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视听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视听
视听

月刊

视听/Journal Radio & TV Journal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叙事与内容并重:电视剧《南来北往》的创新探析

    王晓龙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南来北往》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铁路作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列车内的人生百态与列车外的人情冷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变迁与中国社会经历的历史巨变.该剧的创新体现在叙事方式与内容创作两个层面上.在叙事方式上,采用双线叙事,注重群像刻画;在叙事视角上,运用生活化的叙事视角,专注于刻画生活化的平凡视角;在叙事语言方面,兼顾视觉与听觉,契合该剧的定位与特色.在内容创作上,对于案例的选取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展示社会热点;在情节设置上,环环相扣,续写多重感情;在角色塑造上,扎实塑造网状化立体人物,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平凡中打造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突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历久弥坚的顽强精神与温暖力量.

    《南来北往》创新路径叙事方式内容创作

    从配角人物角色建构转变看爽剧出圈策略转型

    胡琪田洁洁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爽剧《墨雨云间》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相较于以往的爽剧,《墨雨云间》的火爆出圈不单单聚焦于主角在"金手指"的加持下如何推动剧情内容发展,进而戳到观众"爽"点,而是更注重将配角人物向更全面立体的方向建构,让观众在为主角高能时刻拍案叫绝的同时,也对正反派的配角人物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认同.相应地,以主角为主导的故事主线也开始着重观照配角在其中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体现出在爽剧破圈策略上的新一轮转型.

    爽剧《墨雨云间》配角人物角色建构出圈策略转型

    "她题材"微短剧的叙事特征、价值取向与现实困境

    覃珊珊王新惠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她题材"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女性叙事形式,具有鲜明的叙事特征:聚焦于女性成长与互助支持;同时,融入强烈的"爽感"元素,引发观众共鸣."她题材"微短剧不仅为女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自我表达路径,更在潜移默化中挑战并试图打破长期以来以男性叙事为主导的叙事格局.女性开始自我凝视,且自我意识逐渐显露并提升,丰富的女性形象也逐渐被看见.然而,在资本驱动的商业逻辑之下,其面临着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的风险与挑战.因此,优化叙事策略成为推动"她题材"微短剧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她题材"微短剧女性叙事价值取向

    新女性·第一帧: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竞赛单元研究

    王紫鹤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FIRST FRAME作为FIRST青年电影展于2021年开设的特别策划竞赛单元,致力于关注多元女性形象,鼓励女性主题影像书写.于影展18周年成人礼之际,前缀"第一帧"正式变更为"她的一帧",更为隐含地侧重在新世纪立足青年女性"她"立场上,透过华语新生代创作者的双眸,定格新女性影像.将目光投向竞赛单元的新生代"新女性"形象,于外梳理国内外女性影展史料,于内剖析入围影片所凸显的女性议题,并厘清身份认知、平权反抗、身份关系、主观能动等迭代变化的关键词流向,以期唤起每一位青年创作者对女性议题的勇敢捕捉与大胆表达之心.

    FIRST青年电影展女性电影新女性青年电影

    基于海洋景观的厦门影视拍摄地打造研究

    李昂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与厦门结缘,为厦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从"天然摄影棚"到"全域影城","金鸡"常驻为影视拍摄赋能成效显著.随着在厦门拍摄的影视作品持续热播,厦门海洋景观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增强,影视拍摄与城市IP之间也产生了深入关联.极具特色的海洋景观赋予厦门城市以突出特征,书写了"山、海、城"交相辉映的厦门城市影像,体现出海洋景观与影视拍摄地打造之间相互关联的要点与潜在协同效应.

    海洋景观厦门影视拍摄地

    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探究

    姚阿玲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纪录片以其轻体量、强时效的传播形态,迎合了新媒体语境之下受众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倾情打造两季25集、每集5分钟的微纪录片,在人物叙事、拟人叙事、旁白叙事等多种叙事视角中灵活切换,时而强调客观真实性,时而注重共情感染性,时而倾向生动趣味性,避免教条式的叙事口吻,同时巧妙结合平行式、渐进式、绘圆式叙事结构,向观众多样化地呈现了中国世界遗产的文化底蕴和迷人魅力.

    文化类微纪录片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

    人文地理类纪录短片的叙事策略探究

    张橙萱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人文地理类纪录短片《小象守护者》从陌生化地理环境出发,采用复合型的叙述视角,将镜头对准陌生环境,呈现出地球一切生灵万物最质朴、最动人的关系;利用人们了解事物的一种格式塔的本能进行结构叙事,并在叙述上巧妙把握节奏上的快慢缓急,整体张弛有度.整部作品不加过多修饰,拍摄中采用自然本色,回归纪录片本性,利用同期声和实地实时的第一视角的叙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表现出来.此外,音乐的点缀也使该片在听觉表达上更增添了一层寓意.同时,该片在叙述策略上为中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短片提供了借鉴思路.

    《小象守护者》纪录片叙事策略

    具身体验·文化想象·东方美学:近年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中国表达

    唐玲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叙事上聚焦个体小人物具体情境的故事书写,以人写史、透物见人,从个体的生命观照中呈现中国历史与文明;在形式上与器物、原画、国漫、工笔画等多种东方媒材互文,借助中国传统古典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文化想象里的浪漫中国;在审美表达上采取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东方的"游观""写意"彰显浓烈的中国色彩,构筑了历史纪录片气韵生动、诗意浪漫的"中国特色".

    历史题材纪录片具身体验文化想象东方美学

    理解滤镜:技术物的图像处理与人类主体性的消逝

    杨盼盼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传播学研究的物质转向,对媒介技术的关注形成了一类新的滤镜研究潮流.由此出发,从媒介考古视野进行考察会发现,光学滤镜体现出对图像本身的解码,在不断的实践中,技术见证着人类主体性的完满;数字滤镜是对图像层次的叠印,人们使用数字滤镜进行幻象的生产与制造并满足于数字滤镜构建的乌托邦,使得数字滤镜的媒介主体性得到凸显,人类主体性开始破碎;智能滤镜则是图像意义的自我生成,在此层面上,人类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让位给媒介主体性,并迷失在媒介所塑造的超真实幻象中.

    滤镜人类主体性媒介技术人工智能

    短视频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蒋叶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互联网普及规模持续扩大,乡村题材网络短视频飞速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乡村题材短视频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性审美表征,体现了多重价值特征.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述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展示,乡村题材短视频博主承担起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目标的重要责任.促进乡村题材短视频良性发展,应提高乡村题材短视频的内容质量,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网,完善"短视频+乡村文化"产业链条.

    乡村题材短视频黑龙江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