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机硅改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向略张叶琴王哲暴玉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极佳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已经在国防科工、微电子、机械工业和薄膜包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有机硅改性聚酰亚胺,能够显著改善聚酰亚胺的许多不足从而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比如降低介电常数,增加疏水性、透气性和黏接性等.综述了有机硅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及改性后聚酰亚胺的特性和应用.

    聚酰亚胺有机硅聚硅氧烷酰亚胺改性应用

    基于面成型光固化3D打印成型精度研究进展

    徐旸楼钦王进卿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面成型光固化3D打印技术在医疗器械、模型铸造、个性化定制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该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也愈显突出,成型模型尺寸收缩、表面粗糙、翘曲变形等精度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角度提高成型精度的方法进行归纳,将影响成型精度的误差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仪器设备误差、光固化工艺过程误差以及光敏树脂收缩误差,比较分析不同成型精度改善方法的研究成果.最后,还列举了新型面成型光固化3D打印技术,总结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为面成型光固化成型精度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面成型光固化工艺3D打印成型精度尺寸误差

    形状稳定高分子相变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石姗姗钱钊姜涛张磊...
    16-2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相变材料因可用于太阳能储能材料和智能纺织品等领域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固-液相变材料熔点以上的液相泄漏是目前阻碍有机相变材料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制备形状稳定型相变复合材料是减少液态相变材料泄漏的一种有效方法.归纳了几种形状稳定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微胶囊法、纳米材料吸附法、化学交联网络法、碳网络限制法、二氧化硅网络限制法、聚合物网络限制法、金属网络限制法,希望对新型形状稳定相变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形状稳定相变材料有机相变材料微胶囊

    共价有机框架(COF)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去除研究进展

    蔡勐李新冬欧阳果仔李海柯...
    21-2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重金属离子引起的水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各种现有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中,吸附法由于其工艺简单、效率高等特点,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共价有机框架(COF)是一种新型的结晶多孔聚合物,良好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使其成为水处理领域较为前沿的吸附材料之一,在去除重金属离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综述全面介绍了 COF材料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及吸附机理,总结和展望了 COF材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设计和制造用于重金属离子去除的COF材料提供一些启发性的信息.

    共价有机框架重金属离子吸附

    连续化静电纺尼龙6/改性聚乳酸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

    殷嘉骏琚艳云孙政权董丽杰...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乳酸无纺布(PLA)为基材,通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PLA进行改性(mPLA),并采用连续化电极丝静电纺丝法在mPLA表面制备尼龙6(PA6)纳米纤维膜得到了 mPLA/PA6复合膜.使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mPLA/PA6的化学结构、结晶行为和微观形貌,并对其空气过滤性能、疏水性能和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H550修饰在PLA纤维上,将复合膜由亲水转变为疏水,水接触角为131°.当纺丝电压为80 kV,收卷速度为0.2 m/min时,复合膜的平均直径为58 nm,对直径≤0.3 μm的细颗粒物(PM0.3)的过滤效率为99.9%,过滤阻力为118.7 Pa;此时产量为14.4m2/h;且在17.5 W/m2紫外辐照强度下4 d降解率为99%,为工业连续化制备可降解空气过滤材料探索了有益的途径.

    聚乳酸尼龙6连续化空气过滤降解性能

    三元共聚浅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卢春燕刘帅王刚朱天容...
    36-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两步法,以双环[2.2.1]庚烷二甲胺异构体混合物(NBDA)、2,6-二氨基甲苯(2,6-DAT)、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为原料,合成一系列不同比例二胺的浅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通过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静态热机械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薄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薄膜已经亚胺化完全,整体为无定型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2,6-DAT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268.46℃,热失重初始分解温度均在485℃以上,800℃残炭率最高为52.62%;在50~100℃温度范围内,热膨胀系数(CTE)最低为9.96×10-6/℃,断裂伸长率在5.08%~8.26%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薄膜在450 nm处的紫外透过率最高可达86.03%.

