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曹奎

月刊

1672-3600

sqsysk@126.com

0370-2586863、2586865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平原路55号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对价值二元论的超越之疏解

    赖锡三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涵,即"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厘清《老子》对儒家仁义礼智的批判治疗之心,不在于简单的反道德或纯粹的反价值。"积极讲明"在于阐述《老子》"和光同尘"的慈柔玄德观。《老子》在"德"加了"上""常""广""玄"等独特修辞,目标在于治疗价值的暴力,活化道德的宽容性。

    《老子》和光同尘知白守黑上德常德广德玄德浑沌袭明

    主持人按语

    邓联合
    1页

    《老子》地上地下诸本考异(一)

    汪韶军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重要字词考订异同,在此基础上确定"寻寻呵不可名也""涣乎其如释""纯乎其如朴""浑乎其如浊""若饗于太牢""我怕焉未兆"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老子》传世本出土四本异文

    浅析《庄子》的语言哲学观

    谢书民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里还没有使用表达现代语言学里"语言"这一概念的语词,其使用的"言"和"语"都是指的"言语"现象,但这并不影响其对语言性质、特点的认识与理解。在《庄子》里,庄子不仅谈到了语言音义结合的基本性质,还认识到了语言名物指称的任意性特点;既强调了语言的表意功能,又讨论了语言准确表意的语用限制;既认识到了语言表意的局限性,又探索了语言表意的途径;既揭示了儿童习得语言的特点,又明确了文字的表语功能。

    《庄子》语言观音义特点表意功能言文关系

    理论、文化、现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渊源的三维阐释

    陈婷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就其理论渊源而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从理论维度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继承与发展;从文化维度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人类优秀法治文明法治智慧的兼收并蓄;从现实维度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

    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的学理意蕴探析

    关颖韦一祯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逻辑,我们须从二者文化契合性的角度上加以理解,更应该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场域,从二者何以能结合、为何要结合以及结合的效应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其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价值主张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天然属性上高度契合;二者的结合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与担当,不仅符合自身的实践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二者的结合不仅顺应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大势,还为化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新时代"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思想

    鹿林殷嘉妤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根基。具有世界历史眼光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立足中华大地,又胸怀天下,不仅自觉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中的社会公正思想,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社会公正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公正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核心要义,才能理解其贯彻落实对解决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以实现共同富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公正思想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哲学依据、历史演进与实践进路

    傅莉容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人民至上蕴藏着深厚的哲学依据,人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其认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其历史观依据,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价值论依据。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民话语进行理论开拓,经历了从党的群众路线、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利益到坚持人民至上的话语演进。结合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沿革与演化规律,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在实践中要求做到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强化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标准至上,坚守人民满不满意的根本标准,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追求,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底色。

    人民至上哲学依据历史演进实践进路

    刘濬《杜诗集评》编撰背景考论

    王辰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濬是乾嘉时期浙江海宁地区一位普通文士,以选辑《杜诗集评》而著称。此书凡15卷,共汇录清初李因笃、王士禛、钱陆灿、朱彝尊、申涵光等15位诗论家的评杜之语。作为一部材料翔实、体例严谨的诗歌选本,它的诞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刘濬编纂《杜诗集评》的背景,可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来谈:统治者的文教政策和江浙发达的文艺事业为《杜诗集评》的成书准备好了"市场",客观上推动了它的编撰速度并影响其编选标准。刘濬有意反思并总结前代杜诗学的成败得失,为后世治杜提供可资参鉴的范本。加之其诗学观念又反映出他"崇杜"的情感倾向,这些是促成《杜诗集评》面世的主观因素。

    刘濬《杜诗集评》编撰背景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元杂剧繁荣的多元格局研究

    池程远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元一代,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短暂地形成了繁荣多元的杂剧文化格局。元代帝王有别于传统汉人的文化观念与政治导向,给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元杂剧中包孕的中原传统文化内核与少数民族元素,则呈现出了中华文化美美与共却又和而不同的特征,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文化雏形。少数民族杂剧家的作品蕴含的对中华民族及汉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元杂剧在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传播与接受。当各民族杂剧家们不断吸收、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并由儒家文化统摄时,元杂剧迎来繁荣是显见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元杂剧多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