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莲杆纤维增强PHBV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张清扬徐康康汪浩程蹈...
    120-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莲杆纤维(LSF),拓展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的应用领域,实验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LSF/PHBV复合材料,通过力学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及热重分析探讨不同改性方法及添加量对LSF/PHBV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动态热机械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未处理LSF添加量为30 phr时,LSF/PHBV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为24.6 MPa;添加量为40 phr时,LSF/PHBV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最高,为33.4 MPa;与未改性的复合材料相比,LSF经过NaOH处理可显著提升LSF/PHBV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LSF经过NaOH+KH570联合处理可显著提升LSF/PH-BV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动态热机械性能.

    复合材料莲杆纤维化学改性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

    基于多糖交联的层层自组装抗菌膜制备及表征

    陈玉竹林祥德曾冬冬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糖聚合物壳聚糖(CHI)、羧甲基纤维素(CMC)和纤维素纳米晶(CNC)为成膜材料,借助静电相互作用为驱动力的层层自组装(LBL)技术,进而通过多糖分子间化学交联提升薄膜稳定性,设计制备了一种CHI/CMC/CNC纳米复合薄膜,并考察了其抗菌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台阶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薄膜表面形貌、厚度、粗糙度、材料构成和表面浸润性进行综合表征.结果表明,层层自组装多层膜被成功制备,(CHI/CMC)20-(CHI/CNC)5膜厚度约为702.6 nm,原始水滴接触角为48.8°,化学交联后变为14.7°.细胞毒性测试表明多糖交联的CHI/CMC/CNC薄膜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来自动物多糖的正电壳聚糖和亲水表面赋予了多糖交联薄膜良好的抗菌性能,其能显著抑制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的表面黏附、聚集和生长.

    多糖化学交联层层自组装壳聚糖纤维素抗菌性

    等规聚丙烯与高密度聚乙烯共混物的共支化反应原位增容

    徐寅翰李建军王军罗筑...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等规聚丙烯(iPP)为不相容的非极性聚烯烃,在分离和回收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其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变得日益严峻.采用叔丁基过氧化己烷(DHBP)、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ZDMC)建立反应体系,通过熔融共混,原位生成iPP和HDPE的长链支化(LCB)共聚物,使共混物相容性大幅提高.结果表明,原位增容显著提高了 iPP/HDPE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同时将其应用于废旧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混杂物,其力学性能也得到大幅提高.改性共混物的流变行为表明反应共混中形成了支化结构,长支链的成核作用使PP结晶温度升高.

    等规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长链支化共聚物原位增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高导电强韧性聚乳酸/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调控

    申思扬赵中国苏巨桥杨其...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EGDA)的引入对多壁碳纳米管/聚乳酸(MWCNT/PLA)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热力学稳定性、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了化学改性的方法将小分子量PEGDA单体原位接枝到线型PLA分子链上,实现了具有一定柔性结构聚乳酸(GPLA)的改性制备;其次利用熔融加工的方法实现了多壁碳纳米管在PLA/GPLA/MWCNT复合材料内部的均匀富集分布,促进了复合材料内部导电网络的构筑.结果表明,通过化学原位接枝法可以成功将PEGDA接枝到PLA分子链上,形成长链结构,并且长链结构的形成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复数黏度、结晶性能和热力学稳定性.导电数据表明,随着MWCNT含量的增加,PLA/MWCNT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逐步改善,导电逾渗阈值约为0.8%;并且复合材料内部GPLA的引入,可以充分利用GPLA的异相成核能力和"晶体排斥"效应,促使PLA/MWCNT/GPLA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高含量的GPLA的引入,导致了复合材料内部的复数黏度提高,使复合材料内部MWCNT的团聚体表现出了不同的分布状态.当GPLA的含量增加到15%时,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结晶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 5℃、12.7%和66%.为制备柔性导电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碳纳米管聚乳酸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拉伸性能导电性能结晶性能

    低挥发高接枝率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制备及其在增强聚丙烯材料中的应用

    谢海生兰修才李谦曹艳肖...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含有双键结构的苯乙烯弹性体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和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反应性熔融挤出制备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仪、水分测定仪和酸碱滴定法测定了 PP-g-MAH的物质结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挥发分含量和接枝率,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了玻璃纤维(GF)/聚丙烯(PP)(30/70)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SBS或SIS有利于PP-g-MAH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提高、挥发分含量的降低和接枝率的提高;GF增强PP材料中GF与PP的相容性变好,其力学性能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苯乙烯类弹性体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接枝率力学性能相容性

