数由0。73增加至1。09;此外,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频段为31。25~62。5 kHz的小波信号能量衰减明显缓慢;利用能量衰减模型确定的裂纹区域可以覆盖实际裂纹的所在位置。

    木材裂纹声发射能量小波变换应力波区域定位指数衰减

    碳酸钙/桉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钟昊林作鹏王亚男郭明辉...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扩大木材在室外反光材料领域的应用,使用氯化钙、碳酸氢钠对桉木交替真空浸渍的矿化方法,模拟天然贝壳有机/无机复合结构,通过热压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碳酸钙(CaCO3)含量的碳酸钙/桉木复合材料。通过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探究CaCO3对矿化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能够增强矿化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其热稳定性以及对太阳光线的反射能力,降低材料受光照而发热的温度。当矿化时间低于3 d时,抗拉强度随CaCO3的含量增加而提高,最高为18。35 MPa,过程呈现多次断裂;当矿化时间达到4 d时,材料对太阳光线的反射率达到80%以上,相比原始木材自身温度降低了10℃。这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在户外反光隔热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碳酸钙桉木仿生矿化光热效应热稳定性

    基于声发射的木材裂缝数量辨识研究

    张志恒李明沈志辉陈楚敏...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木材裂缝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的木材裂缝数量识别方法。首先,在试件上人为依次制作1 mm×9 mm(长×高)的4条裂缝,在裂缝的一侧通过折铅的方式产生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信号,另一侧放置传感器,信号采样频率设置为2 MHz。然后,通过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确定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position,VMD)的分解层数K和惩罚因子α,并将原始信号分解为具有不同频率的本征模态(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接着,随机选择5组信号进行VMD分解,并对分解后的IMF构成的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得到相应的奇异值向量,再由5组奇异值向量组成标准矩阵。最后,由测得的AE信号,分别与标准矩阵计算马氏距离,并依据最小判别原则,判定裂缝数量。结果表明,PSO-VMD-SVD方法能够方便提取出AE信号特征,并通过计算马氏距离进行裂缝数量判别,判别正确率为92%。

    声发射变分模态分解奇异值分解马氏距离木材裂缝缺陷

    Ni元素质量分数对65Mn钢木工圆锯片性能的影响

    赵俊博张雅繁何林韩张学瑾...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高效率的木材切削工艺对于提高木材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升木质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木工圆锯片常用钢材 65Mn 存在硬度和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欠佳的问题,为此通过添加镍(Ni)元素对65Mn钢进行改性。采用原料熔炼、浇筑试棒、锻造加工以及热处理等步骤制备Ni改性65Mn钢,并对改性前后的65Mn钢进行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和拉伸强度测试。同时运用金相显微镜(metallographic)及扫描电镜(SEM)剖析65Mn钢改性前后的组织构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Ni元素后,65Mn钢回火后的组织由回火屈氏体改变为淬火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混合体,且当Ni元素质量分数达到0。9%时,出现残余奥氏体;2)在相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Ni元素对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冲击韧性较未改性的65Mn钢有所降低。其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7%Ni元素的65Mn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最优,较未改性的65Mn钢分别增加了10。18%、35。40%(室温)。研究结果为后续木工圆锯片钢材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推动木质加工工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65Mn钢Ni含量木工圆锯片力学性能

    小兴安岭12种灌木的燃烧性研究

    张念慈刘广菊崔文峰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黑龙江省小兴安岭12种典型灌木树种燃烧性差异,对生物防火树种筛选和配置提供参考,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12种灌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干、枝、叶燃烧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灌木植物燃烧性层次结构模型,确定燃烧性各指标权重,计算灌木不同器官燃烧性数值,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灌木各器官权重占比,得出12种灌木燃烧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整株的燃烧性最强的为刺玫果,最弱的为忍冬;干最易引燃的为接骨木,最难引燃的为忍冬;枝最易引燃的为接骨木,最难引燃的为忍冬;叶最易引燃的为刺五加,最难引燃的为红柳。研究结果可为小兴安岭地区灌木树种燃烧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林火预测预报、林火行为预报、可燃物管理等研究和应用提供有效的支持。

