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寒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矿山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特征

    刘亚斌庞景豪梁燊余冬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高寒金属矿山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为排土场人工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高效合理地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德尔尼铜矿恢复期为2~15 a范围内的7个矿山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雨试验获取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坡面产流产沙和径流水动力学特征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和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排土场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相对复杂,随机性强,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坡面单位面积产流率和产沙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存在较大的差异.排土场边坡坡面单位面积累积产流量与恢复年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单位面积累积产沙量和侵蚀泥沙平均体积直径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侵蚀泥沙平均体积直径与恢复年限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大产流时间呈线性函数增大趋势(p<0.05).各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径流流态以层流为主,且均属于缓流.随着恢复年限的逐渐增大,坡面径流雷诺数和径流剪切力呈显著性的指数函数降低和线性函数降低趋势(p<0.05);而径流流速和弗劳德数与恢复年限未体现出显著性的函数关系.总体而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排土场坡面径流冲蚀和挟沙能力降低.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坡面单位面积累积产沙量、径流速度和雷诺数与坡度呈显著性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寒矿区排土场经人工植被恢复后,坡面抗侵蚀能力随恢复年限的增长呈向好趋势;植被未完全返青的情况下,坡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和径流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程度高于植被覆盖度.

    高寒金属矿山排土场产流产沙特征径流水动力学特征水土保持

    城市绿地用有机无机生态覆盖物的水文效应

    谭江锋路露曲炳鹏周伟...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选水文效应较好的城市绿地生态覆盖物,为城市裸露绿地的覆盖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4种有机生态覆盖物(秸秆、菇渣、锯木屑、松树皮)和4种无机生态覆盖物(陶粒、火山石、珍珠岩、麦饭石)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浸泡法研究有机无机生态覆盖物应用于城市绿地的水文效应,并选出水文效应较好的生态覆盖物.[结果]①有机、无机生态覆盖物的持水量、吸水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持水量与吸水速率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②有机生态覆盖物的最大持水能力、有效拦蓄能力都普遍高于无机生态覆盖物,在4种有机生态覆盖物中,锯木屑、秸秆的最大持水能力、有效拦蓄能力较好,菇渣次之,松树皮最差.在4种无机生态覆盖物中,火山岩、珍珠岩和陶粒的最大持水能力、有效拦蓄能力都较好,麦饭石最差.[结论]在实际的城市绿地覆盖应用中,在充分考虑当地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条件下,可以优先选取水文效应较好的有机生态覆盖物(锯木屑、秸秆)以及无机生态覆盖物(火山石、珍珠岩、陶粒).

    生态覆盖物城市绿地水文效应

    藏东南施工便道植被恢复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

    冉心昊王冠李亚桐肖辉杰...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晰施工便道上、下边坡在植被恢复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揭示施工便道建设扰动后植被恢复对藏东南生态脆弱的亚高山森林灌丛区坡面尺度水土流失的影响,为施工便道工程扰动后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施工便道上、下边坡扰动后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的典型坡面,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工程扰动后上、下边坡4种植被覆盖度(0%,30%,60%,90%),3种坡度(15°,30°,45°),2种雨强(30,60 mm/h)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明确施工便道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①施工便道工程扰动后,在上、下边坡裸土坡面进行植被恢复能有效延缓初始产流时间,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延缓初始产流时间的效果增强,且植被的延缓产流效应在上边坡更为明显.②在0%~60%植被覆盖度范围内,上、下边坡稳定产流速率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60%与90%植被覆盖度的稳定产流速率接近.相比裸土坡面,60%,90%植被覆盖度的减流效益分别为59%~75%,58%~77%,表明减流作用的植被临界覆盖度为60%.③植被覆盖度为30%,60%时,减沙效益分别达到29%~82%,86%~96%.植被覆盖度在60%以下,当覆盖度增加,减沙作用显著增强,超过此临界覆盖度,即使增加覆盖度,其减沙效益也变化不大.④在相同植被覆盖度、坡度和雨强条件下,挖方形成的上边坡总产流量总是高于填方形成的下边坡,而下边坡总产沙量始终高于上边坡,反映出施工便道扰动后,挖方、填方边坡在坡面土壤侵蚀方面的显著差异.[结论]在藏东南施工便道扰动区的水土流失防治中,60%植被恢复率兼具较好的防治效益和经济可行性,且在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时,挖方边坡更需要"控水"而填方边坡应偏重"阻沙",只有充分考虑其差异才能在施工便道扰动区达到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产流产沙过程植被覆盖度减流减沙效益亚高山森林灌丛施工便道