    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与磷-氮阻燃剂在环氧树脂中的协同效应与阻燃机理

    梁文俊贾仕奎弥晨高凯龙...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植酸镍(PA-Ni)与聚磷酸铵(APP)、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CTP)复配并应用于改性环氧树脂.对改性后的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添加10%APP,5%HPCTP和5%PA-Ni时,改性环氧树脂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4.2%;并能通过垂直燃烧UL94 V-0级.这些结果表明APP/HPCTP/PA-Ni三元复配体系具有高效的阻燃性能.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配体系的引入能够提升环氧树脂在高温氮气气氛下的热稳定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环氧树脂的残炭进行研究,以探索其阻燃机理.PA-Ni可以与APP、HPCTP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其成炭的能力.上述结果表明PA-Ni是一种有效的环氧树脂阻燃协效剂.

    阻燃剂环氧树脂有机金属化合物阻燃机理

    基于CO2合成绿色增韧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应用研究

    李晓娟柯杰曦罗晓霞王峰...
    160-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增韧改性环氧树脂,采用CO2与环氧化合物进行反应,得到环状碳酸脂,再继续与有机胺进行开环反应,合成了含有柔性基团(—NHCOO—)的增韧固化剂.通过调整固化剂中己二胺、聚醚胺(D230和T403)的改性比例,相应环氧固化产物可获得不同的增韧改性效果,同时固化产物保持了优异的黏接强度和力学性能,其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可分别达到21 MPa,79MPa和36kJ/m2.通过此技术途径制备的环氧树脂固化剂可实现CO2的高附加值利用,符合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发展趋势,对降低温室气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环状碳酸脂环氧树脂增韧固化剂

    具有有序导热网络结构的UHMWP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冯昌平孙凯印倪海鹰陈军...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高分子基体中构建有序导热网络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创造性地提出一种黏结剂共混法,制备出了具有有序导热网络结构和高导热系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基导热复合材料.首先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二维导热填料包覆UHMWPE颗粒的包覆颗粒,然后再通过热压成型制备出具有三维有序导热网络结构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热填料在UHMWPE基体材料中构建了有序的导热网络结构,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当UHMWPE/天然石墨(NG)/石墨烯(G)复合材料含有20%NG和0.3%G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高达1.47W/(m·K).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环保,易于工业化等优点.

    导热材料导热网络导热系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荧光素钠染料掺杂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及其在3D打印中的应用

    王帅达刘秀军薛文博张静...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荧光素钠(FSS)在聚集状态下会出现荧光淬灭问题,利用与SiO2纳米材料复合避免了 FSS与光聚物共混引起荧光染料的聚集.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将FSS掺入SiO2纳米粒子中,使用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作为偶联剂,制备了稳定、可分散于3D打印材料的荧光纳米二氧化硅(FSS-SiNPs).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Zeta电位测试、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对FSS-SiNPs杂化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了 FSS-SiNPs杂化粒子;与FSS的荧光光谱进行对比,FSS-SiNPs杂化粒子表现出较高的荧光强度;染料泄露性能测试表明,FSS-SiNPs杂化粒子在乙醇溶液中浸泡12 h后,荧光强度逐渐稳定并保持在95%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3D打印件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均有所下降,但是相比于FSS制备的打印件,FSS-SiNPs制备的打印件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分别提高了 14%、21%.

    3D打印荧光素钠二氧化硅光敏树脂

    功能母粒对高透明耐高温聚丙烯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徐裕勇杨康张怡王聚恒...
    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流延及注塑工艺,结合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技术,研究功能母粒对聚丙烯材料光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功能母粒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光学及力学性能.当功能母粒添加量为15%时,雾度相较于未添加功能母粒(1.67%)降低了 50.9%,断裂伸长率及落镖冲击强度分别为1 434.456%、115 g,相比于未添加功能母粒样,分别提升了 1.42倍及40.2%.

    增韧功能母粒光学性能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