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欧阳越

月刊

1000-0860

water@waterinfo.com.cn

010-63205989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Journ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各项先进技术。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泥沙研究、环境水利、水工建筑、水力发电、地质勘测、工程施工、农田水利、防洪除涝、小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利经济、动能经济、高新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国外科技、技术革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快速连溃洪水计算的梯级堰塞湖风险分析

    陈淑婧郑轩王江波张燕...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滑坡堵江作用形成的梯级堰塞湖,上下游单元之间存在级联效应,增大了溃决风险和成灾规模.及时合理的应急方案可以有效保证上下游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现阶段缺乏快速定量的梯级堰塞湖的风险分析方法.以溃口洪水计算为核心,结合河道洪水演进计算和水库调洪计算,提出了一种梯级堰塞湖连溃洪水的快速计算方法,并应用至国内外第一个具有详细数据资料的梯级堰塞湖小岗剑梯级堰塞湖溃决实例中.定性分析了堰塞湖风险等级,使用提出分析方法进一步定量反演计算连溃洪水过程,评估了应急处置工程效果,分析不同组合状况下连溃洪水的规模.结果 显示:反演计算其连溃峰值流量为3 736 m3/s,与实测值3 950 m3/s基本一致.当不开挖泄流槽时,连溃峰值流量高达4 865 m3/s,泄流槽降低梯级洪峰30%.快速定量连溃洪水计算可以辅助优化联合调度方案,是减轻连渍洪水灾害、保护流域整体安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工程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梯级堰塞湖定量风险评估以及应急除险预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小岗剑梯级堰塞湖梯级连溃洪水风险分析应急处置反演分析流量四川汶川地震

    侧式进/出水口扩散出流紊动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高学平刘永朋孙博闻毛长贵...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侧式进/出水口紊动强度变化规律,构建了RSM紊流模型用于侧式进/出水口流向、横向及垂向三方向上紊动强度研究,分析了进/出水口三方向上紊动强度分布沿程变化,重点关注了拦污栅处紊动强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边、中孔三向紊动强度各断面轮廓基本一致,横向与垂向的紊动强度均小于流向紊动强度.在沿程分布规律上,壁面附近紊动强度在扩散段有减小的趋势,孔口中间紊动强度逐渐增大,水流经过扩散段以后有回转趋势.水头损失与紊动强度呈正相关,紊动产生的水头损失先增大后减小,壁面产生的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孔口高度、隧洞坡角、雷诺数对进/出水口三向紊动强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雷诺数、孔口高度、隧洞坡角基本不影响紊动强度场的断面分布及沿程变化规律,但会影响拦污栅断面处三向最大紊动强度值及其所在位置.

    侧式进/出水口扩散出流紊动强度沿程变化

    台风环境下海水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超高计算评述

    章鹏吴秋芳陈志伟张宏伟...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环境下海水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的超高计算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如何合理计算超高是上水库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超高计算关键问题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台风风场、风暴潮及台风浪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分析指出在超高计算中应对上水库地形对台风边界层的影响、台风中心扫过上水库的极端情况、风速风向快速变化条件下风暴潮的动态响应等问题予以必要关注.为发展超高计算方法,建议加强小局域台风风场关键参数的概率分布研究和相关性分析,开展风暴潮及台风浪模型在小尺度孤立封闭水域的适应性研究,加强台风和风浪数据的观测.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风暴潮台风浪

    三峡水库蓄水对宜昌—城陵矶河段水温情势影响研究

    邱如健王远坤王栋陶雨薇...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三峡水库对长江中游河道水温的影响,采用一维水温模型对宜昌至城陵矶河段1983-2013年水温进行模拟反演,分析了不同蓄水工况不同时间尺度下水温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城陵矾河段升温期(3-6月)降温、降温期(9-12月)升温效应明显,并伴随着水温滞迟和平坦化现象,且随蓄水位升高现象愈加显著,越靠近三峡大坝,河段水温较蓄水前变化越大.(2)坝下河段水温“滞温”、“滞冷”效应主要由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水库调蓄作用下的水温变化沿程减缓.气象条件的影响对水库调蓄引起的水温变化恢复有限,三峡水库175 m蓄水期城陵矶断面仍存-2.14℃~3.40℃的水温变化.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水库水温模型宜昌—城陵矶河段温滞

    滨海盆地变密度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

    杨林黄栋声李海良刘振宇...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滨海含水层的复杂性,以北部湾经济区合浦盆地地下水资源应急潜力评价为例,通过概化出合浦盆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采用SEAWAT模块建立了合浦盆地变密度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在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的基础上,假设2025年10月出现极端干旱,在保证不发生海水入侵的条件下,获得了度过整个枯水期各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应急潜力.结果 表明:合浦盆地地下水资源应急潜力为83.13万m3/d,集中开采区中心地下水水头下降3~8m,2a后水位基本恢复;集中开采区降落漏斗远离海岸线,不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该方法将滨海水源地地下水应急供水预测和盆地的水文地质结构及当地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为合浦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SEAWAT变密度应急潜力数值模拟合浦盆地

