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野外条件下球虫感染对根田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尚国珍吴学琴朱亚辉曹伊凡...
    413-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的免疫功能是影响动物适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通过球虫感染和混合驱虫药处理,测定根田鼠的植物血凝素反应(Phytohemagglutinin,PHA)、血清抗匙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aemoeyanin,KLH)的IgG水平和血象参数,探讨寄生物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根田鼠随球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增加,对PHA的反应峰值降低,血清抗KLH的IgG水平、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浆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未检出显著变化.由此说明,球虫感染降低了根田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寄生物免疫功能球虫种群调节根田鼠

    内蒙古典型草原布氏田鼠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

    岳闯郭乾伟张卓然李鑫...
    424-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不仅可以了解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营养层,而且可以揭示啮齿动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食物来源及变化,通过分析营养生态位的特征及变化,可以探讨多种啮齿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7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采用铗日法捕获啮齿动物标本4种81只,应用稳定性13C、15N同位素技术对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营养生态位及其与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s)、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布氏田鼠不同年龄组骨骼组织营养生态位宽度即稳定同位素贝叶斯标准椭圆面积,Ⅲ龄组最高(0.802‰2),Ⅱ龄组次之(0.699‰2),Ⅳ龄组最低(0.666‰2),3个年龄组之间营养生态位共同重叠面积为0.064‰2,其共同食物源仅占不到10%;(2)布氏田鼠无论是长期食性或短期食性,与另外3种均不存在食物源竞争,但布氏田鼠生态位宽度较窄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强,因此一旦食物源成分改变不再适于该鼠,布氏田鼠种群极有可能面临食物源短缺,种群迁移可能是最直接的选择.

    布氏田鼠稳定同位素营养生态位种群贝叶斯椭圆

    高原鼢鼠精子发生的形态学特征和关键调控因子探究

    安晓宇王玉军李永昌贾功雪...
    435-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季节性繁殖是动物在长期进化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活史特征,受光周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严密调控.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类动物,其繁殖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然而,地下啮齿类动物精子发生的形态特征和关键调控因子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成年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繁殖期成年雄性睾丸曲精小管内有各级生殖细胞,附睾内有长形精子,生精上皮可分为10个期;而非繁殖期睾丸重量显著下降,曲精小管内仅见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激素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非繁殖期相比,繁殖期褪黑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卵泡刺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精原细胞分化的关键诱导因子维甲酸水平和其调控基因表达均呈季节性变化,且外源维甲酸注射能够诱导非繁殖期高原鼢鼠重启精子发生.综上,高原鼢鼠虽为地下动物,但其精子发生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明显相关,且受睾酮和维甲酸信号的调控.本研究揭示了高原鼢鼠精子发生的形态学特征和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季节性繁殖动物尤其是地下啮齿类动物生殖生理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原鼢鼠季节性繁殖精子发生睾酮维甲酸精原细胞

    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侯金严淋露黎亮李玉杰...
    446-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其行为生态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且警惕性强,很难在野外进行观察研究,有关其行为谱等基础行为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圈养大熊猫的观察.为了促进野生大熊猫行为学的深入研究,2015年1月-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4月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基于红外相机图片和视频数据,利用PAE编码系统建立了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研究共计在14种环境背景中记录到大熊猫12种姿势、52种动作、56种行为.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基本涵盖了大熊猫的主要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未在圈养大熊猫行为谱中记录到的行为,如野生大熊猫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自我除雪行为;另一方面丰富了观察大熊猫行为的环境因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野生大熊猫行为生态学提供了基础信息.

    大熊猫行为谱PAE编码系统卧龙自然保护区

    马鹿阿拉善亚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高惠乔付杰滕丽微李俊乐...
    458-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又称阿拉善马鹿,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是我国马鹿亚种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隔离种群.为了解阿拉善马鹿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以对该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在贺兰山采集的93个野生个体新鲜粪便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991 bp)进行扩增和分析,共检测到68个变异位点,定义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40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 32,说明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阿拉善马鹿曾出现过种群扩张,贝叶斯天际线分析(BSP)显示扩张时间约在末次冰盛期(0.028-0.010 Ma).FST检验表明阿拉善马鹿种群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本研究表明阿拉善马鹿目前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建议加大对该亚种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阿拉善马鹿粪便DNA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适用于种群遗传管理的小熊猫微卫星亲子鉴定体系的建立

    陈玲沈富军吴里霞卓贵富...
    467-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标记缺失、生产记录不详、亲权关系不明及部分个体来源不清等历史问题,中国小熊猫圈养种群存在谱系错漏、近亲繁殖等风险.近年来,随着小熊猫种群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者们对谱系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亲子鉴定工作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26个微卫星标记,对国内3个小熊猫圈养种群进行了亲缘关系运算,完成了相关谱系的查错与整理.26个位点多态性与稳定性良好,联合非亲排除概率达到0.9999以上,可解决国内小熊猫圈养种群的各类亲子鉴定需求.在单亲未知或双亲未知的情况下,8个或11个位点组合可实现亲子鉴定.5个位点组合可进行个体识别.在小熊猫圈养管理过程中,应用一套亲子鉴定体系对小熊猫圈养的谱系进行查漏补缺,有利于制定科学的配对计划,避免近亲繁殖,对小熊猫种群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小熊猫种群遗传管理亲子鉴定个体识别

