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欧阳越

月刊

1000-0860

water@waterinfo.com.cn

010-63205989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Journ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主,同时也报道国外的各项先进技术。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泥沙研究、环境水利、水工建筑、水力发电、地质勘测、工程施工、农田水利、防洪除涝、小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利经济、动能经济、高新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国外科技、技术革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赤水嘉定群一段红层砂岩机制砂工程特性研究

    黄富全杨根兰史文兵程斌...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赤水以丹霞地貌而著名,但赤水红层区常见坡面防护材料颜色以冷色调为主,与红层景区原岩颜色极不协调.为了研制一种符合赤水红层区景观协调新型坡面防护材料,以红层砂岩为原料破碎为机制砂,并测试机制砂基础特性.[方法]利用红层砂岩机制砂为掺料配置机制砂砂浆,测试砂浆在不同级配下3 d、7 d、28 d抗压强度、保水率以及稠度,获取机制砂砂浆最优级配,并在最优级配下利用正交试验测试不同砂胶比、石粉掺量以及保水剂掺量下机制砂砂浆性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优级配试验中,砂浆28 d抗压强度随着细度模数的增大而增大,保水率与稠度在细度模数为2.98时性能最优.在最优配比试验中,砂胶比、石粉掺量、保水剂掺量与机制砂砂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拉伸粘结强度、核磁共振孔隙率成反比,石粉掺量对砂浆色差值影响最大.[结论]红层砂岩机制砂基本特性满足规范要求,级配特性呈现"哑铃状";机制砂砂浆最优级配细度模数为3.31;机制砂砂浆配比在砂胶比2.5、石粉掺量22%、保水剂掺量0.22%条件下,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拉伸粘结强度、核磁共振孔隙率以及颜色性能最优.利用红层砂岩机制砂配置所得机制砂砂浆满足M10砂浆标准且砂浆颜色与砂岩颜色接近.

    红层砂岩坡面防护景观协调机制砂正交试验力学性能影响因素抗压强度

    基于时序InSAR的理县清流村滑坡二维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陈兴珍蒋楠周家文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滑坡灾害在中国西南山区频发,大量的滑坡灾害对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以探究其变形特征十分必要.[方法]以2020年四川省理县清流村H01和H02滑坡事件为例,基于SBAS-InSAR方法反演了滑坡失稳前后的地表运动过程,联合上升和下降轨道数据并基于二维分解模型获取了滑坡的二维形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H01滑坡和H02滑坡的水平方向(E-W)最大变形速率分别为-43 mm/a和-9 mm/a,垂直方向(U-D)最大变形速率分别为-76 mm/a和-34 mm/a.[结论]结果表明,清流村滑坡在早期失稳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还有进一步失稳的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清流村滑坡的空间变形特征,还探究了降雨和重力作用对于H01滑坡和H02滑坡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山区小型滑坡的InSAR形变结果分析提供参考,并且可为清流村滑坡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支撑.

    滑坡SBAS-InSAR二维分解变形特征影响因素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的大直径单桩p-y曲线分析

    陈雨露欧阳仲坤郑向远
    14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平受荷桩的p-y曲线法已广泛用于描述桩-土相互作用并预测桩在水平荷载下的行为,特别是在海上风电机大直径单桩的理论分析中.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作为一种效率高、精确度好的原位测试手段,克服了传统室内试验获得土工参数的过程中土样存在扰动、结果准确性较差的缺点.该试验可以通过测量三个基本参数(修正锥尖阻力qt、侧壁摩阻力fs以及孔隙水压力u2)随深度变化的连续剖面来解译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从而在p-y曲线模型的建立中提供关键数据.[方法]利用渤海海域某场区的CPTu数据,完成了以下研究任务:(1)基于CPTu触探响应结果,对该场区海洋土体进行分类,以及物理与力学参数的反演,包括土体密度、弹性模量、有效内摩擦角及有效黏聚力;(2)将CPTu反演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中,模拟直径为5 m的钢管桩在最大荷载为20 MN时的水平受荷响应;(3)基于CPTu测试数据,提出一套土抗力计算公式;(4)将现有p-y曲线模型中相关参数通过CPTu触探响应结果进行反演,之后对比分析上述p-y曲线模型.[结果]形成了一套基于CPTu且适用于土体分层情况较为复杂的p-y曲线公式,该公式与有限元方法对比结果良好.[结论]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CPTu的土抗力公式经过有限元模拟检验后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受荷响应.该公式不仅为渤海海域内大直径单桩的工程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还为相似海洋环境的工程设计与分析提供了完全基于CPTu研究大直径单桩的新思路.

