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部湾典型入海河流水沙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响应

    许珊珊杨夏玲黎树式王梦竹...
    298-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小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航道水沙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南流江、钦江流域1965-2021年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水沙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①南流江和钦江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输沙量下降趋势比径流量的明显,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都发生在21世纪00年代.②钦江流域的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38%增加至2020年的41.6%,南流江的耕地向林地转移面积逐渐增大.退耕还林政策取得成效,水沙变化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③两个流域的水沙变化与景观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斑块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总体上南流江和钦江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保持较稳定,水沙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和管理.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应该避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过度干扰,合理规划景观空间配置.

    北部湾水沙变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京津冀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马彩依曹洪涛崔铁军张甲波...
    309-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各市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典型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JRC全球地表水产品数据集提取2000-2021年京津冀各市不同类型的地表水,分析京津冀各市近22 a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分析典型区域白洋淀、七里海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结合气候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法,阐明不同城市地表水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①从时间上看,2000-2021年京津冀永久性水体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季节性水体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从空间上看,地表水面积动态度减少的重心区域主要集中在都市圈北京、天津、廊坊等城市,而南北方向上"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等城市地表水面积动态度呈现增加趋势.②近22 a白洋淀核心湿地地表水面积在2000-2005年逐渐减少,2005年后开始逐渐增加.七里海的核心湿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减少,2010年后开始逐渐增加.③京津冀南部城市最大水体面积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东部沿海城市呈负相关,显示人类活动与自然补给之间的不平衡性.北京市、承德市、唐山市的用水量与最大地表水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显示跨流域调水和生态补水的影响较大.而秦皇岛和天津市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显示地下水超采对地表水资源有着不利影响.[结论]地表水面积变化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未来京津冀应通过跨流域调水、节水宣传、生态恢复和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有效保护地表水资源,以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地表水面积湿地时空变化影响因素

    鲁西南黄泛区耕地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知霏黎家作李文龙魏文杰...
    32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 m高分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菏泽市统计年鉴》,采用遥感解译、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9-2022年鲁西南黄泛区耕地空间分布、重心迁移、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①2019-2022年鲁西南黄泛区耕地面积占区域60%以上,每年均存在耕地流失现象,流失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郓城县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18.28 km2,鄄城耕地动态度变化最大,达-2.26%;耕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迁移.②耕地流出面积高于流入面积,主要流出方向和流入方向均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变动最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曹县南部.③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强的单因子是农村从业人员(X5),最强的双因子交互组合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数(X4)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6).[结论]鲁西南黄泛区2019-2022年耕地流失是经济社会因子为主的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耕地时空变化地理探测器鲁西南黄泛区

    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频数分布及驱动因素

    谢丽钧杨广斌王仁儒杨丽...
    330-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动态转移变化频数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为该区土地调查工作与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频数统计、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性等方法分析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①贵州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频数中土地发生变化的面积仅为2%,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却相对较高,因此两者的投入关系极不协调.②贵州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频数中已变化的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③贵州省2000-2020年已变化土地核密度结果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土地变化1次的分布密度最大,土地变化3次的分布密度最小.④贵州省2000-2020年已变化土地和未变化土地皆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已变化热点区域为赫章、大方等,未变化热点区域为威宁、从江等地区.⑤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频数驱动因素的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坡度和坡向的交互作用对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频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结论]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频率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应建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频数监管机制,实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减轻社会财政负担.

    土地利用变化频数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贵州省

    内蒙古大兴安岭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庞萬隆冀鹏浩庞立东高润红...
    340-351,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EST-CASA模型和四象限模型法,评估5种典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土地利用强度(LUI)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性.[结果]①1990-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稳定,农田、草地和林地(天然林、人工林)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组成地类.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北高南低缓慢退化态势,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逐年下降,产水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波动式衰减,碳储量增速减缓.③由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利用强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值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受其影响较为显著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该研究区的东南侧.[结论]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提升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InVEST-CASA模型生态四象限模型内蒙古大兴安岭

    典型工矿区小流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马泉来万小强杨延伟项鑫...
    352-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南太行典型工矿区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过程,为该典型工矿区复杂环境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南太行典型工矿区蟒河小流域为研究区,采集121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和部分辅助样品,综合应用3S技术、地统计学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对研究区土壤表层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在6.40~8.53之间,均值为7.82,低于黄河流域河南段背景值(背景值为8.46),与其他时期相比,土壤pH均值下降,存在土壤酸化趋势.土壤pH值呈弱空间变异,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大,当间隔距离小于1 905 m时,空间分布连续,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基于经验贝叶斯克里金的土壤pH值空间插值效果更优,土壤pH值空间上呈梯度分布,由中西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低值区主要在中部和西部的河谷及山前平原地带;单个因子对pH值解释力不明显,坡向、土地利用等叠加其他因子后对流域内土壤pH值空间分布解释程度显著增强.[结论]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多要素叠加作用是区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区域土壤环境评估与污染修复重点关注的内容.