    聚酰亚胺异构体混合物浅色透明薄膜

    含米氏酸型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刘淋泽夏益青罗岑怡郭慧锦...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以米氏酸、4-硝基苄氯为原料合成二硝基化合物(MADN),并将其还原为二元胺化合物(MADA),再用MADA与马来酸酐反应得到含米氏酸型双马酰亚胺(BMI-MAM).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MADN、MADA和BMI-MAM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测试了 BMI-MAM单体和聚合物P(BMI-MAM)的热稳定性,同时采用了 FTIR对P(BMI-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 MADN、MADA和BMI-MAM,且P(BMI-MAM)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Td,5=425.0℃),较高的残炭率(CY800℃=55.5%),因此拓宽了双马来酰亚胺在改性剂、碳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双马来酰亚胺米氏酸合成

    透光聚丙烯材料光散射影响因素研究

    陈延安陈桂吉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不同类型聚丙烯(PP)、弹性体以及滑石粉填充对材料透光率、雾度、光扩散系数的影响.通过采用变角度透光率测试仪测试材料的半功率角和光扩散系数.结果显示,配方中含有30%PP(K9010)时,透光率由60.52%下降至42.76%,雾度和光扩散系数分别由57.9%和1.97提升至99.32%和13.55.随着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下降,材料的透光率逐步降低,雾度和光扩散系数随之提高,当使用POE(8100)时,透光率下降至45.31%,雾度和光扩散系数分别提升至94.05%和22.17.当使用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替代POE,透光率提升至64.93%,雾度和光扩散系数下降至45.03%和1.13.添加滑石粉后PP材料的透光率下降,雾度和光扩散系数均有所提升作用.半功率角(DLD)与光扩散系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

    聚丙烯透光率雾度光扩散系数

    高韧性、高流动性金属质感免喷涂PC材料的改性

    蒋晓峰秦强强何洋辛忠...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碳酸酯(PC)为基体材料,对影响金属质感免喷涂PC材料的韧性和流动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增韧剂体系对PC材料的力学性能、熔体流动速率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较大,其中添加12%乙烯-丙烯酸乙酯-马来酸酐在缺口冲击强度、熔体流动速率方面综合表现最佳.硅-丙烯酸酯类增韧剂、乙烯-丙烯酸乙酯-马来酸酐和乙烯-丙烯酸丁酯之间具有协同效果,复配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冲击强度.此外,PC基材的选择也会对流动性有明显的影响.添加高流动性的PC能够有效地提高PC材料的流动性能,从而提升整个材料体系的加工和成型性.通过对PC材料的配方体系的优化,可以得到具有高韧性(30.7 kJ/m2)、高流动性(25.2 g/10min)的金属质感免喷涂PC材料.

    聚碳酸酯金属质感免喷涂高韧性高流动性

    辐照交联ABS/马来酰亚胺二元共聚物复合材料的耐热性研究

    王小进何敏刘玉飞何露露...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N-(4-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PMI)为单体,采用高温一步法与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进行自由基沉淀聚合,合成了二元共聚物聚[N-(4-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alt-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PFT),并制备了一系列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PFT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热失重分析仪对PFT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FT热稳定性良好,初始热分解温度(Td5%)高于40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80.96℃,符合ABS的加工条件.此外,对ABS/PFT复合材料进行γ射线辐照交联,通过热变形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以及流变仪对样条进行耐热性、热稳定分析和动态黏度(η)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BS/PFT的耐热性能良好,ABS的热变形温度(HDT)为88.90℃,ABS/PFT-12%的HDT提高了 12.33℃,辐照交联之后,i-ABS/PFT-12%的HDT提升了 21.22℃.为提高通用级ABS的耐热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思路.

    N-苯基马来酰亚胺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沉淀自由基聚合辐照交联ABS耐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