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西藏发现麝鼩属(劳亚食虫目:鼩鼱科)两新物种

    陈顺德杨思雨青娇范荣辉...
    529-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麝鼩属(Crocidura)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属.中国麝鼩属的分类存在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本文整理了灰麝鼩(C.attenuata)、台湾灰麝鼩(C.tanakae)、安徽麝鼩(C.anhuiensis)、白尾梢大麝鼩(C.dracula)、大麝鼩(C.lasiura)、黑袍麝鼩(C.pullata)和2个疑似新种共8种大型麝鼩189号标本,比较了假剥制标本、头骨和牙齿形态,对测量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A).结合中国及邻近地区麝鼩属物种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和分子物种界定结果,我们描记了两个从中国西藏发现的麝鼩新种,即札达麝鼩 Crocidura zhadaensis Chen,Wu et Liu,sp.nov.和墨脱麝鼩 Crocidura medogensis Chen,Wu et Liu,sp.nov..札达麝鼩的鉴定特征:头体长69~77 mm,尾长49~56 mm,颅全长20.04~20.74 mm.体色较浅,整体呈褐色.尾距尾基3/4长有稀疏的白色长针毛,尾末端形成短毛束.脑颅扁平,下关节面内侧卵圆孔大,第三上单尖齿(U3)明显大于第二上单尖齿(U2),第一上前臼齿(P4)原尖附近有一小凹陷.墨脱麝鼩的鉴定特征:头体长67~76 mm,尾长62~65 mm,颅全长20.33~22.21 mm.体色深,背毛深黑褐色,腹毛黑灰色;尾长,常超过头体长的85%;脑颅饱满,顶骨较隆起;第一上单尖齿(U1)最大,高度约是第二上单尖齿(U2)和第三上单尖齿(U3)的两倍;第一上臼齿(M1)的次尖舌面侧缘延展呈半月形;乳突明显.为进一步厘清中国麝鼩物种的分类和物种多样性,本文编制了它们的物种检索表.

    西藏麝鼩分类形态学小型兽类

    中国兽类一新纪录:尼泊尔长尾鼩鼱

    刘莹洵彭步青王旭明廖锐...
    551-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上亚东乡附近和定结县陈塘镇附近采集到4只鼩鼱.该种背毛深棕色,腹毛浅黄棕色,背腹界线不明显,尾上下两色;头骨顶骨较为隆突,上单尖齿4枚,上颌门齿后齿尖与第一上单尖齿高度相近,齿尖呈浅棕色,符合尼泊尔长尾鼩鼱(Episoriculussoluensis)的鉴定特征.4项外形和9项头骨测量数据与尼泊尔长尾鼩鼱原始测量数据基本一致.在基于Cyt b构建的系统树中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尼泊尔长尾鼩鼱聚为一枝,两者间遗传距离为3.0%.基于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这批标本是尼泊尔长尾鼩鼱,为中国兽类新纪录.

    尼泊尔长尾鼩鼱系统发育形态学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两种蝙蝠新纪录: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

    刁海欣苏浩晖石子凡裴枭鑫...
    558-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其与安氏长舌果蝠聚为一支,两者遗传距离差异为0.6%,支持其为安氏长舌果蝠.另1号标本(雄性)背毛呈暗黄褐色,带有金属光泽,腹毛灰白,毛基灰黑色,翼膜黑色,耳近似卵圆形,鼻吻部呈短管状突出,与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特征相符.基于C0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艾氏管鼻蝠聚为一支,支持其为艾氏管鼻蝠.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均为西藏地区翼手目新纪录.

    安氏长舌果蝠艾氏管鼻蝠西藏自治区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三种小型兽类新纪录

    朱中旭李权陈中正李学友...
    563-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2023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西藏重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林芝和日喀则采集到一批小型兽类标本.通过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柴达木根田鼠(Alexandromys limnophilus)和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皆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其中甘肃鼩鼱西藏种群与云南白马雪山种群形态大小相近,最大似然树(ML)显示二者构成单系(BS=100),组内遗传距离为0.5%~0.6%;柴达木根田鼠西藏种群与四川种群形态大小相近,二者构成单系(BS=100),组内遗传距离为1.0%~1.4%;耐氏大鼠西藏种群与泰国种群和云南种群部分形态特征相异,三者构成单系(BS=81),组内遗传距离为5.7%~6.3%.本研究扩展了这三个物种的分布区并丰富了西藏自治区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甘肃鼩鼱柴达木根田鼠耐氏大鼠西藏自治区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李权李学友曾祥乐白皓天...
    574-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鼯鼠西藏种群形态上与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1975)的描述一致;遗传上与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较小(Cyt b:1.85%).考虑到不丹大鼯鼠和米什米大鼯鼠之间的遗传差异过小,分布区连续且栖息地都为中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故两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又因两者之间的毛色差异稳定存在,可作为不同亚种,根据优先律,使用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Gray,1842)做为种名,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米什米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mishmiensis Choudhury,2009).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毛色、头骨和颊齿特征与云南西北部种群一致,但体型较小,且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有较大程度的变异;遗传上西藏种群是包含云南西北部种群的并系群,遗传距离较小(12S ribosomal RNA:0.45%~0.91%,16S ribosomal RNA:0.31%~1.05%).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本研究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兽类鼯鼠新纪录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墨脱县巴宜区亚东县