    小流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典型工矿区

    降水与人类活动对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的影响

    申瑜王电龙
    362-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为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地学统计、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6大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特征.[结果]①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幅呈直线相关关系,降水量每增加100 mm,太原、运城、大同、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减少了 0.45,0.46,0.20,0.28,0.22,0.73 m;②地下水位与地下水系统蓄变量呈直线相关关系,地下水超采量每增加1.00× 108 m3,运城、太原、大同、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下降0.18,0.36,0.25,0.55,0.40和2.0 m;③不同区位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相关因素的贡献度有明显差异.降水量是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首要因素,贡献度均超过了 40%;在运城和大同盆地,耕地变化是第二影响因子,贡献度均为22.55%;太原、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建设用地变化是第二影响因子,贡献度分别为19.12%,17.57%,16.56%,22.43%.[结论]①可通过适时开展人工降雨,增大降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减缓地下水位下降幅度;②在地下水超采区应适当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系统蓄变量,逐步恢复地下水位;③应采取有力措施抑制耕地不断减少及建设用地过快增大,从而减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造成的影响.

    降水变化人类活动地下水影响特征山西省6大盆地

    基于生态水文变异特征的济南南部山区河流生态需水研究

    李洪涛赵龙李丹张健先...
    37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基于生态水文变异特征的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河流生态需水研究,为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保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79-2021年黄河下游济南南部山区的崮山站(北大沙河)和卧虎山站(玉符河)的径流量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M-K)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径流突变点;结合IHA-RVA法,研究济南南部山区河流径流变异特征和生态需水;通过分析河流生态需水满足度,研究区域生态水文和生态需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济南南部山区生态需水的保障措施.[结果]北大沙河和玉符河的径流量突变点为1996年,整体水文改变度分别为72.75%和69.42%,均属高度改变;北大沙河和玉符河的年生态需水分别为1.47×106,1.81×106m3.总体上,北大沙河月生态需水满足度平均为32.35%,玉符河月生态需水满足度平均为60.42%.[结论]济南南部山区在突变前后水文变异较大,总体的生态需水满足度整体偏低,可从河流生态调度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加强河流生态需水保障.

    济南南部山区IHA-RVA法生态水文变异度生态需水保障措施

    基于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的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夏玉松周启刚李辉张晓媛...
    383-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列NDVI变化检测法,对2017-2021年研究区的撂荒地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①从时间序列特征上看,研究区内撂荒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的增加量为2 123.50 hm2,增长率为19.61%,区间内曲线形态上表现为"W"字形特征.空间上撂荒地呈全局分散,局部集中特征,主要沿着水系走向分布,显著集中于河流两侧,周边被坡耕地围绕.②研究区内撂荒地在不同的高程带和坡度带分布不同.撂荒地主要集中于高程1 000 m以下和坡度5°~20°范围内.高程1 500 m以下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表现"先增后减"的规律,2019年达到最高点;高程1 500 m以上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规律,在2020年达到了最低值.③撂荒地在不同地形位等级下的分布指数表现为持续减少型,地形梯度1级、2级的分布指数大于1,为撂荒地的优势区.[结论]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法结合能够精准识别撂荒地,识别精度为83.59%.

    撂荒耕地决策树NDVI时间序列遥感重庆市巫山县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规律及预测

    曹浩然孟梅
    394-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状况及空间分异状况,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3年耕地资源状况,并细分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压力时空发展态势,利用预测模型测算耕地压力未来变化状况,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①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总体上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空间格局呈现"整体警戒,局部平稳"的态势,压力重心随时间总体向西南迁移;②区域耕地压力异质性呈逐渐分异趋势,受区域功能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时间格局上呈现异质性逐渐明显的趋势,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出"长城沿线沙化地区长期稳定,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逐渐上升,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平缓下降"的特征;③未来7a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呈现整体升高态势,对粮食安全及区域发展构成一定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的保护及重视.[结论]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内差异逐渐明显,未来应提高全域耕地地力及环境整治能力,开展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安全预测模型北方农牧交错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