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声屏世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声屏世界
声屏世界

陶毅

月刊

1006-3366

jxspsj@126.com

0791-88316904

330046

南昌市洪都中大道207号省广播电视中心

声屏世界/Journal Voice and Screen Worl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紧跟改革步伐,特别注重对省、地(市)、县广播电视局、台的管理者和新闻从业者提供广播电视传媒的决策资讯服务,提供业务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园地。注重实践性、启迪性、前瞻性,加强和突出涵括宣传、产业、管理、网络、受众以及新闻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是一个融业务研究、学术研究和工作指导为一体的新闻专业期刊。对准备跨入和刚刚跨入广电大门的人们,也是全面了解广播电视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商业化表达——以文牧野导演电影为例

    段美辰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演文牧野的电影作品融合了类型电影的经典元素和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文章从文牧野影片创作中的话语转向、叙事转向以及美学转向三方面,剖析他是如何将现实主义题材与商业元素相结合的,试图探索现实主义电影商业化的有效路径,为以后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作提供参考.

    现实主义题材商业化表达话语转向叙事转向美学转向

    《消失的她》:本土化呈现的悬疑宇宙

    覃艺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消失的她》延续了《唐人街探案》系列和《误杀》的悬疑特色,也足见陈思诚对于悬疑片的把控成熟度.《消失的她》作为一部悬疑题材电影,结合了国内外同类型电影和真实案例进行了本土化处理,文章对该影的悬疑表达进行分析,观察陈思诚打造了一个怎样的悬疑宇宙.

    《消失的她》悬疑电影本土化

    底层狂欢、他者欲望与剩余快感:论《年会不能停》的叙事策略与主体建构

    左梓龙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年会不能停》以狂欢化的叙事制造了强烈的反差,在底层人物与精英人物的矛盾中形成戏剧张力.底层狂欢是影片的主要叙事策略,并试图通过一种宣泄式的狂欢行动去解决矛盾,但是叙事的狂欢化客观造成了故事本身及主体建构的幻想性.影片通过对胡建林等人的自我与他者的欲望结构分析发现,他们的欲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消解或满足,而是在狂欢化叙事策略中遁入"剩余快感"之中,在幻想之中自行抹除了其间的裂痕和创伤.

    《年会不能停》狂欢化他者欲望剩余快感

    文化类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再媒介化传播

    梁璐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为传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做出积极贡献,但也让"老故事"焕发"新活力".文章基于再媒介化视角,以文化类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为例,探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多元视角、科技赋能、场景再现方面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启示.

    再媒介化文化类综艺节目传统文化《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花儿与少年》第五季的传播功能研究

    童春薇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综艺的出现为综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呈现出良好之势,拥有着大量稳定的受众群体,但是在发展几年后又陷入到了困境中.然而,随着《花儿与少年》第五季的开播,慢综艺再次回归到观众的视线中,并引发大量关注.《花儿与少年》第五季从受众角度出发,力求满足受众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的需求,这对以后的慢综艺节目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慢综艺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

    基于"编码与解码"理论探讨慢综艺节目《灿烂的花园》的创新之道

    崔书鑫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灿烂的花园》是由芒果TV制作的一档无剧本即兴真人秀,邀请在演艺术行业扎根二十年的优秀演员张颂文与各个演员一起同住小院、打理花园,大家在花园里即兴生活,畅叙人生路途中的收获与困顿、成长与迷茫.文章结合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研究该节目,分析节目定位、空间场景、人物设定三方面所做的创新式编码,并通过解码立场对受众解码进行解读,揭示节目的创作模式,进而探究慢综艺节目的创新之道.

    《灿烂的花园》慢综艺节目编码解码

    沉浸艺术在视频中的运用及特征探讨

    周品涵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沉浸艺术着力让人们进入艺术之中,以身临其境、高互动不断改变人们对于艺术体验的认知.沉浸艺术在技术的助力下,带来了视频节目制作的巨大变革,使节目制作进入了全新的生态环境中,为视频艺术增添了光彩.文章梳理了沉浸艺术在视频中运用的节目类型,分析探讨了沉浸式视频的特征以及沉浸式视频摄制的一些关键要素.

    沉浸艺术沉浸式视频内容叙事技术创新

    黑色电影的声音设计特征——以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为例

    兰晋乔王佳瑶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色电影在声音设计上减少了音乐的使用,倾向于直接使用人声与音响进行叙事.此外,它还将人声、音响、音乐进行融合,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和粗粝感.作为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南方车站的聚会》深入表现了黑色电影的声音设计在"逼真性"的塑造、"假定性"的构建两个方面的功能,着重强调了黑色电影在声音设计上能够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声音实现了对现实的还原与超越.

    黑色电影电影声音逼真性假定性

    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化表达研究

    马丽金杨葆华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 年 10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纪录片产业化被提升至国家高度.2011 年,央视纪录频道制作并播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录片作品,在影像方面,这些作品革新拍摄技法,运用数字技术展现国家景观;在叙事方面,这些作品运用个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选用中国符号彰显国家形象,让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立体.自此之后,聚焦中国现实发展、展现传统文化、展示国家形象、传递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纪录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观,中国纪录片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即"国家化",这些作品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国家化

    "非遗"微纪录片合辑《东方非遗传承》的创作路径探析

    于丽臣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东方非遗传承》合辑中的 8 集"非遗"微纪录片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下"非遗"微纪录片面临的内容同质化、故事性不足、主题不深入、制作不精良、传播效果差等问题,结合"非遗"的文化属性和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特点,在传播学视域下分析"非遗"微纪录片在主题内容和视听语言方面的创作技巧,探究"非遗"微纪录片的在内容选材、叙事模式、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等方面具体的创作路径,以期为"非遗"微纪录片未来的创作和传播提供参考.

    "非遗"微纪录片内容选材沉浸体验式视觉语言听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