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帆巩子瑞郭明明张立波...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国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黑土区沟壑侵蚀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南乡典型农业小流域切沟沟头为研究对象,野外实地调查沟头形态特征及土壤类型和土体构型,解析沟头形态特征与沟头内因(土壤特性)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内外因素对沟头形态的影响.[结果]①海南乡小流域切沟沟头土壤类型为典型黑土、草甸黑土和冲积土,土体构型以腐殖质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型为主,以腐殖质层(A)+母质层(C)及腐殖质层(A)+母质层(C)+埋藏层(Ab)型为辅.②相关性分析表明,沟头形态与内外因素呈现复杂的相关性,单一形态不仅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受自身形态的共同作用影响.③冗余分析表明,土体构型、汇水面积、沟头坡度是影响沟头形态的主要因子,且与沟头形态呈正相关关系;沟头植被覆盖度、作物距沟头距离、沟头垄向与沟头立面夹角与沟头形态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切沟沟头形态特征复杂,土壤垂向差异性是内因的根本,沟头形态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

    漫川漫岗黑土区沟头形态土体构型

    林分改造后的水土保持林地土壤的持水性能

    邓慧华林晗郑义文陈锐琼...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林分改造后的林地水文生态特征,分析水土保持林的持水特性,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以及树种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松林改造后营造的千年桐生态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林外草坡作为对照,比较千年桐生态林和草坡的枯落物持水性能指标之间的差异,同时测定千年桐林分0-60 cm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并利用隶属函数对林地持水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千年桐枯落物持水量始终高于对照,浸水前为对照的1.15倍,浸水24 h后为对照的2.10倍;浸水0.25 h时,千年桐和对照的枯落物吸水速率分别为1 723.64,700.8 mm/h.千年桐林地的枯落物累积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地0-1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土层,而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0-20 cm 土层的土壤有效蓄水量和有效水储量显著低于20-60 cm 土层.林地持水性能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毛管孔隙度的综合评价值较高,而土壤自然含水率的综合评价值较低.[结论]千年桐生态林枯落物持水性能较好,土壤通气、透水性较高.从林分综合评价来看,与土壤孔隙度,特别是毛管孔隙度相关的指标对于提高千年桐生态林持水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林分改造水土保持林持水性能千年桐福建省长汀县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赵文举张雪儿李建承俞海英...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提高盐碱地作物的生产效能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固定单侧灌溉(fixed unilateral root zone irrigation,FURI)、交替灌溉(alternative partial root zone irrigation,APRI),3组灌水量:W1(60% θf~70% θf,θf为田间持水率),W2(70% θf~80% θf)和W3(80% θf~90%θf),以常规灌溉作为对照,共9组交互处理.[结果]①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各层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灌水量增加洗盐效果越显著,常规灌溉的深层含水率总体高于其他两种灌溉方式.②燕麦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eaves,SPAD)、品质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上升,与常规灌溉相比,W2灌溉水平下,分根交替灌溉处理的粗脂肪,粗蛋白,β-葡聚糖含量分别增加7.02%,3.76%,6.06%,但降低了燕麦叶片的SPAD值,影响其光合能力.③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盐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分根交替灌溉的积盐率最低,同时对燕麦根系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较相同灌水量(W2)的常规灌溉分别增加6.75%,6.92%,1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32%.[结论]采用分根交替灌溉方式下的中等灌水量(W2)有利于提高燕麦的生产效能,对盐分累积的控制效果较好.

