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生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生生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水生生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桂建芳

双月刊

1000-3207

acta@ihb.ac.cn

027-68780701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水生所 (武昌东湖南路7号)

水生生物学报/Journal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唯一的淡水生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从1955年创刊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它代表中国淡水生物学的最高学术水平,是该领域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报道我国淡水生态及水环境的评价与治理;淡水生物的生化、遗传、病理、毒理和分类区系;淡水生物的育种、培养、开发利用和病豁防治;淡水渔业生物学报及有关湖沼学的综合调查与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口禁捕初期三种主要虾类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空间差异

    汪诗雨高春霞吴建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测定,计算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从营养关系角度解析它们的种间竞争和共存机理及其空间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虾类中葛氏长臂虾摄食偏底栖食性,δ13C值最富(-17。05±3。23)‰;安氏白虾偏浮游食性,δ13C值最贫(-20。19±1。50)‰;脊尾白虾个体偏大,δ15N值最高(10。28±0。55)‰;(2)安氏白虾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南、北支水域差异显著(P<0。05),显示出安氏白虾摄食具有空间差异性,也间接表明其环境适应性较好;(3)安氏白虾的CR值(5。62)、NR值(4。43)和SEAc值(3。07)均最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食源、更多元的营养水平及更高的资源利用能力;(4)安氏白虾与另两种虾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食物资源维度呈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而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两者饵料来源相似,食性竞争激烈,但摄食差异保证了种间共存。当前禁捕初期,长江口三种优势虾类中以安氏白虾占据资源的能力最强,在河口的环境适应性最佳。

    长江口虾类营养生态位种间竞争和共存环境适应性

    十年禁渔初期三峡库区干流鱼类分布特征及变化

    何仕文倪达富谢伟唐成...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三峡库区干流江段鱼类的分布特征,研究于2023年鱼类繁殖期和越冬期在库区干流江段开展了水声学探测,同步进行渔获物的调查。水声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繁殖期和越冬期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5。52±10。43)和(3。26±5。60)ind。/1000 m3,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59。79±1。95)和(-56。51±2。88)dB,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估算得到繁殖期鱼类体长范围为1。24-156。68 cm,均值为4。03 cm,越冬期鱼类体长为1。25-155。96 cm,均值为9。01 cm。两次水声学所探测的鱼类密度在水平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垂直方向上,两次调查超过85%的鱼类分布在0-30 m的水深内,鱼类目标强度呈现出随着水深的增加逐渐增大的分布规律。渔获物调查显示,三峡库区以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蛇鮈(Saurogobio dabryi)等小个体鱼类为主,外来鱼类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数量占比较高。与蓄水175 m运行前相比,此次调查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未发生太大变化,平均目标强度增大,鱼类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研究初步揭示了禁渔后三峡库区干流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积累了禁捕初期鱼类资源研究素材,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禁渔初期三峡库区不同时期水声学鱼类时空分布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刘文成李君轶吴金明叶海明...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 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长江上游禁捕初期增殖放流体长-体重长江鲟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特征及其变化

    韩毓何勇凤苟钟友李承君...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417尾,体长为200-250 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5。56%,体重为100-200 g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9。88%。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8。02×10-6L3。08,呈正异速生长。其中,285尾个体取鳞片进行年龄鉴定,年龄范围为1-7龄,3龄个体最多,占总尾数的50。18%。对生长特征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t=379。9[1-e-0。19(t+1。59)]和Wt=720。4[1-e-0。19(t+1。59)]3。08(R2=0。87;n=285),表观生长指数为4。44,自然死亡系数平均值为0。30。与禁渔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禁捕后,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圆筒吻鮈各年龄组的个体规格增大,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自然死亡系数减小,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和种群资源恢复有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圆筒吻鮈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圆筒吻鮈生活史过程及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的监测和研究,开展河漫滩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仍继续禁渔政策。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自然死亡系数禁渔效果保护措施