    紫穗槐根土复合体特征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张艳杰庞清刚刘洋陈啸海...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含水率、含根量及根系布置方式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揭示紫穗槐根系对黄土边坡加固机理,为黄土边坡生态防护及提高坡面稳定性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进行紫穗槐根土复合体剪切试验,以无根系土为对照,分析不同含水率、含根量和布根方式对抗剪强度影响;应用FLAC 3D软件模拟紫穗槐根系分布方式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结果]①随着含水率增加,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降低.②随着含根量增加,抗剪强度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表现出不同规律.当含水率为9.31%时,抗剪强度随着根面积比(RAR)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RAR为0.15%时,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当含水率为15.65%和17.44%时,抗剪强度随着RAR增加而增加.③"(廾)"形布根方式能显著提高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当含水率为17.44%时,(廾)形布根与无根土相比,平均抗剪强度增加31.81 kPa.④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根系长度、主根与铅垂方向的夹角均与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紫穗槐能较好提高黄土边坡稳定性,紫穗槐交错种植,防护效果更佳.

    边坡防护紫穗槐根土复合体数值模拟边坡稳定性

    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滕玉风陈斌马剑钱万建...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为该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类型荒漠植被,调查和测定了不同类型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和0-120 cm 土壤水分含量.[结果]①该区域共有6种植被类型,植被结构非常简单,物种组成以适生于干旱荒漠生境的红砂、合头藜、珍珠猪毛菜、三芒草、雾冰藜等耐旱、超耐旱的小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为灌草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小.②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呈现"双峰形",土壤湿度由表层向深层逐步升高,到20-40 cm处升到"第一个峰值",40-60 cm处又降到了较低水平,到60-120 cm 土壤湿度又逐步上升,直至120 cm处升高到"第2个峰值".③各植物群落的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而增高、增大,植被高度与40-120 cm 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密度、植被盖度与其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0-20 cm表层土壤、40-80 cm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均不足2%的荒漠绿洲过渡带,适宜种植红砂、合头藜、白刺等旱生灌木和三芒草、刺沙蓬、雾冰藜、画眉草、猪毛蒿等草本植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均超过2%的荒漠地带,适宜种植红砂、珍珠猪毛菜等旱生灌木和冷蒿、内蒙古旱蒿、寸草等草本植物,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恢复和重建.

    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特征物种组成

    腾格里沙漠光伏阵列对气流场和风沙流的扰动作用

    张呈春张维福展秀丽董智今...
    55-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腾格里沙漠光伏(PV)阵列扰动下的近地层气流场与风沙流结构特征,评估光伏阵列的防风固沙效果,为沙漠地区风沙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梯度风速观测设备,实地观测光伏阵列(电板前沿、电板后沿和阵列间中线)和对照点的风速垂直分布、风速流场和风沙流结构,对比分析电站内外不同位置的气流场与输沙特征.[结果](1)电站内整体风速呈现降低特点,阵列间与电板后沿平均风速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电板前沿平均风速随着高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①草方格观测断面.电板前沿出风口处的风速明显增加,电板后沿进风口和阵列间中线100 cm以下的风速降低;②风蚀坑观测断面.光伏电板150 cm以下的风速降低,阵列间的风速脉动变化明显;③砾石观测断面.风速相对变化率与风速流场格局稳定,电板后沿150 cm以上部分风速增加.平均防风效果:砾石>草方格.(3)输沙量表现为:电板前沿>电板后沿>阵列间中线;流动沙丘参照点(上风向)与电板前沿λ(风沙流结构特征值)呈饱和状态,电板后沿和阵列间λ呈非饱和状态.[结论]与流动沙丘相比,光伏阵列扰动了风速流场格局,风速脉动和湍流度发生变化,输沙量明显下降,固沙效益明显.

