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BAT/PLA/木质素流延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程鹏飞高琳李朋朋刘芸...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对木质素进行了结构和粒径尺寸分析,得到的木质素尺寸为微米级,结构中含磺酸基团,分析的物质为磺化木质素.其次,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聚乳酸(PLA)/木质素复合材料,将其制备成流延膜,对膜材的热性能、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碳酸钙的同等份数替代,添加铝酸酯偶联剂的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向高温移动,有利于提高木质素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膜材的纵向拉伸负荷提高了5.2 N,断裂应变提高了261%,撕裂负荷提高了0.6 N.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木质素聚乳酸复合材料流延膜

    基于聚氨酯的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导电响应特征

    仉月仙李覃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合型弹性体功能材料运用于柔性传感领域具有广阔前景,电学特性是影响功能性的关键.分别将超导炭黑、碳纳米管、石墨与聚氨酯柔性基体共混融合合成一类弹性体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弹塑性变形特性情况下的电学性能,探索了复合材料在外力作用以及不同形变弯曲角度情况下的电学特征,讨论了不同温度环境对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填料导电性能越好,在复合材料硬度范围60~80 HA的电阻率变化越小;施加外力作用时,复合材料电阻率刚开始突变明显,在7~8 N以后变化平缓均保持较好的线性度;材料从180°到100°形变弯曲时,电阻均呈下降趋势,添加导电性强的填料的材料线性度较好;温度上升,电阻先增后降,均具有正温度系数效应又具有负温度系数效应,转折点在60℃左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发基于复合弹性体功能材料的柔性传感器提供了参考.

    聚氨酯功能材料电学性能柔性传感器

    流变学评价聚乳酸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杨宏伟杜江华杨婷婷喻迎春...
    131-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变学是构建聚合物共混体系组成、相态结构和流变行为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旋转流变仪,通过低频未端区斜率法、Cole-Cole曲线法、Han曲线法和Van Gurp-Palmen曲线法表征及探讨了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聚乳酸组成的二元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质量组分比为90/10的聚乳酸共混体系具有相容性高、黏度及模量大和塑化效果优的特点;通过流变学评价聚乳酸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策略是可行的.

    聚合物聚乳酸流变学黏度相容性

    X射线荧光光谱法结合HCA-PCA-BPNN实现塑料快递包装袋识别分类

    陈壮姜红罗鸿斌金虹毅...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X射线荧光光谱法与机器学习有机结合,建立现场塑料快递包装袋物证科学精准识别分类模型.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72个塑料快递包装袋样品无损检验,并依据光谱数据,利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对塑料快递包装袋初步分类.利用z-score标准化进行光谱预处理,并结合层次聚类、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HCA-PCA-BPNN)建立识别分类模型,确定最佳聚类类别.结果显示,72个样品聚为8类时,模型检验集预测判别正确率为97.9%,预测集预测判别正确率仅为72%,模型识别分类准确度较差;72个样品聚为3类时,模型检验集和预测集预测判别正确率均为100%,识别分类准确度较高,72个样品最佳聚类为3类.研究表明,X射线荧光光谱法结合HCA-PCA-BPNN可以为现场塑料快递包装袋物证无损且准确地识别分类提供一种方便可行的模式.

    塑料快递包装袋X射线荧光光谱法层次聚类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

    无机粒子对聚苯醚发泡性能的影响

    郭梦浩乔世泽郑家欣何亚东...
    145-15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共混质量分数50%聚苯乙烯的聚苯醚(PPO)为基础树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和接触角仪研究了滑石粉和纳米二氧化硅对于PPO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流变性能、表面能的影响.并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采用重量法研究了无机颗粒对其在PPO中溶解度的影响;结合间歇发泡实验,分析讨论了无机粒子对PPO发泡性能以及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颗粒的加入提高了PPO的熔体黏弹性和CO2在PPO中的溶解度,降低了共混物的表面能,其中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影响更显著;增大的熔体黏弹性使PPO发泡温区向高温偏移5~10℃,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改善PPO的发泡倍率,可达到15倍以上;两种无机粒子的加入使泡孔结构更均匀,纳米SiO2更有利于泡孔成核,提高泡孔密度,减小泡孔尺寸.