    碱性环境下急性氨氮胁迫对虹鳟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符许娟黄进强李永娟吴深基...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碱性环境下急性氨氮胁迫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设置3个不同氨氮处理组(0。86、1。73和2。59 mg/L)对虹鳟进行96h急性胁迫实验,测定肝脏和血清中抗氧化与免疫酶的活性及肝脏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虹鳟肝脏CAT、T-AOC、T-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血清T-AOC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其他酶活性变化则与肝脏一致;高浓度组肝脏MDA含量在胁迫48h时最低,而T-SOD活性最高。肝脏和血清免疫相关酶GPT、GOT、ACP和AKP的活性在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96h时,不同浓度组肝脏和血清中GP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组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cu/zn-sod、mn-sod和cat)表达量在6h时均高于对照组;在12h时,hsp90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hsp70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胁迫初期虹鳟抗氧化和免疫酶活性被诱导激活,抗氧化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机体抗氧化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相关酶活性与基因表达量下调。研究为深入探究虹鳟氨氮胁迫下抗氧化和免疫系统的应激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急性氨氮胁迫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虹鳟

    聚丙烯微塑料和磺胺脒复合暴露对青海湖裸鲤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覃敏欣张存芳王莘瑜蔡伟杰...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青海湖中检出的聚丙烯微塑料(Polypropylene microplastics,PP-MPs)及磺胺脒抗生素(Sulfaguani-dine,SGD)对青海湖裸鲤的毒性效应,研究以青海湖裸鲤为实验对象,设置对照组(C)、3个单独暴露组(1 g/L SGD、1 mg/L PP-MPs和 5 mg/L PP-MPs)和2个复合暴露组(1 mg/L PP-MPs+1 g/L SGD和 5 mg/L PP-MPs+1 g/L SGD)进行28d暴露处理,利用目检法测定PP-MPs在各组织的富集特征,并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肠道消化酶和肝脏氧化酶活性的测定评估其毒性效应。生长指标结果分析表明PP-MPs和SGD单一和复合暴露对青海湖裸鲤体长体重未产生影响,但在青海湖裸鲤鳃、肠道、肝脏和脑组织中都能检测到PP-MPs,且在鳃和肠道中的浓度较高,并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加。切片结果进一步表明随着PP-MPs的积累,高浓度微塑料暴露组肠道绒毛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绒隐比降低,且在肝脏组织中细胞质减少、细胞核皱缩现象更明显,并出现炎症细胞浸润。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单一暴露与复合暴露对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产生显著差异影响,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肝脏组织中的氧化酶在相同浓度的PP-MPs处理下,复合暴露组的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单一暴露组(P<0。05)。综上所述,PP-MPs的单一和复合暴露均使微塑料在青海湖裸鲤多组织中富集,并引起肠道和肝脏组织损坏和氧化应激反应,且随着微塑料浓度增加及与抗生素的复合暴露而加剧。研究为探讨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共存对青海湖裸鲤的毒理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对评估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微塑料抗生素生物累积氧化损伤青海湖裸鲤

    湘江流域鱼体内的微塑料污染

    王威陈睿邓新兰徐杨...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湖南省湘江流域鱼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研究采集了湘江干流及支流13个采样点共计128尾鱼的消化道和鳃进行微塑料污染分析。结果显示,120尾鱼中检测出微塑料646个,微塑料检出率和丰度为93。52%和(5。05±2。29)个/尾;128尾鱼中微塑料丰度为0-17个/尾,仅8尾鱼未检测到微塑料,分布于茶陵县洣水(CL)和望城区(WC)两个采样点。同时,桂阳县舂陵水(GY)点的微塑料平均丰度最高[(8。13±3。24)个/尾],永兴县耒水(YX)点最低[(3。06±0。67)个/尾]。鳃中的微塑料丰度为(2。79±1。59)个/尾,高于消化道中的(2。26±0。96)个/尾。在检出的微塑料中,粒径≤2 mm的占比最高(73。84%),超过67%为蓝色或黑色,以纤维状(64。70%)为主,且鳃部的纤维状微塑料丰度(72。43%)显著高于消化道(59。67%;P<0。05)。此外,在采集到的鱼类中,微塑料丰度最高的为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8。42±4。22)个/尾],显著高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4。40±2。48)个/尾;P<0。05],底栖性鱼类的微塑料含量高于中上层鱼类。对检出的微塑料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共检测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9种不同的聚合物成分,其中主要为PE(45。00%)和PP(18。75%)。研究报道了湘江流域鱼类微塑料污染状况及特点,为有效开展湘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管控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湘江流域鱼类微塑料消化道分布特征

