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五十年来野生亚洲象的种群动态

    汤永晶杨聪杨子诚陈飞...
    593-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亚洲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增加物种丰富度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非法盗猎和人象冲突等因素影响,世界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大幅减少.为探究野生亚洲象分布及数量变化以及当前保护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亚洲象现存分布的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历史分布、数量动态、威胁因素、传统文化、法律法规和保护行动计划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50年来,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动态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1970-2000年持续下降,2000-2010年数量逐步增长,2010年至今缓慢下降;(2)南亚地区是稳定全球野生亚洲象种群的重要区域,主要是由于及时立法、传统文化保护等;而东南亚地区亚洲象种群持续下降,主要是受东南亚地区森林砍伐、非法盗猎等影响,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区域森林栖息地大面积丧失是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缅甸和泰国地区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盗猎和走私;(3)南亚地区的现存栖息地相对集中,东南亚地区破碎栖息地较多,缅甸还拥有较多的潜在分布区;(4)当前世界野生亚洲象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盗猎和非法贸易、人象冲突等,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困难、孤立种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应当因地制宜,在开展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保护计划.

    亚洲象分布数量威胁亚洲象分布国会议

    冬眠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褐色脂肪组织的作用

    尚正文杨明王德华邢昕...
    608-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是哺乳动物特有的适应性产热器官,也是哺乳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重要器官.恒定体温的维持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代价,尤其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条件下.一些小型哺乳动物通过冬眠这一低体温、低代谢的生理适应策略在食物资源匮乏和(或)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能量支出.哺乳动物在冬眠期间,体温表现出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每个由入眠、深冬眠、出眠和觉醒组成的周期被称为一个冬眠阵.BAT在冬眠动物体温的这一周期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哺乳动物BAT的产热调节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对BAT产热的神经支配以及BAT细胞的产热信号的分子通路.随后按照体温调节周期的顺序,介绍了BAT在入眠、深冬眠、出眠和觉醒过程中的产热机制,包括肾上腺素能信号、脂质代谢和线粒体呼吸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储脂类冬眠动物BAT在没有低温和药物刺激条件下发生天然募集的独特表型.

    冬眠褐色脂肪组织体温调节肥胖

    福建、浙江和湖南三省兽类新纪录——安徽麝鼩

    杨思雨谢菲唐刻意付长坤...
    620-625页

    安徽麝鼩系统发育分布新纪录

    第十六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及兽类学分会委员会换届会议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兽类学报》编辑部
    626页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