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料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

陈敏剑

月刊

1005-5770

office@plast.com.cn

028-85570801、85558516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30号

塑料工业/Journal China Plastic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月刊,本刊为专业技术刊物。刊登塑料工业技术方面的论文与科技成果。主要栏目有:合成工艺与工程、成型加工与设备、材料性能与应用、塑料助剂与配混、物化分析与测试、新技术与产品开发、国外动态、塑料市场等。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0~202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Ⅰ):通用塑料

    刘朝艳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了 2020年7月~2021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 2020~2021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生物质基聚乳酸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王赫王洪杰赵远航马国杰...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乳酸(PLA)具有可再生、可降解、高强度、高模量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目前,PLA已经逐渐成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被视为非常有潜力的绿色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然而,PLA制品仍然表现出较差的韧性、耐热性、耐水解性和阻燃性能,限制其发展和应用.因此,需要对PLA进行改性以达到生产和使用要求.归纳总结了几种PLA改性方法,包括成核改性、增韧改性、共混改性、退火改性和化学改性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生物质再生降解聚乳酸改性

    MOF-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秦兰唐红花马欢
    23-2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框架(MOF)拥有前所未有的内表面积和高度可调的孔结构,但其内部以配位键结合,稳定性和导电性有限,纯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电化学性和多孔性有限.而MOF-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可以提高MOF的稳定性,甚至增加其他重要的性质如导电性,弥补了 MOF材料在导电性上的缺失和导电聚合物在多孔上的缺失.综述了近年来MOF-导电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突出这类新兴材料的重要性,并展示它们在与主客体化学相关的电化学应用中的潜力.

    金属有机框架-导电聚合物多孔电化学性质主客体化学

    丙烯/丁烯无规共聚聚丙烯小试研究

    赵庆龙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工业上现有高效齐格勒-纳塔(Z-N)聚丙烯催化剂为基础,通过优化外给电子体种类及用量,进行了丙烯/丁烯无规共聚的小试研究.研究了烷基铝和催化剂之比(Al/Ti)、给电子体和催化剂之比(Si/Ti)和共聚单体加入量等聚合条件对催化剂共聚活性、共聚产物形态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等方法对共聚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选择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CHMMS)为外给电子体,控制共聚单体加入量,共聚产物中丁烯含量在0.56%~12.0%范围可控;当共聚产物中丁烯含量为3.35%时,产物的拉伸强度36.4 MPa、冲击强度11.8kJ/m2、断裂伸长率为596%,各项性能均明显优于均聚产物.

    1-丁烯无规共聚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外给电子体

    石灰石/PES复合材料选区激光烧结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实验

    曲芳郝帅沈斌王大钊...
    36-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选区激光烧结技术(SLS)制备石灰石/聚醚砜树脂(PES)复合材料烧结件(LPES)时,由于粉床预热温度T直接影响烧结件的烧结质量,决定烧结件的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选区激光烧结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不同预热温度下复合材料粉末颗粒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变化规律具有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利用离散元模拟仿真软件EDEM构建单层烧结实验粉末颗粒的并联系统模型,并在石灰石含量(石灰石/PES质量比1∶5)16.7%,激光烧结功率12 W,扫描速度1.8 m/s,扫描间距0.1 mm,分层厚度0.1 mm时,利用SLS技术对不同预热温度T∈ 72~82℃的石灰石/PES复合材料进行单层烧结实验,并对LPES材料烧结件进行力学性能实验和断面微观形貌表征,探究预热温度对LPES烧结件的冲击强度、尺寸精度和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由实验结果确定粉床最佳预热温度为80℃,验证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实验确定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奠定了基础.

    选区激光烧结温度场数值模拟复合材料冲击强度

    微波辐射合成聚乳酸及其聚乙二醇共聚物的研究

    舒静李丽丽赵昱博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微波辐射在常压、无惰性气体保护条件下合成了聚乳酸及其共聚物.考察了辅助加热介质的种类、引发剂用量、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以及共聚单体聚乙烯醇(PEG)的用量等条件和参数,对真空和常压下的产物分子量进行了对比,测定了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对产物结构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进行了确认和分析,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表明,采用微波辐射的方式,可以在450 W功率下,仅需18 min和40min就可制备得到分子量超过20万的乳酸均聚物和共聚物,且无须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与传统加热法相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操作简单,能耗小,能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FTIR和1H NMR的表征结果验证了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结构.DSC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EG的加入使产物的Tg下降.产物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聚乙烯醇的引入,可以调控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对拓展材料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微波聚乳酸聚乙烯醇共聚物常压

    两种环氧基硅烷偶联剂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及性能

    彭燕周晓含万坚王煦...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弱纤维素纳米晶体自聚集倾向以及提高疏水性,对其表面进行了功能化修饰.首先通过酸水解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NCC),再使用2-(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ES)和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PS)经过水解缩合反应成功接枝在其表面.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热重分析、溶剂分散性测试和接触角测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S和γPS成功连接到NCC表面;环氧基硅烷偶联剂改性的NCC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在500℃时具有更高的残余质量;改性后的NCC能够均匀稳定分散在甲苯溶剂中,非极性提高;与NCC相比,ES-NCC和γPS-NCC接触角分别增加了 63.4°和57.6°,其疏水性得到改善.

    纤维素纳米晶体环氧基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疏水性

    信息动态

    52,175,186页

    增塑剂对尼龙6性能与结晶行为的影响

    张永
    53-5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不同含量的苯磺酰胺增塑剂JZ-218对尼龙6力学性能、结晶行为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弯曲模量逐渐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与熔体质量流动速率逐渐提高.且增塑剂含量越高,改性尼龙6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与玻璃化转变温度越低,但结晶度略有提高.此外,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当增韧尼龙6中的增韧剂含量达到20%,继续添加增塑剂反而会导致冲击强度下降.

    尼龙6增塑剂力学性能结晶行为热稳定性增韧剂

    螺旋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刘默耕朱春华赵军华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螺旋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HGs/epoxy)的力学性能,并和纯环氧树脂体系(epoxy)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epoxy体系相比,相同交联度的HGs/epoxy体系具有更高的杨氏模量.此外,螺旋石墨烯内外径的大小对HGs/epoxy体系整体力学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调整螺旋石墨烯的内外径,HGs/epoxy体系沿X、Y、Z方向的杨氏模量分别能达到3.93、4.18和3.65 GPa,相对于epoxy体系提高了 42.91%,52%和32.73%.由于极性基团的相互作用,氧化螺旋石墨烯与环氧树脂基体间存在着更强的界面结合能力,这有助于提高HGs/epoxy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为制备新型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

    螺旋石墨烯环氧树脂分子动力学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