    分根交替灌溉土壤水盐燕麦水分利用效率品质

    甘肃省庆城县极端暴雨下水保措施抵御暴洪灾害的能力

    陈素娥马瑞张富王玲莉...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最大洪峰流量是导致暴洪灾害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小流域降水频率、治理程度与洪峰流量、暴洪灾害损失的关联性,为水土保持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归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蔡家庙、野狐沟两条相邻流域1981-2022年水保措施的调水效益以及降水因子、水保措施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①小流域水保措施调水效益随治理程度的提高而增加,随降水频率的提高而减少.②年最大日降水量对洪峰流量变化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贡献率系数为0.707;治理程度对洪峰流量呈负影响,贡献率系数为-0.237.③30 a 一遇洪峰流量(频率为3%)与50 a 一遇洪峰流量(频率为2%)灾害损失强度分别达到1.74× 10 5,3.13× 10 6元/km2,后者比前者增长了 16.95倍.[结论]影响洪峰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年最大日降水量.水保措施对削减洪峰流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流域治理程度越高,削减洪峰流量的效果越明显,减少暴洪灾害经济损失的能力越大.

    水土保持暴洪灾害洪峰流量灾害损失调水效益

    甘肃省民勤县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的滞尘量效应

    董正虎马瑞王安林田永胜...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滞尘研究,为区域防风固沙树种滞尘效益评价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水洗过滤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3 种植物在 3 月上旬(冬态)和6月下旬(夏态)滞尘量和滞尘粒度沿荒漠至绿洲4 km范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滞尘量从荒漠到绿洲逐步递减,3月上旬梭梭、柽柳、白刺平均递减20.74%,16.13%,14.72%,6月下旬平均递减14.37%,9.23%,26.54%.3月上旬梭梭的滞尘量最大,约为172.36 g/株6月下旬柽柳的滞尘量最大,约为345.16g/株.3月上旬3种灌木所滞尘土的粒径主要为20~50 μm,约占41.00%,梭梭有少量滞尘的粒径为500~1000 μm,约占总量的15.00%;6月下旬所滞尘土的粒径大量分布于100~200μm,少量分布于5~10 μm.[结论]在3月和6月,3种灌木的滞尘量从荒漠到绿洲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灌丛植物的滞尘量、滞尘粒径受时间、空间及植物叶表面特征的共同影响.

    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物滞尘量粒度特征甘肃民勤县

    黄土坡面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

    杨璐刘小芳巨佳敏张秀敏...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坡面长期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荒草坡地为对照,选取坡面沿等高线种植的不同年限(15,25,35 a)柠条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种植柠条对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中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团聚体含量(WR0.25)总体表现为:15 a柠条地>荒草地>25 a柠条地>35 a柠条地,在坡面位置上表现为:坡下>坡顶>坡中>坡上.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有相反的趋势.②随着柠条种植年限的增加,相较于荒草地,各坡位柠条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间隔荒草带则持续降低.两者的差值在柠条种植年限大于15 a后逐渐扩大,且在坡下位置最为明显.③土壤有机碳和坡位是影响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可蚀性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 38.0%和4.1%的变异,其次是种植年限和海拔高度.[结论]黄土丘陵区坡面带状柠条种植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柠条种植小于15 a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和可蚀性的下降,但大于15 a后逐渐有相反趋势,尤其在坡下位置.

    柠条种植年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可蚀性

    基于Budyko假设的清水河和白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赟李博睿张益闽王伟...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年径流变化及其主导因素,进一步揭示永定河流域和潮白河流域实际径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张家口地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Budyko模型以永定河上游的清水河流域和潮白河上游的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精确计算潜在蒸散发对主要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再通过敏感系数计算径流对主要气象因子的弹性系数,进一步计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①近年来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各气象因子的弹性系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揭示了这两个流域日益增强的气候—水文耦合关系.和白河流域相比,清水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②人类活动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率分别是65.37%和83.90%.③较之于Fu,Choudhury-Yang和Wang-Tang公式,Zhang公式在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实际蒸散发量,R2达到0.97.[结论]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率为65.37%~83.90%,气候因素的影响率为16.10%~34.63%,今后应同时考虑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继续加强水分限制区的径流蒸散过程机理研究,以保障水资源安全.

