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贺兰山不同海拔植物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刘慧丽袁旭杰刘秉儒翟品...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干旱区脆弱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海拔梯度植物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脆弱生态系统植物树种的养分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不同海拔梯度(1 730,1 799,2 025,2 487,2 544 m)的不同优势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细根与土壤C,N,P及化学计量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于2 487 m处达到峰值(42.92 g/kg),土壤全氮(TN)含量高海拔(2 025,2 487,2 544 m)显著大于中低海拔(1 730,1 799 m),而全磷(TP)无明显变化.C:P和N:P随海拔梯度上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②植物叶片与细根C随海拔无显著变化,P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细根N含量随海拔上升逐渐降低,而叶片N含量呈波动变化趋势.高海拔区植物叶片与细根N∶P<14,低海拔区N∶P>16.③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细根;④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植物叶片C含量与SOC,TN,C∶P,N∶P呈正相关关系,叶片N含量与细根N含量随着SOC,TN,C∶P,N∶P含量的升高显著降低,叶片、细根P含量与土壤T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高海拔区植物生长受N限制,低海拔区植物生长受P限制,不同海拔优势植物叶片相比细根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而海拔引起的土壤养分供应的差异调节贺兰山植物叶片与细根的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养分含量特征化学计量比海拔梯度贺兰山

    成都市温江区两种绿地土壤抗蚀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史小鹏苟贺然何淑勤刘柏廷...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成都市温江区道路绿地和校园绿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绿地水土保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和校园绿地中乔木+草地、乔木+灌木、灌木、灌木+草地、草地开展土壤抗蚀抗冲性特征研究.[结果]>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道路(79.72%)和校园绿地(39.23%)均表现为最大.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粉粒含量均表现为:校园绿地>道路绿地(p<0.05).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土壤抗蚀性指数、水稳性指数和抗冲指数均表现为:道路绿地>校园绿地(p<0.05),其中乔木+灌木和灌木+草地结构土壤抗蚀抗冲性优于其他植被结构,土壤抗冲系数均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土壤抗蚀、抗冲性指数与>5 mm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黏粒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LT)、<0.25 mm,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道路绿地乔木+灌木和灌木+草地结构土壤抗蚀抗冲性最好,校园绿地可以通过调整植被结构增强抗逆性和观赏性,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城市绿地理化性质土壤抗蚀性土壤抗冲性植被性状

    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玉米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杨应冲戴全厚王勇张友...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机理,为解决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喀斯特裸坡地和玉米坡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短历时强降雨对喀斯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①裸坡地和玉米地地表产流产沙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相同时,玉米地地表产流产沙模数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裸坡地和玉米地地表产流模数呈现出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地表产沙模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②裸坡地和玉米地各壤中流产流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相同时,玉米地各壤中流产流量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其中坡度为20°时,玉米地壤中流(15-25 cm)总产流量相对裸坡地减少了 62.59%.③当坡度不变时,玉米地地下产沙量和产沙模数显著小于裸坡地(p<0.05);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裸坡地与玉米地地下产流模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地下产沙模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 min之间达到最大产沙模数.④比较不同坡度裸坡地与玉米地各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玉米地相比裸坡地地下产沙与地表产流、地下产流、地表产沙之间相关性增强,而地表产沙与地表产流、地下产流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结论]强降雨下玉米坡地能够增加入渗,具有阻控和缓蚀的作用,其中地表产流产沙模数和壤中流产流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地下产流模数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地下产沙模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喀斯特坡耕地短历时强降雨产流模数产沙模数