    镜鲤的热耐受及其影响因素

    杨清李武新曾令清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不同因素对鲤科鱼类热耐受的影响,研究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pecularis)幼鱼为实验对象,探究在不同因素处理后该鱼的临界温度(即临界低温,Critical thermal minimum,CTmin;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ax)和致死温度(即致死低温,Lethal thermal minimum,LTmin;致死高温,Lethal thermal maximum,LTmax)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个体大小、运动训练和饥饿对镜鲤的高温耐受均无影响,但对镜鲤的低温耐受产生影响。其中,大个体组的CTmin和LTmin均显著低于小个体组(P<0。001),并且体重与临界低温呈负相关,即体型越大,其耐低温能力越强。饥饿组的CTmin和LT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饥饿显著降低了镜鲤幼鱼的低温耐受能力。此外,食物消化对镜鲤的高温耐受和低温耐受能力均无影响。尽管运动训练对于镜鲤幼鱼的高温耐受无影响,但是运动训练显著提高了镜鲤的低温耐受能力(P<0。05)。研究表明,个体大小、运动训练、饥饿和消化对镜鲤的高温耐受能力无影响,但其低温耐受能力受到营养状态、运动训练及体型的影响。

    气候变化热耐受临界温度致死温度环境因素镜鲤

    虾青素对饲料组胺胁迫下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的影响

    郭怡彤彭志闰徐一闯翟少伟...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虾青素对饲料组胺胁迫下美洲鳗鲡幼鱼(Anguilla rostrata)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初始质量为(25。01±0。17)g的美洲鳗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高组胺饲料组(H 组,组胺实测水平为661。86 mg/kg)及其基础上添加4 mg/kg(H+Ast 4组)、8 mg/kg(H+Ast 8组)虾青素的实验组。在养殖 10 周后,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和D-乳酸水平、肠道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形态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量等指标。添加 4和8 mg/kg 虾青素均可降低投喂高组胺饲料美洲鳗鲡幼鱼的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和D-乳酸水平(P<0。05);降低肠道丙二醛水平(P<0。05),提高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增加肠道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P<0。05);降低肠道组胺 H1 受体、NF-κB、IL-6、TNF-α 基因表达量(P<0。05),提高IFN-γ 基因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添加 4 mg/kg 虾青素即可缓解饲料组胺对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的损害,为缓解鳗鲡饲料源胁迫提供技术参考。

    虾青素饲料组胺肠道健康美洲鳗鲡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分析

    蔺凌云赵颖姚嘉赟沈锦玉...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分别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利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并通过双纸片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产生。结果显示,从患病蛙类样本中分离到的9株优势菌株均为E。miricola;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敏感;所有菌株均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菌的MBEC比对应浮游菌的MIC提高8—>256倍;所有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CME、blaGOB和blaB),并产生ESBL及MBL;gyrA基因的QRDR区均检测到了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非同义突变S83R,gyrB、parC 和parE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蛙源E。miricola呈现多重耐药性,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喹酮类药物作用靶点突变与其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相符。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体外敏感性较高,具有治疗该菌感染的潜力。研究可为E。miricola感染的治疗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多重耐药性β-内酰胺酶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生物膜米尔伊丽莎白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