    清水河流域白河流域径流归因分析Budyko模型

    四合木灌丛衰退对沙堆养分及沉积特征的影响

    王言意党晓宏高永蒙仲举...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灌丛衰退对其沙堆养分及沉积特征的影响,为干旱荒漠区灌丛衰退及沙堆养分聚集效应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四合木灌丛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衰退程度四合木灌丛沙堆土壤样品进行采集,通过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沙堆养分特征,探讨灌丛衰退对沙堆的影响.[结果]①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合木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为主,各衰退程度四合木灌丛表层沉积物细砂含量均超60%.随着灌丛衰退程度的下降,灌丛表层沉积物细砂及粗砂含量增加.四合木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近似为单峰,峰值粒径介于15.07~447.95 μm;裸沙地出现明显双峰,峰值为12.35~494.94μm和546.86~1482.94 μm.②四合木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含量均与丘间空地显著差异(p<0.05),且衰退程度>60%的四合木灌丛养分含量更高.③四合木灌丛沙堆养分显著高于丘间空地,对养分的积累有正效应,存在"肥岛"效应.对AN的富集能力最强,对SOM的富集能力最弱.除60%>衰退程度>30%的四合木灌丛外,其余衰退程度四合木灌丛对沙堆养分富集作用差异不明显.[结论]整体上看,研究区四合木灌丛沙堆衰退程度越大,表层沉积物细砂与粗砂含量越小,其下养分含量更高.

    四合木富集效应土壤养分灌丛沙堆

    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根系抗拉与抗折的力学特性

    张晨彭语童张建利杨涛...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根系抗拉、抗折力学特性和应力—应变特征,充实乔木根系力学特性,以期为马尾松种植区固持土壤、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方法]以马尾松0~1,1~2,2~3,3~4,>4 mm根径根系为研究对象,使用STS5000万能拉力机进行单根试验,分析不同根径根系马尾松抗拉与抗折力学特性及应力—应变特征.[结果]马尾松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折力随根径增加均符合y=ax3+bx2+cx+d方程,R2分别为0.91,0.69;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随根径增加均符合y-ax-b方程,R2分别为0.50,0.35;根系抗拉延伸率、根系抗拉弹性模量和根系抗折弹性模量随根径增加均符合y=ax3+bx2+cx+d方程,R2分别为0.17,0.22,0.18;根系抗折延伸率与根系径级无明显相关性;马尾松根系抗拉与抗折"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应变硬化及断裂破坏4个阶段,抗拉"应力—应变"曲线和抗折"应力—应变"曲线在弹塑性变形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抗拉与抗折断裂阶段有周皮断裂与整体断裂两种断裂模式,两种断裂模式受根系周皮与维管组织影响均有两种断裂类型.[结论]马尾松<3 mm根径根系抗折力学性能优于抗拉力学性能,>3 mm根系根径抗拉力学性能优于抗折力学性能.马尾松种植于坡面等地区可以有效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

    喀斯特地区抗拉力学特性抗折力学特性弹性模量应力—应变特征

    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防沙效应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陆文赋屈建军赵爱国朱志昊...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是运用仿生学原理,由盾状铁网筛与上方扎制固沙灌木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茎叶构成的一种新型固沙障.对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固沙障类型,并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为野外工程防沙措施的选择和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在6,10,14,18 m/s 4个风速条件下测量了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风速流场,并在10,14,18 m/s 3个风速条件下对该固沙障进行了携沙风吹蚀试验.对照分析了原位自然型与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仿生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防风沙效应.[结果]①气流在经过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时速度均会减弱,形成明显的减速区.在6 m/s时,减速沉降区均达到了 20 H(H为沙障高度,H=11 cm);随着风速增加,减速沉降区缩小.风速10与14 m/s时,减速沉降区为15 H;且在风速18 m/s时,也能维持15 H的减速沉降区.②3种风速梯度下,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平均输沙量是无沙障的13.8%(10 m/s风速),21.1%(14 m/s风速),23.4%(18 m/s风速).[结论]结构完整,直径更大的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具有最好的防风沙效果.该移动式仿生固沙障防风沙效果好,可移动,可组合并可机械化编制,在防治荒漠化、防风固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风洞模拟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流场风速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