    光伏阵列风速流场风速脉动风沙流结构腾格里沙漠

    崩塌堆积物对紫色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何林东吴勇田耘刘灏...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将崩塌堆积物作为新型土壤改良材料的应用前景,分析经崩塌堆积物改良后土壤的养分变化情况,为当地崩塌堆积物利用和紫色土改良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经崩塌堆积物改良后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肥力灌溉水平下,相较于空白对照组(Y0),添加崩塌堆积物能够明显的提升浅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含量.其中该层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提升了 3.26%~10.60%,全磷平均含量提升了 10.61%~43.33%,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了 9.14%~24.12%,碱解氮平均含量提升了 5.76%~12.73%,有效磷平均含量提升了24.75%~46.22%,速效钾平均含量提升了 16.21%~28.96%,土壤电导率(EC)提升了 11.32%~27.41%,不同处理方案下对土壤pH值无明显影响;通过AHP-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对各处理组的土壤进行质量初步评价得出,在0-20 cm浅层土壤范围内,各处理组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Y2(岩—土复配比例:20%)>Y3(岩—土复配比例:30%)>Y4(岩—土复配比例:40%)>Y1(岩—土复配比例:10%)>Y0(岩—土复配比例:0%)>Y5(岩—土复配比例:50%);在20-40 cm深层土壤范围内,各处理组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Y5>Y4>Y3>Y2>Y1>Y0.[结论]将崩塌堆积物与土壤进行适当比例的复配处理,可以对紫色土养分含量产生一定的改善效果.

    崩塌堆积物紫色土土壤改良土壤养分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

    库布齐沙漠不同林龄沙柳林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安花蒙仲举李浩年徐志明...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库布齐沙漠灌木林营造对沙区土壤作用的生物机制,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沙漠防护林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不同林龄(6,12和15 a)沙柳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初采集库布齐沙漠沙柳林下0-10,10-20,20-30 cm 土层深度土壤,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分析,分析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的作用机制.[结果]①随着林龄的增加,与对照相比,细颗粒含量逐渐增多,土壤容重和pH值呈降低趋势.②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呈现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不同沙柳林龄下差异显著(p<0.05),12 a沙柳林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分别为裸沙的316.4%,420.3%,134.6%,164.5%和94.8%,15 a沙柳林下的有机碳、脲酶、蔗糖酶较对照增长了186.2%,145.3%,2 703.4%.③土壤酶活性与不同林龄恢复阶段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密切相关.[结论]库布齐沙漠沙柳防护林营建后,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改良作用.

    库布齐沙漠沙柳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水蚀对荒漠草原针茅斑块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

    王子薇杨振奇郭建英田甜...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土壤水蚀对希拉穆仁草原克氏针茅斑块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方差均值比率法设定了 3个分布格局(聚集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格局)2个对照(不放牧和裸坡),进行降雨强度为30,60,90,120 mm/h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量化了不同分布格局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结果]①重度放牧和不放牧为聚集分布格局,中度放牧为均匀分布格局,轻度放牧为随机分布格局.②30 mm/h雨强不产流,60 mm/h雨强产流率呈:裸坡>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不放牧;90 mm/h雨强呈:裸坡>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不放牧;120 mm/h雨强呈:裸坡>聚集分布>不放牧>均匀分布>随机分布;③30 mm/h雨强不产沙,60 mm/h雨强产沙率呈:裸坡>均匀分布>不放牧>随机分布>聚集分布;90 mm/h雨强呈:裸坡>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不放牧;120 mm/h雨强呈:裸坡>不放牧>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④120 mm/h雨强随机分布的减沙效益最好,可减少88.76%,90 mm/h雨强的不放牧减流效益最好,可减少45.78%.[结论]放牧促使克氏针茅出现斑块化的现象,土壤水蚀加剧了裸地斑块的形成,进而使克氏针茅斑块出现了不同的分布格局.

    放牧强度植被斑块地统计学分析土壤水蚀减流减沙

    宁夏河东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张维福张呈春马思怡展秀丽...
    97-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结果]①各样地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4-5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6-8月为土壤水分消耗期,9-11月为土壤水分平稳期;②不同月份0-10 cm 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40-15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③0-20 cm为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为土壤水分次活跃层,40-150 cm为土壤水分稳定层;④各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流动沙丘>防护林(旱柳+新疆杨+樟子松林)>固定沙丘(花棒林)>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半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⑤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丘顶.[结论]宁夏河东沙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分层特征明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除了受到降雨量、植被种类、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有关.

    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特征固定沙丘宁夏河东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