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吴明银(兼)

季刊

1673-5935

slxueb@yahoo.com.cn

0546-7396209

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济南路1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倡导严谨、求料、进取、创新的学风,开展学术交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为胜利油田和黄河三角洲教育、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地区水西沟群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评价

    马骥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吐哈盆地勘探方向开始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发生转变。为了准确评估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东缘十三间房地区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潜力,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资料、地化测试等资料,在对水西沟群烃源岩的岩性、分布以及沉积环境等属性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测井解释对水西沟群储层的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西沟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TOC)含量在 0。71%~5。67%之间,平均值为 1。73%,成熟度适中,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沉积环境以三角洲和滨浅湖相为主,储集体类型主要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砂体;储集体物性较差,研究区储层孔隙度在 2%~8%,渗透率集中在(0。02~0。23)×10-3 μm2,综合评价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研究区发育"自生自储"型和"近生近储"型两种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储层发育较差是研究区油气未能成藏的主要原因。并以SF1 井、SF2 井、SF3 井为边界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北部山前带为有利目标区。

    侏罗系水西沟群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评价十三间房地区吐哈盆地

    博格达山北缘构造特征解析

    赵建成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格达造山带夹持于吐哈和准噶尔盆地之间,经历多期隆升、剥蚀、沉降,遭受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复杂的构造特征,其山前构造特征横向变化对油气分布有重要意义。利用准东最新二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博格达山北缘准噶尔盆地山前带的构造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指出沿博格达山从东向西,构造样式上存在由基底卷入的高角度冲断到铲式滑脱冲断再到基底卷入的低角度叠瓦冲断(并发育断裂相关褶皱)的变化,分析认为产生这种变化的控制机制主要为早期山前凸起控制和软弱滑脱层控制。

    博格达山北缘构造特征凸起滑脱层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露头特征及启示

    袁青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砂体埋藏浅,沉积储层研究非常困难,前人对沉积相的界定存在争议,制约白垩系的油气勘探。根据野外露头的观察描述,结合钻井取心及测录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沉积时坡缓、水浅、低能,具备发育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野外露头整体为灰色、灰绿色粉砂岩与棕红色泥岩互层的岩性组合特征,结合古生物等资料分析表明:沉积主体为片状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及滨浅湖相。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前缘发育的叠置砂体物性好,不仅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还能形成地层超覆、岩性和断块等 3 类油气藏,为该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露头特征浅水三角洲吐谷鲁群哈拉阿拉特山地区

    一种基于循环扫描的射线追踪方法

    王忠成葛大明刘培体侯克宁...
    24-3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行时线性插值(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LTI)法射线追踪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常用于二维速度模型的射线追踪。然而,该方法在考虑射线的来向时只考虑了半个平面,即激发点相对于网格节点所在的半平面,没有考虑出现回折波的可能,不能适应复杂速度模型的射线追踪。针对这个问题,在传统LTI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网格节点射线从各个方向传来的可能,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TI方法对复杂模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网格节点走时计算精度得到提高,相应的射线路径也更加准确。

    走时射线追踪LTI循环扫描

    基于深度域属性的地震储层解释技术

    刘畅李红梅刘建伟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叠前深度偏移已经成为常规处理手段,但目前尚无成熟的深度域解释技术,常用的转到时间域解释的做法增加工作量,降低效率,同时也引入误差,牺牲深度成像的优势。为了探索深度域地震属性的解释技术,从地震属性的计算和提取出发,讨论深度域属性的地球物理含义。利用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对深度域属性与时间域属性进行异同点分析,验证深度域属性储层预测的有效性,研究深度域地震属性的适用性,为推动深度域地震解释奠定了基础。

    地震属性深度域地震解释储层预测

    低幅度边底水构造-岩性油藏井震结合砂体刻画方法

    贺雪晶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埕岛油田中一区Ng6-7 发育曲流河沉积,下部向辫状河过渡,纵向上砂体叠置,平面上连片,且地震反射与储层响应差,砂体刻画的难度大。研究区构造幅度低,油水关系复杂,砂体的油水展布刻画难度大。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微构造精细刻画、明确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的基础上,井震结合落实Ng6-7 幅度边底水构造-岩性油藏的砂体展布及油水分布,为下一步部署新井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调整打下地质基础。

    河道叠置井震结合低幅度边底水油藏砂体刻画

    胜利馆下段咸水层CO2封存规律

    孙棋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咸水层是最具潜力的CO2 地质封存场所,实施咸水层CCS工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胜利油田馆下段咸水层垂向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的特点,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射孔层位、垂向非均质性和隔夹层渗透率对CO2封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 砂组射孔CO2扩散范围更大、平均地层压力更低,最终溶解封存与矿化封存量比例更高;随着垂向渗透率级差增大,CO2扩散范围增大、平均地层压力降低,溶解封存与矿化封存量比例增加;在馆下段地层条件下,隔夹层有效封隔CO2 的渗透率界限为 0。1×10-3 μm2。因此胜利馆下段咸水层垂向非均质有利于封存,隔层渗透率约为 0。06×10-3 μm2 具备良好的封隔能力,是理想的咸水层CO2封存场所。

    咸水层CO2封存数值模拟垂向非均质隔夹层

    利用毛管压力计算地层原始含油饱和度

    孔令辉孙天竹凌涛高玉洁...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乌石凹陷取得的大量毛管压力资料,在考虑物性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使得毛管压力曲线聚类拟合效果更好,解决传统利用物性差异对毛管压力曲线进行J函数拟合出现的拟合效果差的问题,并利用该方法在乌石A油田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毛管压力曲线原始含油饱和度聚类分析J函数

    颗粒堵剂粒径分级技术在中低渗透油藏调驱中的应用

    吴妍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胜坨油田中低渗透油藏水驱不均衡问题,目前调剖大多采用冻胶类堵剂。但在现场实施过程中发现冻胶类堵剂存在调剖压力高、注入差,深部运移后封堵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中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为此研发新型高效精细粉碎加工专利技术,将堵剂优化加工,实现颗粒堵剂粒径分级,形成可控、易注入、可滞留、封堵能力强的颗粒堵剂体系,并进行现场试验,达到压力逐步增加、合理配注、深部封堵的预期效果。

    中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颗粒堵剂冻胶堵剂可控粒径

    文昌油田新近系储层出砂临界压差预测与防砂参数设计

    王名春邓金根王金龙仝刚...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昌油田新近系储层为软至中硬地层,地层孔隙压力为正常压力。通过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 2种机理分析,储层出砂临界压差为 3~12 MPa。油田设计生产压差高于出砂压差下限,生产中存在出砂风险,且1 600m以浅储层开采初期出砂可能性较高。为了保障油田安全开发,通过岩心实验确定新近系储层粒度分布特征和黏土矿物含量,依据防砂图版对珠江组储层防砂方式和防砂参数进行初选,并进行防砂模拟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质筛管独立防砂和管外砾石充填防砂均能满足海上油田防砂要求,相同防砂参数下,独立筛管防砂出口流量高于砾石充填防砂;相同防砂方式下,挡砂精度为 105、127 μm出口流量相差不大。参考防砂模拟实验结果,综合考虑文昌油田新近系储层出砂临界压差大小、粒度分布及黏土矿物含量,建议 1 600m以浅储层采用砾石充填防砂,砾石尺寸按照 5 倍地层砂粒度中值(d50)设计,筛管挡砂精度按d50平均值设计;1 600 m以深储层采用优质筛管独立防砂,挡砂精度按d50下限值设计。

    文昌油田疏松砂岩出砂压差防砂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