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蝙蝠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昼夜表达节律与适应性进化研究

    王慧许宁宁李昕彤冯江...
    259-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生物钟相关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往研究表明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广泛参与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控.然而,Per1基因在具有不同昼夜节律活动模式的哺乳动物中是否发生了遗传位点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是否促进了哺乳动物昼夜活动模式的形成和稳定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基因克隆测序与分子进化分析方法,对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开展了深入的分子进化分析,明确了Per1基因在夜行性蝙蝠脑区的昼夜振荡规律,由休息状态到睡眠状态对应着Per1基因表达量的由高到低,睡眠状态的表达量最低,而由觉醒状态到活动状态对应着Per1基因表达量的持续升高,与Per1基因维持中枢生物钟调控功能高度相关;检测到Per1基因序列上的15个潜在受正选择位点与2个显著受正选择位点,其中在夜行性动物中检测到的显著受正选择的1118A氨基酸位点恰好位于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域上;通过滑窗分析结果显示,Per1基因在夜行性哺乳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均普遍高于其在日行性哺乳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可能促进了哺乳动物夜行性活动模式的形成和稳定.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哺乳动物自身稳态维持与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关键分子基础提供新的认知,为生物钟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生物钟夜行性哺乳动物Per1基因昼夜节律适应性进化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江西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

    张阳陈璐瑶韩卫杰詹建文...
    268-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华东亚种(华南梅花鹿,C.n.kopschi)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种群.研究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并阐明其遗传本底状况,对于提升华南梅花鹿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采集疑似梅花鹿粪便样品108份.首先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扩增测序进行物种鉴定,并利用微卫星标记和SRY/ZFX性别标记对梅花鹿样品进行个体识别、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108份样品中有96份梅花鹿粪便样品,来源于63只不同个体,且雌雄性比为1.33∶1.7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近交系数分别为3.714、0.712、0.602和-0.087,其中3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均表现为杂合子过剩.本研究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比失衡,近交系数为负值表明其种群暂无近交风险.建议积极推进桃红岭梅花鹿人工繁育,加强对稀有等位基因的保护与管理,并适时采取个体迁移等手段促进桃红岭梅花鹿与其他梅花鹿种群的基因交流,以提升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速发展.

    梅花鹿微卫星个体识别遗传多样性性别比例

    基于Cov-AHP的EES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及对人兽冲突影响测度

    王岚馨方良徐慧妹刘超...
    27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进程中,人兽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探究人兽冲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北京市周边地区2009-2017年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EES系统)的22个变量入手,基于协方差-层次分析法(Cov-AHP)建立了 EES系统指标评价体系.为了探究EES系统中人兽冲突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AIC准则筛选并分析对人兽冲突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结果显示:北京市周边地区人兽冲突形式主要表现为损毁农田和果园,受损失最小的是平谷区,最大的是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冲突高峰期为每年的8-9月.经济系统中,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占比、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会加剧人兽冲突的损失;生态系统中,退耕造林面积越大、距水系距离越近,越容易造成人兽冲突损失,而距林地距离越近,越不容易造成人兽冲突损失;社会系统中,恩格尔系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会加剧人兽冲突的损失,而防护措施占比则相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的认知.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矫枉过正,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并建立健全防护措施,减少野生动物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侧重在EES复合系统中探究人兽冲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减少人兽冲突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人兽冲突Cov-AHP逐步回归EES系统

    气候变化背景下卡拉麦里国家公园蒙古野驴适宜生境脆弱性评价

    高帅帅胡杨邵长亮蒋丽伟...
    287-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适宜生境脆弱程度,是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制定适应性保护对策的关键和基础.本文筛选207个蒙古野驴分布点位以及9个环境变量,在BIOMOD2平台上利用其10种物种分布模型评估当前和未来2050s(2041-2070年)、2080s(2071-210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适宜生境脆弱程度.结果表明:(1)在BIOMOD2平台的10种模型中,随机森林(RF)模拟效果最好,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RE)评分最低;组合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值(TSS)为0.93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表明平台模拟结果相对可靠;(2)年平均气温和最冷季平均气温是影响蒙古野驴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因素;(3)蒙古野驴当前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北部和中部,以及216国道两侧;到2080s(SSP370),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东部,适宜生境面积较当前减少68.8%.本研究利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组合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适宜生境的动态变化,计算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适宜栖息地的覆盖程度,为国家公园保护蒙古野驴提供适应性保护对策.

