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祝常悦钟旭凯王昱心李文永...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海南长臂猿冠长臂猿性二色毛色变化系统发育

    天行长臂猿鸣唱的声谱特征与性别差异

    郭亭妍马海港韩普王子荻...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物种声音长期被认为不具有性二型,但是识别其声音的性别差异有助于该属物种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行为学研究.本研究以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作为研究对象,标注了 11个个体的鸣声数据.我们通过k-中心点聚类(k-medoids聚类)识别音节类型,基于音节组成和音句长度划分音句类型,并且识别了音节特征和音句使用上的性别差异.本研究识别出wa、oo、whoop、ow和eek5种音节类型以及7种音句类型.雌性的wa和ow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比雄性更大;oo音节的各项频率指标比雄性更低;whoop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相比于雄性更小.在音句的使用上,独猿个体鸣叫的音句与合唱时各自性别贡献的部分更为相似,雄性极少唱主要由whoop音节与ow音节组成的音句G,雌性极少唱音句B(wa-whoop)和C(wa-oo-wa-whoop).本研究表明天行长臂猿的声音中存在性二型,该性别差异不仅有助于对天行长臂猿的监测,而且有助于理解不同声音类型及性别差异的功能.

    白眉长臂猿声谱分析声音通讯鸣唱性二型

    气候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出生模式的影响

    陆展滔兰官伟李瑞源司旭蕊...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交配与出生有着严格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性除受自身生理机制影响外,还受栖息环境的气候、海拔和食物供应的影响.了解栖息于不同地区的同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出生季节性差异有助于了解环境变量对动物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1-8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探索了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家山区域和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区域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群体中婴猴出生模式与季节性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个地区川金丝猴种群中的婴猴集中在3-5月出生,但白河种群的出生季节时间跨度较长,1-2月、7-8月都有婴猴出生;尽管两组猴群出生模式不同,但均发生于气温回暖,降水上升的时期;白河种群周婴猴/成雌值(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周降水量呈正相关;神农架种群周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是与周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气温上升可能是促进怀孕雌猴进行分娩环境响应因素,降水量则通过影响食物供应的方式来引发繁殖事件.

    川金丝猴出生季节性气温降水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任宝平吴瑞东黎大勇Paul A.Garber...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 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 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 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过夜树夜宿地移动模式滇金丝猴

    野生藏酋猴理毛行为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系

    张洁陈仕望田红卫孙丙华...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毛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理毛者来说为其他个体理毛不再是一种低代价的投资,其主要原因是理毛行为能够增加寄生虫感染的潜在风险.然而,理毛行为感染何种类型寄生虫及其感染风险如何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采集动物个体的粪便样品并检测其中寄生虫的种类,通过分析理毛行为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探讨理毛者在理毛投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野生藏酋猴共感染了 11种寄生虫,感染线虫(Cap-illaria spp.,Trichostrongylus spp.)和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的风险最高(均为 93%),感染鞭虫(Trichuris trichura)的风险次之(54%).基于两两个体之间的理毛关系,研究发现,发起理毛行为时间越长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概率越高;接收理毛行为时间越长,感染蛔虫的概率越低.基于理毛行为网络的分析发现,理毛网络中节点强度较高的个体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概率最高.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野生藏酋猴寄生虫感染状况,也为深入理解理毛行为的风险代价及其功能结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藏酋猴野生理毛行为肠道寄生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白头叶猴婴猴月龄和性别对母婴关系的影响

    李家兴周颖铭黄乘明范鹏来...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影响因素,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我们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的一群野生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母婴行为的发生持续时长和发生频次,结合婴猴月龄和性别,探究婴猴月龄和性别对白头叶猴母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婴猴月龄显著影响白头叶猴的母婴关系.随着婴猴月龄的不断增长,母猴对婴猴的保护也随之逐渐减少,表明婴猴的发育是从依赖母猴到逐步独立融入社群的过程.婴猴性别对母婴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在发生频次上母猴对雌性婴猴的照顾明显多于雄性婴猴.婴猴性别对母婴间的理毛行为、含乳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怀抱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白头叶猴母猴对不同性别的婴猴采取不同的照顾方式,这可能与雄性婴猴和雌性婴猴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关.

    白头叶猴母婴关系年龄变化性别差异

    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

    韩梦亚田军东周言言王钰炜...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P=0.011)和雌性(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间的打搅频次无显著差异(P=0.157),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大多指向其母亲(90%),婴幼猴的性打搅均指向其母亲.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频次、方式和打搅对象等表现出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基于功能分析,本研究认为,雄性和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均支持性竞争假说,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支持学习假说,婴幼猴的性打搅支持分离焦虑假说和学习假说.本研究结果可望增加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发育及其功能差异的认识.

    太行山猕猴性打搅性竞争繁殖行为生态

    太行山猕猴的交配行为参数与模式

    何民强田军东李文韬路纪琪...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对象,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了太行山猕猴交配行为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与近缘物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太行山猕猴的交配前行为以社会理毛为主(49.8%),且多由雌性发起(61.8%);(2)太行山猕猴的交配模式属于多次爬跨射精型,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12个爬跨回合和1次射精,持续时长平均为(719.4±43.3)s;(3)交配后行为以社会理毛(19.4%)和休息(18.1%)为主,雌雄个体交配关系可持续平均(2.1±2.03)d;(4)猕猴属(Macaca)物种的交配参数存在种间差异,交配模式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群组基本吻合,但与社会风格关系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猕猴属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太行山猕猴交配多次爬跨射精猕猴属行为模式

    滇东南南溪河中下游懒猴种群分布与保护现状

    赵凯瑞廖琳鸿谢磊杜雅婷...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与倭蜂猴(Xanthonycticebus intermedius)是国内现存的两种懒猴科灵长类,因其独特的生态及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由于受到捕猎及栖息地丧失的持续威胁,懒猴种群持续下降,分布区日益缩减,但种群及分布调查的缺失阻碍了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滇东南是历史记载中懒猴分布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潜在的两个物种的同域分布范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通过访问、网络及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滇东南范围内河口和马关县辖区的懒猴种群分布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详细评估,确定了 9个懒猴集中分布点.结果表明,本区域仍是国内懒猴分布的重要范围,且是倭蜂猴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当地民众对懒猴的认知尚处于较低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及经济状况的显著影响.懒猴分布区域多位于保护区边缘,当前的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需要加强监测管理,建设生态廊道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当地民众意识.

    蜂猴倭蜂猴生境破碎化保护意识

    野生藏酋猴的体重及其影响因素

    孙宇夏梦怡夏颖娜汪京京...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重是体现灵长类动物生活史和生长发育特征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其生理状况、行为变化和生态适应等信息.本研究以安徽黄山野生猴谷YA1群的48只藏酋猴为对象,使用地磅秤对群内个体进行连续11个月(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的体重监测.研究结果显示,雄性藏酋猴的平均体重为(18.71±2.33)kg,显著高于雌性(11.79±1.97)kg.未成年雄性藏酋猴体重的快速发育期为3~5岁,雌性为2~3岁.成年雌雄体重与个体社会等级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成年藏酋猴体重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雌雄个体体重均在秋季最高,但是雄性个体在冬季最低,雌性个体春季最低.未怀孕个体体重在不同季节无显著性差异,而怀孕个体的体重从冬季到春季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表明,藏酋猴的体重具有显著的雌雄性二型现象,未成年雌雄个体体重的快速发育期存在明显分化,季节和社会等级对藏酋猴体重均具有显著影响.

    藏酋猴体重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