    不同海拔饲育的麦洼牦牛肺脏组织转录组学分析

    傅芳官久强曲秀龙王利...
    475-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牦牛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特征与规律,对在高海拔(3 560 m)和低海拔(478 m)地区饲育4个月的2.5 ~3岁健康雄性麦洼牦牛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测序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HiSeqTM2500/4000)进行,并以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显示,高海拔组牦牛肺脏转录组平均每个测序样本得到约5.76亿条Clean Reads,低海拔组牦牛得到约6.10亿条Clean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的Reads数分别占91.74%和91.28%以上,共发现了2 047个新转录本.低海拔组与高海拔组牦牛肺脏组织之间共有19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含89个差异上调表达基因和110个差异下调表达基因.所得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297个GO条目和146个KEGG通路中,包含62个低氧适应相关的GO条目和35个低氧适应相关代谢通路.其中低氧适应相关GO条目在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种类别中占比最多的分别为细胞粘附、蛋白复合物和钙离子结合.低氧适应相关KEGG通路中占比最多的为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其次为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qRT-PCR验证结果显示,Ⅱ类人类白细胞抗原α链(HLA-DOA、HLA-DRA)、补体因子(C2)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SP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本研究为全局和深入理解牦牛肺组织转录本表达对高海拔低氧的响应提供了有价值的切入点.

    牦牛低氧适应肺脏转录组

    圈养林麝麝香分泌时间节律及影响因素

    王静白瑞丹蔡永华黎勇...
    485-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16年和2017年的5-8月,我们对川西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进行了行为与生理监测,对麝香分泌的各阶段进行了准确判定,记录了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开始、泌香盛期终止及泌香结束的时间阶段及持续时间长,分析了林麝麝香分泌的时间阶段与体重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雄性林麝平均泌香启动日在6月16日[(167.06±7.75)d,n=141],于6月17日进入泌香盛期[(168.52±7.67)d,n=141],6月21日[(172.17±7.26)d,n=138]泌香活动减弱,至6月25日[(176.27 ±8.11)d,n=131]泌香结束;雄麝体重与其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停止及泌香结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PS=-0.234,PPS=0.028;rVSF=-0.215,PVSF=0.047;rSE=-0.229,PSE=0.043),即雄麝的体重越大,其泌香越早;各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时长差异显著(F17.113=3.482,P=0.003),其中2岁雄麝平均泌香时长最长[(13.07 ±2.08)d,n=20],显著高于3岁[(9.38±0.76)d,n=12,P=0.042]和4岁[(7.80±1.60)d,n=5,P=0.013]个体;马尔康林麝平均泌香量为(11.85 ±0.96)g (n =114),随泌香时长延长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P =0.854).基于上述林麝雄体的泌香时间、泌香量与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间的关联,可对圈养的林麝个体间的泌香力、泌香量等进行区分和预判,作为圈养林麝驯养生产力优化的依据,并可为圈养林麝优质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林麝圈养麝香分泌时间节律影响因素

    东喜马拉雅勒布沟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王作波胡一鸣周智鑫梁健超...
    493-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受到广泛关注,中峰格局是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四类格局中最为普遍的格局.中喜马拉雅沟谷的研究表明,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格局符合中峰模型.中喜马拉雅和东喜马拉雅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由此,推断东喜马拉雅沟谷的小型兽类垂直分布格局可能也符合中峰格局.为此,在东喜马拉雅勒布沟对非飞行小型兽类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海拔范围为2 300~5000 m,沿海拔梯度连续设置9个300 m海拔段45个样方采集点,累计布铗16 200次,共采集标本372号,分属3目5科10种.研究结果显示:该沟谷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在2 600~2 900 m海拔段出现峰值,随后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减,即从最低海拔到中海拔段上升至峰值后开始递减至趋于平缓,显示出中峰格局特点.喜马拉雅山脉东西走向导致其南翼各沟谷拥有相似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如各沟谷都南北走向,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拥有相似的植被垂直带分布等,这使得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点.推论:在大尺度背景下,地理和气候条件可能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

    喜马拉雅勒布沟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海拔梯度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鸟兽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对比

    刘邦友张廷跃梁盛白小节...
    503-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编目和常规监测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栖鸟兽的物种编目和动态评估.本研究在贵州赤水桫椤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1 km×1 km)法,选取2个保护区内样区和1个区外样区,每个样区内选取20个连续网格布设相机,系统开展鸟兽多样性监测.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过累积55 029个相机日的调查,获得动物和非工作人员的独立有效照片21 243张,从中鉴定出野生兽类4目10科17属21种,鸟类6目13科29属34种.其中有8种为保护区的新纪录物种;所鉴定的兽类和鸟类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8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的有8种,近危(NT)的有13种.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处于前三位的兽类依次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鸟类依次是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画眉(Garrulax canorus).对比分析显示保护区内监测到的兽类物种数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鸟兽相对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较实验区高;保护区内在700~1 000 m海拔带监测到的物种数(尤其兽类)较多,但>1 000 m的海拔带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次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也为促进保护区鸟兽编目和重要物种的生态学研究,以及优化管理对策、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红外相机海拔梯度物种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