    聚苯醚聚苯乙烯无机粒子发泡性能泡孔结构

    成核剂对聚乙醇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张华温亮张亚春焦立奎...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聚乙醇酸(PGA)的结晶性能有利于拓宽其应用领域.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偏光显微镜研究市售成核剂TMC-300对PGA非等温结晶和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利用Avrami方程研究其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TMC-300的加入能够提高PGA熔融结晶温度和结晶度,最佳质量分数为0.8%.在此添加量下,TMC-300能使PGA在195~205℃下的半结晶时间缩短、结晶速率提高,Avrami指数n变化不明显.结合晶体形貌,说明PGA在等温结晶过程中呈异相成核的三维球晶生长方式,TMC-300的加入不会改变其结晶的生长维数,但能明显减小晶体尺寸.

    聚乙醇酸成核剂非等温结晶等温结晶结晶动力学

    焦磷酸哌嗪膨胀型阻燃剂在环氧树脂中的阻燃性能研究

    胡志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氧树脂(EP)为基体,加入非聚磷酸铵(APP)膨胀型无卤阻燃剂FR-1420制备得到了无卤阻燃环氧树脂材料,考察了阻燃剂用量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分析(TG)研究了材料的热分解行为,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了残炭形貌.结果表明,阻燃剂FR-1420的加入能显著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FR-1420质量分数达到10%时,材料3.2 mm样条即可达到UL94 V-0级,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6.6%;增加阻燃剂质量分数至20%,材料1.6 mm样条可以达到UL94 V-0级,LOI增加至32.6%.TG分析显示,加入阻燃剂后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提前,残炭量增加;SEM形貌分析显示,垂直燃烧测试后产生的炭层为连续致密结构,隔热隔氧效果较好.阻燃剂与环氧树脂界面相容性较好,阻燃环氧树脂材料强度略微降低,材料模量增加.

    环氧树脂焦磷酸哌嗪无卤阻燃非聚磷酸铵

    硼酸锌含量对聚乳酸发泡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曾佳吴加俊叶明刘缓缓...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PLA)与硼酸锌(ZnBO3)复合材料,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和成型机分别制备了PLA/ZnBO3膨胀珠粒与泡沫板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万能试验机,研究了ZnBO3含量对PLA发泡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A基体中ZnBO3的加入,可以提高PLA的发泡能力与结晶度,改善PLA的泡孔形态.实验表明,当ZnBO3质量分数为0.5%时,泡孔形貌最佳,泡孔尺寸为77μm,堆积密度为0.08 g/cm3,发泡倍率为16倍,泡孔密度为5.4×107个/cm3,PLA泡沫板材的压缩模量可达1.5 GPa.当ZnBO3质量分数增加为0.7%时,堆积密度降低至0.06 g/cm3,发泡倍率高达21倍,泡孔密度提高至8.92×107个/cm3,泡沫板材压缩模量下降为1.2 GPa.因而,通过调控硼酸锌的量可实现调节聚乳酸发泡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性能.

    聚乳酸硼酸锌发泡材料超临界流体

    偶联剂与相容剂协同处理对马尾松木粉/P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李利芬胡福李秋玲余丽萍...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马尾松木粉/聚乙烯(PE)复合材料的性能,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对马尾松木粉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不同偶联剂与相容剂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MAPE)协同处理对压制成型马尾松木粉/PE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接触角测试与红外分析表明硅烷偶联剂成功接枝到木粉表面,且三种硅烷偶联剂处理均可降低马尾松木粉表面极性.三种硅烷偶联剂和MAPE均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同时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和冲击强度.其中,利用KH550和MAPE协同处理制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处理后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提高了88.55%、24 h吸水率降低了75.84%.

    马尾松木粉木塑复合材料偶联剂相容剂物理力学性能

    化工行业塑料制品销售的物流模式发展方案

    李倩
    174-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