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普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普洱学院学报
普洱学院学报

杜巍

双月刊

2095-7734

smszkjc@yahoo.com.cn

0879-2302377

665000

云南省思茅市宁洱大道275号

普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金晶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实践。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边疆民族地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党建引领,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农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普洱茶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李晓芳张丽辉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洱茶作为普洱市推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魅力的边地口岸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茶文化,凝结成了以"奋斗、团结、包容"为本质内涵的普洱茶精神。进入新时代,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进一步聚焦普洱茶精神的"奋斗"内核以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团结"基因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高标准实施、凸显"包容"特质以助力民族文化高水平传承,为促进普洱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撑。

    普洱茶精神生态文明时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涵蕴的劳动解放理论及新时代启示

    尹寒朱卫华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中涵蕴的劳动解放理论是构成全篇重要论断必不可少的论据。马克思揭示阻滞劳动回归本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递进阐明劳动解放的逻辑即首先应跳出资本逻辑的思维定势,然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外部矛盾、以及从内部"劳动"回归本真的角度,寻找消除资本逻辑的依据,从而确证劳动解放的实现路径是构建共产主义制度。当前,虽然我们和马克思所处时代已有较大时空差异,数字劳动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新型劳动形态,但自由自觉状态依然是其本真状态,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是数字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以其科学严谨的逻辑,仍能为新时代中国争取劳动自由、强化劳动主体地位、凸显数字文明优势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

    《共产党宣言》劳动解放新时代启示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朱颖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网络信息数据的广泛普及,数字经济新业态、新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其飞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全球数字贸易同步发展,并成为赋能跨境电商中小企业走向全球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为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跨境电商的高质量发展,要基于对数字经济高效化、多元化及系统化发展优势的运用,明确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基础困境,进一步应用深化多元发展合作、加强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及明确市场定位三项策略,解决各类跨境电商发展问题,为数字经济赋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数字经济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文化模式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以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文学作品为例

    何欢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誓词碑"又被称为"民族团结第一碑",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民族工作取得进展的有效物证,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团结一致、爱国爱党的精神承载。从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视角出发,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梳理发现,文化差异之下的冲突与矛盾是文化交往的必经之路,冲突之后的文化整合则是文化交往的必然结果。作品将文化模式与情节设计相结合的动态书写,既能将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保存、传播,也能将时代变更下少数民族的复杂文化心理一一呈现。这一创作手法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态发展过程的历史脉络的呈现,也是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诠释。

    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模式文学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空间视域下澜沧拉祜族洁净观的建构及其实践逻辑

    贾淑凤白汉卿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洁净观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化,表达的往往是人们对秩序的美好追求。通过分析澜沧拉祜族的日常生活实践,发现空间视域下的洁净观背后有其自身的文化逻辑,蕴含着上与下、内与外、大与小、左与右、东与西的空间秩序实践。澜沧拉祜族的洁净观以民间信仰体系为本位,呈现出传统社会对洁净与污秽的分类与思维认知,镌刻着拉祜族的历史记忆,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生活希望的考量。充分挖掘澜沧拉祜族洁净观中的地方知识,可以为澜沧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民族文化之力。

    洁净观空间实践逻辑澜沧拉祜族

    符号融合理论视野下的中老铁路媒介形象研究——以中老铁路纪录片《友谊之路》为例

    黄小平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符号融合理论分析了中老铁路媒介形象。这个形象通过六个幻想类型:互联互通之路、经济发展之路、对外开放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友谊之路、美丽之路及每个类型又由若干具体的幻想主题来呈现,每个幻想主题又由更为具体的情节来实现,这样就把中老铁路媒介形象转化为可操作的、可观察的符号,以此揭示符号融合理论对中老铁路媒介形象的建构作用,以期对中老铁路媒介形象建设提供更为科学化的借鉴。

    符号融合理论中老铁路媒介形象《友谊之路》

    西南联大服务云南地方产业发展的研究

    孙小茜程昱祺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联大在滇八年,联大学人志在救国,立足服务国家及抗战需要,为云南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建言,为云南产业的建设及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推动云南本土社会发展进步。受联大校风的熏陶,西南联大师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地区建设中,通过学术救国,化笔成缨,推动大后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研究立足于西南联大教育理念、育人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与科研实践,考察西南联大服务于云南产业发展的途径与成果,进而以古鉴今,为现代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西南联大云南产业发展社会服务

    生态视域下云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李荣苏丽李春陶洁武...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云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高质量发展对策。即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打造一批独具基地特色、特点和风格的森林康养产品;培育打造一批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森林康养品牌,建立主流媒体发力的立体宣传格局;加强关注行业认知,利用新媒体提高森林康养行业知名度;建立省、市(州)、县(区)三级共同抓森林康养产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以多元化筹资与多渠道投资相结合方式筹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资金;加强森林康养产业的基础研究,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森林康养专业人才。

    森林康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研究

    李淼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长期积累的民族文化结晶,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民间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活化,对推进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及保护文化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民间非遗文化"活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遗活态化的概念与方式,从产业化、品牌化、商品化等维度探究科学合理的活化路径,进而更有效、更全面、更切实地提高民间非遗文化的建构质量,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问题活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