    捕食风险应激对雄性布氏田鼠及子代繁殖性能的影响

    周桃秀陈琳吴涌珍杨生妹...
    587-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雄性布氏田鼠暴露于捕食风险应激对自身及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的阶段性.青春期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敏感的重要阶段,推测青春期所经历的捕食风险应激对雄鼠和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实验选取90日龄成年期和28日龄青春期雄性布氏田鼠作为亲代,每天分别暴露于蒸馏水、兔尿和猫尿1h,连续18d.随后每组随机选取一半田鼠取样检测性腺器官指数、精子质量和数量等参数,另一半与正常雌鼠交配,待后代成年后检测繁殖性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成年期和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的雄性布氏田鼠精子正常率显著下降,精子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而暴露于兔气味的雄鼠仅降低了正常精子比例;成年期雄性田鼠暴露于猫气味没有影响繁殖输出,而青春期暴露的雄鼠的后代在出生时雌性比例显著增加;成年期暴露于猫气味和兔气味都没有影响后代的繁殖性能,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的雄鼠的后代成年后性腺指数、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而暴露于兔气味仅降低了雄性后代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率.以上结果验证了本研究假设,即捕食风险应激对布氏田鼠亲代和后代的繁殖性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青春期应激的效应更强更持久,存在明显的效应阶段依赖性.

    捕食风险父体效应繁殖性能布氏田鼠成年期青春期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韩一敏肖梅何梦楠李明富...
    598-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 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Δ≥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 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红外相机偶蹄类动物季节性活动节律空间利用占域模型

    基于MaxEnt模型的辽西地区亚洲狗獾生境适宜性分析

    上官周怡冯超凡王佳宁万冬梅...
    61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生境利用及适宜生境分布格局,本研究利用2018年和2022年辽西地区的132个亚洲狗獾有效分布点,基于MaxEnt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源是影响辽西地区亚洲狗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2)辽西地区亚洲狗獾在海拔1 150m、坡度40°、归一化植被指数85%、最热月最高温24.5 ℃、气温年较差39 ℃、距河流距离100 m左右的生境出现概率最高.(3)潜在适宜生境面积约12 051.1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63%.高适宜生境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凌源、建昌、绥中和中部的喀左、朝阳等地区;低适宜生境分布较为分散,在整个研究区均有分布;中适宜生境则环绕高适宜生境,成为高、低适宜生境间的过渡区.本研究明确了辽西地区亚洲狗獾适宜生境的分布格局和限制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这将有助于研究亚洲狗獾在辽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为该地区亚洲狗獾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精细的生境分布规律参考资料.

    亚洲狗獾最大熵模型生境适宜性辽西地区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低山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聂海娟张亚祖闫晓东卜书海...
    62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拔梯度下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为了解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格局,本研究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采用夹日法并辅以陷阱法,按照200m垂直梯度在海拔800~2 423 m内连续设置8个海拔带40个样点,累积布夹8 858夹次,陷阱240桶次.结果显示:(1)共捕获小型兽类357只,隶属3目7科13属20种,包括啮齿目16种、劳亚食虫目和兔形目各2种,保护区增加5个新纪录物种;(2)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均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地区最高,小型兽类群落主要由华南针毛鼠(Niviventer huang)、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组成;(3)物种相对多度和插值矫正丰富度的回归拟合为显著的一元三次曲线模型(P<0.01),高峰值(5.55%,13)出现在海拔1 200 m左右,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低海拔地区最高.长青保护区中低山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呈明显的左偏倚中峰模式,提示保护区今后也应重视对低海拔段的保护与管理.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基于EES系统的北京周边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徐慧妹方良王岚馨刘超...
    63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只有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建成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质量野生动物栖息地.本研究以北京周边各区2009-2017年数据为依据,从EES系统角度选取指标并采用客观-AHP法(客观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后,根据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得到各区野生动物栖息地EES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最后以怀柔区为例探究协调发展度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客观-AHP进行赋权,根据AIC值最小原则选择AIC值为505.707 6的Spe-AHP判断矩阵,生态系统权重最大为0.460 9,社会系统权重为0.2817,经济系统权重为0.257 4;(2)各区协调度较高,除由于生态系统得分增幅过大而引起的失调外,其余均处于协调状态,但发展度较低,属于低发展的协调;(3)EES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现随时间逐渐增大的态势,在6个区中,房山区、怀柔区、门头沟区EES系统协调发展度在2016年和2017年达到初级协调,其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要高于其他各区;(4)栖息地内EES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对区域内人兽冲突的发生频率存在负向影响.

    野生动物栖息地EES系统客观-AHP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