    濒危物种BIOMOD2脆弱性评价保护对策气候庇护所

    浙江遂昌地区同域分布猪獾与花面狸时空生态位比较

    赵家乐龚笑飞潘江炎李悦...
    297-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獾(Arctonyx collaris)与花面狸(Paguma larvata)是浙江遂昌山地小型食肉兽中的优势物种,具有相似的食性和环境选择.为探明同域分布的猪獾与花面狸的共存机制,于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省遂昌县5个样区(白马山、千佛山、九龙山、牛头山和湖山)进行红外相机监测,选取相机布设位点71个,布设123台红外相机,总有效工作日19654个,独立有效事件2 184次,使用物种分布模型和日活动节律模型对该地区的猪獾与花面狸的时空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为当地中级捕食者中的优势物种,但猪獾(RAI=9.26)的相对多度指数高于花面狸(RAI=3.96);(2)两者对于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相似性,空间生态位上的重叠系数为:D=0.783,I=0.960;(3)两者昼夜活动差异极显著(P<0.01),猪獾昼夜均有活动,花面狸主要在夜间活动.猪獾与花面狸在空间生态位上存在较大程度重叠,但在时间生态位上存在较大程度分化,表明两者之间倾向于通过反应性策略共存.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猪獾与花面狸的时空生态位特征与共存机制,为深入理解同域中级捕食者种间关系及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实例和理论参考.

    猪獾花面狸生态位种间关系日活动节律

    《兽类学报》第十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南昌召开

    《兽类学报》编辑部
    308页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白小节肖文宏张廷跃刘邦友...
    309-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小灵猫日活动节律红外相机技术捕食者-猎物关系季节性人类活动

    青海省都兰县棕熊适宜栖息地与日活动节律

    陈昕旸李耀宇谢培根宋虓...
    32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棕熊青藏亚种(Ursus arctos pruinosus)是青藏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伞护种和旗舰种,明确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及影响因子和日活动节律,对管理和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海省都兰县布设150台红外相机对棕熊开展调查监测工作.结合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形数据及基准期(1970-2000年)和CMIP6中等发展路径下未来气候(2040-2060年)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构建MaxEnt模型对棕熊基准期及未来的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根据红外相机拍摄时间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棕熊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对基准期和未来两个时期的棕熊适宜栖息地预测精度较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0.9,预测结果可信;(2)影响基准期棕熊栖息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最冷月最低气温和年均气温变化范围;(3)未来气候条件下棕熊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小幅度增加,沟里乡的高适宜栖息地有向东移动趋势;(4)棕熊的活动模式表现为以夜间为主的晨昏型,在日落前后活动强度最高.本研究探明了研究区域内棕熊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并预测了其未来变化趋势.结合棕熊青藏亚种不同于其他亚种种群的日活动节律特征,我们认为未来该区域内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人-熊冲突状况,应在后续的保护工作中予以重视.

    气候变化MaxEnt模型核密度曲线人-兽冲突棕熊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种群数量和繁殖调查

    孙桃柱吴琼张振伟李忠秋...
    33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浪猫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然而,中国对流浪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却很少.2018-2022年,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约195 hm2)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基于个体识别的校园流浪猫种群及繁殖等基础生物学研究.通过连续20 d的样点调查,构建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累积曲线,发现即便在熟知流浪猫种群分布的基础上,一天调查中流浪猫的发现率仅为51.22%(44.51%~53.66%),而累积6d的重复调查,发现率可达到84.15%(81.10%~86.59%).2018-2022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数量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51只增加至2022年的220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每月6次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73只流浪猫,其中成年猫149只,幼猫124只,雌雄性比约为1:1.在此期间流浪猫的一年留存率约为58.71%,且绝育流浪猫的留存率显著高于未绝育的流浪猫.流浪猫全年均可繁殖,但产仔高峰集中在3-6月.65窝幼猫中,有84只存活超过6个月,若家猫的平均产仔数为3~4只,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流浪猫幼仔6月龄成活率约为36.92%(32.31%~43.08%).上述结果说明,低强度的样点调查可能低估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同时,在人类提供庇佑的环境中,流浪猫的生存不受食物、住所以及疾病的限制,其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较高,高存活率和高繁殖力将为流浪猫种群数量的控制带来困难.

    流浪猫种群数量种群动态繁殖参数

    圈养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

    王晓龙吴佳忆周鑫吕青昕...
    34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行为取样,结合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检测,分析雄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睾酮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23),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皮质醇水平(60.41±2.82)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49.35±4.32)ng/g;攻击性与粪样睾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26,P=0.017),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睾酮水平(101.27±4.94)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84.48±4.10)ng/g;攻击性与麝香分泌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2,P=0.041),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分泌量(10.62±0.58)g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8.28±0.91)g;攻击性与麝香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5,P=0.039),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酮含量(1.98±0.18)%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1.31±0.23)%.基于本研究结果,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建群时要避免较强攻击性个体同处一群,并基于攻击性的快速评估及粪样激素的实时监测等,即时优化圈养麝的社群结构,减少麝群的社群胁迫,提升个体的麝香分泌.本研究结果可为麝类迁地保育的优化及药用麝香的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马麝攻击性粪样类固醇激素麝香分泌麝香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