    花岗岩残积土坡对短历时强降雨的水文响应

    赖增荣简文彬林昀昭朱祖腾...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短历时强降雨条件下边坡土体的入渗规律,揭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理,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2022年5月26-27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地区因强降雨诱发的浅层流态型滑坡事件,在地灾点典型滑坡处开展原位人工模拟降雨入渗试验,采用土壤水分计、张力计、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雨量计等监测装置进行系统观测,同时,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雨水入渗过程,以深化对入渗规律的理解.[结果]在靠近坡体表面的位置,土体的体积含水率增加幅度较大,随着埋深的增加,增加幅度逐渐减小;边坡各处入渗速度大小表现为:坡顶<坡中≈坡脚;在短历时强降雨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呈现逐渐增大并达到峰值后稳定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距离坡表120 cm处的孔隙水压力值较其他两个深度的孔隙水压力值大,这可能是由于该处的土层渗透性较低,形成了一个相对滞留的水位,数值模拟结果也较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结论]在短历时强降雨的情况下,边坡土体的入渗过程极为复杂,且对地质灾害的触发起着关键作用.其入渗特性受降雨强度、土层深度及渗透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原位模拟降雨水文响应入渗数值模拟

    含水率对黄土高原地区几种主要类型土壤流变特性的影响

    张亚楠周琳许晨阳杜伟...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含水率对土壤浆体流变特性的影响机理,为黄土高原地区泥浆体流动规律的认识和泥石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区4种主要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振荡剪切测试,探究含水率对土壤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①(塿)土、褐土和黑垆土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剪切应力随含水率的增加(40%~80%)均呈减小趋势,剪切应力分别从229.85,193.38,96.46 Pa减小到2.25,2.65,2.32 Pa;在含水率较大(>50%)的条件下,黄绵土表现出强应变过冲现象.②4种土壤浆体的储能模量随剪切应变的增加出现两个平台区,表现出两步屈服现象;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浆体出现两步屈服向一步屈服的转变.第一步屈服与初始网络结构的破坏有关,第二步屈服表明浆体结构被完全破坏.③当土壤含水率≤50%,土壤细颗粒可通过形成絮凝体增加絮凝程度从而提高土壤浆体流动点剪切应力;当含水率>50%时,土壤中的粗颗粒通过增加颗粒间摩擦力提高流动点剪切应力,此时黄绵土流动点剪切应力大于其他土壤.[结论]土壤流变特性不仅与其自身性质有关,而且受土壤含水率的重要影响;细颗粒含量较大的土壤,在高含水率条件下其浆体更易发生流动.

    振荡剪切流变特性储能模量剪切应力流动点

    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丰平枯特征及其与入库水量的定量关系

    熊锐赵永军邱云霄
    151-156,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量变化的年际时序规律及丰平枯季节性差异,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用水保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在收集流域水量数据,进行潮白河流域逐月丰平枯水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距平百分率解析潮白河流域水量变化特征,并推导流域丰平枯时段与径流水量的定量化关系.[结果]2010-2021年,潮白河流域的枯水期历时远大于丰水期和平水期时间,但丰水水量及其距平百分比每隔1~2 a均会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表明潮白河流域近年来更多的表现出了极端的气候特征.潮白河流域的丰水时段均主要出现在7-12月,流域平水时段基本伴生于丰水时段,但是2010-2021年,潮河与白河流域仅出现了 6~7个月的平水期;枯水时段占据了 12 a来的大部分时期,阶段性密集分布在除丰水期和平水期以外的所有时段.在所有时段,白河流域的水量均高于潮河流域,这可能归因于春季融雪对径流的补给.[结论]2010-2021年,潮白河流域极端降水时间增多,但枯水时段的比例远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3者的比例关系是影响流域水量最重要的因素.

    密云水库潮白河流域丰平枯特征流域径流量

    高原湿地公路工程边坡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马龙李亚玲刘诗琪尹才佳...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高寒湿地高速公路工程干扰后不同恢复措施下边坡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为高寒湿地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演替、喷播植草、草皮回覆3种处理边坡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原始未扰动植被作为对照,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酶活性,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①3种恢复措施与对照相比均导致土壤pH值、全钾显著升高(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细根生物量、速效钾显著降低(p<0.05),在自然演替处理下都最小,分别为15.16士0.15,0.75±0.01,0.60±0.27,65.00±4.50;喷播植草、草皮回覆处理下土壤颗粒中黏粉粒比例显著降低(p<0.05);喷播植草、自然演替与对照相比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p<0.05),在自然演替下最小,为1.29±0.02,草皮回覆与喷播植草2种恢复措施的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细根生物量及其丰富度指数高于自然演替.②与自然演替相比,喷播植草与草皮回覆能更好地恢复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甚至过氧化氢酶活性能恢复至接近对照,酶活性在自然演替条件下都最小,分别为12.65±10.87,0.24±0.03,0.23±0.05,1.73±0.48.③4种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脲酶活性对土壤理化性质最为敏感,能够很好评价高原湿地边坡土壤质量.[结论]采取喷播植草、草皮回覆相对于自然演替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能作为评价高原湿地边坡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