    小兴安岭森林可燃物灌木燃烧性理化性质层次分析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和郁闭度对桉树改造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刘长德刘梦瑶陈锦睿胡文涛...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桉树人工林种植模式基本为多代连栽的单一模式,导致了诸多生态学问题的出现。因此,确保人工桉树林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经营,已成为人工桉树林栽培技术的热点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恰当的树种配置与适度的郁闭度是调整林分结构、增强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法。选取佛山市西岸林场6个桉树纯林样地进行改造,研究2种树种配置模式(A为5种山茶科树种,B为5种山茶科树种和2种落叶阔叶树种)和3种桉树郁闭度(Y1为0%,Y2为15%,Y3为30%)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在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中,B模式Y3样地3个土层(0~20、20~40、40~60 cm)的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孔隙比与0~20 cm土层的全氮、氮磷比(N∶P)、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A模式Y3样地(P<0。05)。在不同郁闭度中,A模式Y3样地3个土层的全磷、有效磷、速效钾、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Y1样地(P<0。05),且B模式Y3样地3个土层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过氧化氢酶活性和N∶P显著高于Y1样地(P<0。05)。综上所述,合适的树种配置模式和郁闭度有益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提高,30%桉树郁闭度下山茶科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的模式在华南地区的改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桉树配置模式郁闭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化学计量比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呼中冻土区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

    杜倩王岩万祖梁赵昶...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呼中典型冻土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表层(0~15、15~30 cm)土壤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利用随机森林(RF)算法建模,分析大兴安岭冻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在13个遥感变量因子中筛选相关性最高变量,确定海拔、ARVI、VIGreen、EVI、OSAVI、NDVI,6个环境变量相关性最高,可作为自变量。结果表明,当节点分裂次数(leaf)值为5,决策树数量(trees)值为900时,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最为接近,表明此时的模型稳定性最好,0~15、15~30 cm土层训练集R2 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23、0。43,测试集R2 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35、0。24。以此参数预测表层(0~15、15~30 cm)土壤碳储量空间土壤碳空间分布状况分布特征,0~15和15~30 cm土壤碳密度平均值为7。40 kg/m2和14。80 kg/m2,0~15 cm土层土壤碳储量分布大致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15~3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分布差异不明显,但南向略高于北向。

    GIS土壤碳储量冻土RF模型大兴安岭

    三江并流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杨博文刘凤莲陈洪敏
    10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三江并流地区的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可为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及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对三江并流地区森林植被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探究,并从"自然-社会经济"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选取14项具体评价指标(高程、坡度和年降水量等)测度研究区各植被型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结果如下,1)研究区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3种森林植被型,其中常绿针叶林占据森林植被的84%以上;2)研究区有稳定型、突变型和波动型3种变化轨迹,其中稳定型占据80。35%的变化面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冷热点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相似性,常绿针叶林的热点分布呈现出冷点包围热点的态势;3)因子探测表现出各因子对常绿阔叶林的影响大于其他2个植被型,对于常绿针叶林的解释强度较小。三江并流区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高程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森林植被影响力较单因子探测显著增强。

    森林地理探测器时空变化驱动力三江并流区

    基于YOLOv8算法改进模型检测梢斑螟虫蛀树木

    周宏威纪皓文吴羿轩赵鹏...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梢斑螟是一种严重危害针叶树种的害虫,严重影响针叶树的健康和生长。梢斑螟虫的幼虫以针叶树的叶片为食物,在针叶树木中建立巢穴,逐渐摧毁叶片组织,导致叶片变黄、褪绿,最终树木枯萎。此外,幼虫也可能侵蚀树木的树皮,导致树皮剥落和树干暴露,使树木易受其他害虫、病菌和自然元素的侵害,增加树木的脆弱性,降低其生存能力。为辅助地面治疗被梢斑螟虫蛀树木,采用YOLOv8s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梢斑螟虫蛀树木的检测与识别。通过采用C2f-GAM和动态检测头建立模型(YOLOv8-DM),来提高YOLOv8s对于梢斑螟虫蛀树木的检测能力。试验结果表明,YOLOv8-DM能够有效地识别梢斑螟虫蛀树木,其平均精准度达到84。8%。与其他目标检测算法相比,YOLOv8-DM有更高的平均精准度。

    梢斑螟YOLOv8s识别检测准确率不同场景C2f-GAMDy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