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种环境材料混施对高寒矿区边坡土壤的影响

    孔令健张琳刘一帆张莹...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青藏高寒地区土壤复垦过程中土壤结构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3种环境材料对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和理化性质改善的优化组合。[方法]以青海德尔尼铜矿为例,利用当地蛇纹石渣土和原土,通过土培模拟正交试验,研究了混施黏合剂、长纤维、稻壳3种材料对边坡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效果最佳的混合材料比例。[结果]正交极差结果表明:黏合剂对土壤团聚体、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强,长纤维和稻壳对pH值和全盐含量的影响较强。与对照相比(CK)相比,黏合剂的加入可以增加土壤容重,但会降低土壤孔隙;长纤维和稻壳可明显降低土壤pH值,提高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并适当提高全盐含量。土壤团聚体和pH值最优的组合为A2B2C3(黏合剂0。074 g/kg,长纤维2。960 g/kg,稻壳11。110 g/kg);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调节以A1B2C2(黏合剂0。037 g/kg,长纤维2。960 g/kg,稻壳7。410 g/kg)组合最优;全盐含量最优组合为A3B1 C2(黏合剂0。111 g/kg,长纤维1。480 g/kg,稻壳7。410 g/kg)。[结论]高寒矿区土壤基质恢复的最优配方是A1。5B2C2,即黏合剂0。056 g/kg,长纤维2。960 g/kg,稻壳7。410 g/kg为最优配比。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并具有提高青藏高寒矿区水土保持的能力。

    高寒矿区正交设计土壤团聚体黏合剂极差分析

    三江源区土壤侵蚀野外调查报告

    崔志伟李鹏马建业肖列...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现场调查三江源区土壤侵蚀状况,旨在为该区域今后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调查组在2023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分3组分别前往青海省的果洛州、玉树州、海南州和黄南州,对上述区域的林地、草地、农田、裸地、道路、河流岸坡、山区沟谷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草地的土壤侵蚀类型最为复杂,受到风蚀、水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等多营力侵蚀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其水土流失严重。此外,高原鼠害对草地破坏可能是草地侵蚀发生另一重要因素;乔木林地常在林下出现侵蚀细沟,但是由于工程护坡的作用下,发生侵蚀风险整体偏小;灌木林地所在坡面的坡脚处,受到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影响较大,侵蚀风险较大;农田虽然分布面积较少,但是在田埂部分发生轻度的水蚀;对于裸地,细沟侵蚀较为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道路两侧,边坡侵蚀较为严重,工程开挖导致草皮破坏,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滑塌,出现较大的裸露面,为水蚀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导致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侵蚀沟网。[结论]青海省三江源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复杂多样,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局部区域水土流失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亟需开展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在该区域加强土壤侵蚀基础研究,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站网的布设,智能化管理等。

    三江源区域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土地利用

    基于Landsat 8的库布齐沙漠2000-2023年沙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姜志伟杨智博杨清左合君...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库布齐沙漠2000-2023年沙漠化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特征,采用EVI遥感指数灰度分割,土地沙漠化程度分级、土地利用动态度、多度指数和重要度指数,研究了库布齐沙漠及其周边地区2000-2023年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库布齐沙漠的沙漠化总面积从2000年的10 694。6 km2下降到2023年8 837。56 km2。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已由当初的6 272。11 km2,缩减为1 461。15 km2,重度沙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1 773。97 km2,上升到2 874。48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1 372。16 km2上升到1 965。84 km2,轻度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由1 276。35 km2上升到2 535。58 km2。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来看,2000-2023年间极重度沙漠缩减速率为3。33%,重度沙漠化增加速率为2。70%,中度沙漠化增加速率为1。88%,轻度沙漠化缩减速率为4。29%。极重度沙漠土地类型面积从2000年的6 272。11 km2下降到2023年的1 461。65 km2,合计流失面积为4 949。72 km2。从空间角度分析,极重度沙漠类型随时间变化由分布分散变为分布集中,在2000-2010年内在沙漠中占据主导地位;重度和中度沙漠化类型的多度指数处于7。69%~16。15%之间,说明重、中度沙漠化类型长期分布较为集中;轻度沙漠化类型随时间变化分散且较为广泛。[结论]2000-2023年库布齐沙漠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未来该区域生态修复重点关注极重度沙漠区域。

    库布齐沙漠Landsat数据EVI沙漠化

    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布及可持续利用

    王江婷赖苹周小琛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为长江中游地区及其他省市、城市群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长江中游地区覆盖的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3省的生态足迹等相关指标进行时空分析,并基于PSR模型框架构建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果]①3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且生态承载力都高于生态足迹,全部实现生态盈余。江西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最高,介于3。186~7。966之间;湖北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最低,介于0。304~2。603之间。②3省各用水账户的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次之;生态环境用水占比虽然最小,但是上升幅度最大,其中湖北省的人均生态环境用水足迹上升最明显。③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江西省最高,湖北省最低,三者之间的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④3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整体呈现下降、上升和上升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都处于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指数值总体都不高。[结论]3省需要继续加大对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理使用的管理,进一步鼓励生态环境用水的使用,同时加大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的推进,以此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可持续利用PSR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水泉湾淤地坝坝控区土壤侵蚀的影响