    高原湿地草皮回覆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沟—根孔湿地系统对大规模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

    薛锐杨琪琦刘国荣邱文杰...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为大面积养殖区循环养殖和污染减量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养殖面积超过500 hm2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寇家湖园区进行试验,以原有农田排水沟渠为基础,在沟渠两岸构建根孔湿地提升其净化能力,于2022和2023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分析该系统对大面积水产养殖区产生的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结果]2022年系统初运行时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中的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净化率分别为97.15%,96.00%和59.65%;2023年日常运行时该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大面积养殖区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尾水,对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净化率最高可达到87.70%,72.89%和83.15%,系统净化末端氨氮浓度低于0.5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缩短1/2的净化路程后,生态沟渠对养殖尾水依旧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两个长度下生态沟渠出水口的营养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能有效处理大面积水产养殖区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可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

    大面积养殖区水产养殖尾水水体净化生态沟渠根孔湿地

    光伏电站对沉陷塘冬季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兴明滕杰范廷玉储昭霞...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水面光伏电站对沉陷塘冬季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为水面光伏应用于采煤沉陷水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立柱光伏沉陷塘、漂浮光伏沉陷塘和无光伏沉陷塘(对照)的水体和浮游植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立柱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共鉴定出41种,漂浮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共40种,无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共47种,物种均以硅—绿藻型为主.相较对照沉陷塘,水面光伏电站减弱了沉陷塘光照强度,光伏沉陷塘的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有所降低,且立柱光伏电站上述指标小于漂浮光伏电站;漂浮光伏电站还能降低水体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漂浮光伏、立柱光伏沉陷塘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相比与对照沉陷塘均略有降低.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无光伏沉陷塘>漂浮光伏沉陷塘>立柱光伏沉陷塘.[结论]水面光伏有助于降低冬季水体盐度,保持水体温度与溶解氧含量,并且上述指标立柱光伏电站改善效果比漂浮光伏电站好,在一定程度上漂浮光伏电站还可以改善富营养水体.水面光伏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且漂浮光伏对沉陷水体浮游植物影响较立柱光伏小.Pearson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立柱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主要受水温(WT)、总氮(TN)影响,漂浮光伏沉陷塘主要受水温(WT)影响.综合而言,漂浮光伏电站更有利于沉陷塘水质,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小.

    水面光伏采煤沉陷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不同覆膜材料汇集微量降水及露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管恩晴马波郭嘉王彦军...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覆膜材料汇集微量降水及露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微量降水及露水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支撑.[方法]设置了普通聚乙烯膜覆垄(T1)、高密度聚乙烯膜覆垄(T2)、聚四氟乙烯膜覆垄(T3)共3个处理,以裸地(T4)为对照,进行集流面坡度优化,对微量降水和露水发生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多年单次5 mm以下降水总量占年降水量的29.8%,年平均露水量为31.68 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2%;②不同覆垄模式5 cm和15 cm埋深位置土壤体积含水率大小顺序一致,表现为:聚四氟乙烯膜覆垄>普通聚乙烯膜覆垄>高密度聚乙烯膜覆垄>裸地;③覆垄汇集微量降水对土壤水分影响深度明显增加,降水量为2 mm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可达15 cm,而裸地条件下仅达到5 cm位置;④露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在0-5 cm,当露水量为0.8 mm时,普通聚乙烯膜覆垄、高密度聚乙烯膜覆垄、聚四氟乙烯膜覆垄、裸地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别提高0.6%,1.6%,4%,0.2%.[结论]不同覆膜处理汇集微量降水和露水对土壤水分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聚四氟乙烯膜覆垄汇集效果最好,垄沟内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大.

    覆膜材料微量降水露水土壤水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