    p-y曲线静力触探试验有限元方法水平受荷桩大直径单桩土抗力土体有效应力参数力学性能

    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混凝土附加用水量及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金德川李北星陈鹏博曾波...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附加用水是再生混凝土中为补偿再生骨料吸水而额外添加的水分,其用量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附加用水量取值和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调节附加用水量使再生混凝土拌和物具有相近的工作性能,对比研究了Ⅰ类、Ⅱ类和Ⅲ类三种品质再生砂以30%、50%、70%质量分数取代天然砂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附加用水量和力学性能.[结果]结果表明,附加用水量随着再生砂取代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附加用水量和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随再生砂品质的降低而增大,Ⅰ类、Ⅱ类和Ⅲ类再生砂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分别为0.62、0.84和0.96;随着再生砂品质降低或取代率的增大,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不断降低,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抗折强度影响最大;降低再生砂品质或提高再生砂取代率总体上使混凝土的折压比减小,即脆性增加.[结论]由此可认为,再生混凝土的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应根据再生砂的品质高低而调整取值:低品质再生砂宜取较高的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值,高品质再生砂可适当降低附加水用量补偿系数;再生砂的掺入增大了再生混凝土的脆性,当再生混凝土作为以抗弯为主的受力构件时需降低再生砂取代率或采用高品质再生砂.

    再生砂品质混凝土附加用水量力学性能强度

    1960-2023年我国东北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指数及冻土退化影响因素分析

    李保琦张楚楚周毓彦丁红...
    16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季节性冻土的冻融循环过程显著影响了流域水循环和冻土层的演变.明晰冻融过程演变规律,为保障季节性冻土区生态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的10个气象站和冻土观测站数据,分析1960-2020年冻融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最大冻结深度、冻结开始日期、完全融化日期、冻融期、冻土退化速率,并结合气候(年平均气温、冻结温度变化率、冻结指数、融化指数)及地理参数(经纬度、海拔),利用相关性分析评估1960-2023年典型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结深度、冻土退化速率与冻融状态的影响.[结果]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结指数以55.10 ℃.d/10 a的速率减小,融化指数以60.80℃-d/10 a的速率增加.60 a间最大冻结深度范围为68.00~260.00 cm,冻土退化速率范围为0.07~1.45 cm/a,开始冻结日期推迟速率为1.15 d/10 a,完全融化日期以4.71 d/10 a的速率显著提前,冻融期以5.60 d/10 a的速率缩短.[结论]冻结指数与纬度的相关性大,而融化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强.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结深度主要受年平均气温和纬度影响,冻土退化主要受冻结温度变化率影响,冻融期显著受年平均气温影响.

    冻融特征时空演变影响因素贡献分解季节性冻土区

    基于水土资源演变的三峡移民影响区生态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林诗彦姚欣辰毛裕庆曾春芬...
    17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低碳发展的根本原则.而人类活动强扰动区域水土资源的演变对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储存的影响尚不明晰.[方法]以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开州区为研究区,运用回归趋势法分析重庆市开州区植被覆盖的稳定性特征,基于InVest模型固碳模块分析开州区碳储量的变化,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演化趋势、碳储量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随上述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达到开州区面积的75%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20 a间,研究区内碳储量增加量主要来源于草地向林地的转变共68.11 Gg、草地向耕地的转变共49.21 Gg,而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非水域转为水域造成碳减少共269.78 Gg.[结论]水土资源的演变较大程度影响了碳储量的变化,且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呈明显正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土资源演变和碳库变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双碳"目标InVest模型碳储量时空分布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三峡移民影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