    基于SPR与DEMATEL模型的村域山洪灾害危险评价

    徐州林孝松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山洪危险性评价的准确度和实际应用价值,以巫山县大溪乡官田村作为村域尺度山洪灾害危险评价的研究区域,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根据单元间的拓扑邻接关系,构建官田村2D-SPR山洪灾害危险评价概念模型.选取糙率、高程、单元间中心距离和单元间边界长度构建表征山洪洪水流量的指标体系,并利用TOPSIS多属性决策工具,计算基于流量指标的单元间相互影响强度.结合DEMATEL算法,计算各单元影响度、被影响度,考虑大溪河溢出和未溢出堤岸两种情景,完成村域尺度山洪危险评价.结果 表明无论是否发生漫堤式洪灾,研究区各单元危险性指数排序均为S3>11>5>S2>6>7>10>8>S4>12>9>4>3>13>14>2>1,且随着洪水强度增加危险性指数增大.

    山洪灾害2D-SPR概念模型DEMATEL算法巫山县

    二坝蓄滞洪区分洪口门裹头工程稳定性研究

    杨洁方健董庆华陈一明...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蓄滞洪区是调节河道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区域,建设蓄滞洪区对于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十分重要.为了研究长江芜湖河段二坝蓄滞洪区分洪口门裹头在扒口分洪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本文依据分洪口门设计资料构建了分洪口门裹头工程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模型重点考虑了高压旋喷桩的三维加固效果以及地层的实际特征.采用强度折减法研究了裹头工程的稳定性状况,并且分析了分洪口门的变形规律.在蓄滞洪区扒口分洪工况,强度折减法计算的结果显示,相比背水侧堤身的变形,分洪口门裹头的变形量很小.堤防背水侧堤身首先出现塑性贯通区,口门稳定性最薄弱的部位在背水侧堤身,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的安全系数为2.05,大于规范要求值.说明裹头工程设计安全可靠,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分洪口门十分有效,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蓄滞洪区分洪口门稳定性强度折减法

    基于原位测试的黄土物理力学参数演化分析

    何淼周国平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外荷载、地下水等多因素长期联合作用下黄土地基土参数的演化规律,依据原位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手段,结合历史勘查资料,对近30 a来渭北某黄土地基土的含水率、干密度、饱和度、孔隙比、湿陷系数等物理力学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同时,依据数理统计方法对黄土物理力学参数演化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长期荷载作用下黄土的干密度随时间增加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受附加荷载直接影响的浅层地基土体的孔隙比减少幅度较大,而深层土体的孔隙比影响较小;土体的饱和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减→增→减”的周期性;相较于附加应力的长期作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湿陷性工程性质对土的压缩特性影响更大.该研究为黄土地区地基土强度和变形参数的研究提供借鉴.

    黄土地基原位试验湿陷系数沉降压缩系数附加应力地基处理

    基于离散元法的采空区诱发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研究

    卢家琦史文兵杨根兰彭雄武...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节理条件下采空区对岩质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以贵州省清镇市小二岩危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PFC2D模拟采空区影响下岩质斜坡渐进破坏过程,并在模拟过程中分别对斜坡坡顶、坡脚、采空区、采空区上方地表四个位置进行监测.初步研究发现:小二岩斜坡为缓倾上硬下软型结构,由于地下采煤导致小二岩斜坡出现变形,在开采作用下其主要的变形方式有采空沉陷和坡顶拉裂;研究区内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块体,地下开采后,引起坡顶岩体应力变化,拉裂隙沿节理面产生,岩体发生累进性破坏,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积极条件;分析认为在对斜坡体进行节理化后,节理对于斜坡的变形具有指引作用,斜坡在采空区变形位置沿节理向陡崖顶部产生大量的拉张裂隙并且最终贯通,与小二岩斜坡的实际变形相近.

    数值仿真节理化斜坡变形破坏拉张裂隙

    青川县东山斜坡地震动力响应数值验证

    龚文俊王运生罗永红王玉杰...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对于防灾减灾极为重要,但是以往研究大多仅考虑地形因素影响,鲜有成功定量分析边坡动力响应分析的报道.为此,在充分考虑地形效应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以数值方法在考虑结构面因素的情况下,定量分析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的可行性.选取一种离散方法——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作为数值分析方法,结构面效应通过改变结构面处DDA罚弹簧值实现,将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荷载同时输入至模型中.计算结果表明,在阻尼选择合理的情况下,DDA能够准确反应水平向放大系数,而竖向只能定性吻合;广泛分布的结构面会由于降低岩层的等效阻抗,增加与周围岩层的阻抗差进而影响边坡动力响应结果,影响程度在40%~70%.另外,结构面产状会使边坡动力响应出现较强的各向异性,而这也是传统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数值方法难以反映的现象.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结构面效应,同时证实了DDA能够准确地反映和验证边坡水平向地震动力响应关系,对岩质边坡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非连续变形分析地震动力响应结构面各向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