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调查

    阮向东陈奕欣王博宇杨筱...
    34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Turdus feae)和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野猪(Sus scrofa)均为昼夜兼性动物,但两者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和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本研究补充了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的基础数据以及常见物种的活动节律,有助于今后深入推进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

    红外相机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生物多样性活动节律

    江西省两种兽类新纪录——东阳江麝鼩和安徽麝鼩

    胡江晓徐一凡邹志安曾卫...
    352-356页

    东阳江麝鼩安徽麝鼩武夷山江西省新纪录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

    后插1,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