    颉文伟黄枭田晋华高金芳...
    140-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淤地坝坝控区土壤侵蚀量的影响,为淤地坝坝控区域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渭源县水泉湾淤地坝坝控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文献资料中的土壤侵蚀模数取值进行修正,并计算出水泉湾淤地坝坝控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量;根据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与特征,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结果]①2005-2023年水泉湾淤地坝坝控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梯田为主,比例超过了70%,水体比例不到0。1%,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方式为梯田、荒草地、坡耕地、疏林地和灌木林之间的相互转化;②2005,2010,2018 和 2023 年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 4。54× 103,3。70× 103,3。31 × 103,3。95 × 103 t,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荒草地、疏林地、梯田和灌木林,其中荒草地的年侵蚀总量最大,所占比例为41。74%~49。46%,居民地和道路最小,所占比例不到1%;③坡耕地与梯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72;土壤侵蚀量变化与荒草地面积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3。[结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发展是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坡改梯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减少区域水土流失的有效办法。

    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量加权平均法水泉湾淤地坝甘肃省渭源县

    基于直方图匹配的东北漫川漫岗区粗分辨率坡度转换研究

    赵婷毋冰龙郑粉莉赵录友...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克服目前可免费下载的30 m分辨率DEM在提取东北漫川漫岗地貌区耕地坡度时存在的坡度变缓问题,获取精确坡度数据,为东北漫川漫岗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方法]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生成5 cm分辨率DEM并对其重采样获得1,5和12。5 m分辨率的DEM,结合免费下载的30 m分辨率DEM,确定研究区DEM提取坡度的最佳分辨率;基于直方图匹配算法,分坡度段拟合了 30 m与最佳分辨率DEM之间的坡度转换模型。[结果]①5组DEM分辨率提取的坡度信息表明,1和5 m与5 cm分辨率DEM提取的坡度分布频率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且5 m分辨率DEM与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分辨率相对应。据此确定5 m分辨率为构建坡度转换模型的最佳分辨率。②基于直方图匹配算法分坡度段构建了 30与5 m分辨率DEM提取坡度的一元一次线性模型和一元二次非线性模型;且当地面坡度小于7°时宜选取线性坡度转换模型,而当地面坡度大于7°时宜选取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③经线性和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优化后,30 m坡度分布频率与5 m分辨率的坡度分布频率基本相似,且协方差、相关系数均大幅度提高。这说明30 m分辨率DEM提取的坡度信息经模型转换后能够真实反映地面起伏特征,且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优化效果更佳。[结论]5 m分辨率为研究区DEM提取坡度的最佳分辨率。构建的低—高分辨率的坡度转换模型中,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较线性坡度转换模型的优化效果更好。

    东北漫川漫岗区不同分辨率DEM直方图匹配法坡度转换模型

    基于MIKE FLOOD耦合模型的城区上游水库溃坝洪水模拟研究

    袁银葛均建李政鹏马春英...
    159-16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溃坝洪水演进过程模拟方法,为水库溃决风险防控、制定溃坝早期预警及人员疏散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郑州市上游尖岗和常庄水库为例,基于GIS技术构建高仿真地形数字高程模型,利用MIKE FLOOD耦合模型进行水库溃坝一二维模型耦合,模拟水库溃坝后洪水演进过程,探讨洪水在下游河道和复杂城区的演进特征。[结果]常庄水库和尖岗水库溃坝瞬间最大下泄洪峰流量分别为4 542。03和17 549。1 m3/s。贾鲁河下游距尖岗水库约15。00~31。39 km范围内河道两岸的漫堤洪水淹没面积为56。37 km2。常庄水库溃决1。00 h后,河道漫堤,开始产生淹没区,溃决4。25 h后,尖岗水库发生溃坝。当尖岗水库溃决洪水演进历时1。25 h后,原淹没区水深显著增加,溃决1。92 h后,淹没范围开始增大。常庄和尖岗水库溃坝后,洪水水位均增大至超过南水北调防护堤堤顶,大量洪水涌进南水北调总干渠,洪水流速普遍增大。[结论]尖岗水库溃坝洪峰流量远大于常庄水库,溃坝危害性更大,溃坝后洪水大量涌进南水北调总干渠,堤防、边坡和进出口闸室冲刷风险增大,下游河道两岸漫堤淹没,严重影响南水北调总干渠输水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地区水库溃坝洪水演进MIKEFLOOD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黑龙江省拜泉县典型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的影响因素

    钱志晶刘烨侯驭麒高澳...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特征,揭示坡耕地侵蚀沟影响因素,为该区侵蚀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方法]选取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的61条典型坡耕地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基于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等数据源,提取并分析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坡耕地侵蚀沟形态变化及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①研究区侵蚀沟沟长、面积和体积与影响因素(坡度、海拔高度和集水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除沟长外,侵蚀沟形态参数与影响因素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集水面积>坡度>海拔高度。②侵蚀沟沟长变化及形态指数随坡度增加呈逐渐下降变化趋势,在坡度为0°~2°范围内达最大值。沟深则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坡度峰值为4°~5°;阳坡、半阳坡坡向侵蚀沟发育显著,西南坡向侵蚀沟发育最为迅速;研究区平均沟长变化及形状指数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高度230-240 m范围内达到峰值。③研究区侵蚀沟所处集水面积越大,侵蚀沟形态参数越大,侵蚀沟发育也越剧烈。当集水面积在>20 hm2区间内时,侵蚀沟沟长变化和沟缘面积达到峰值。④侵蚀沟形态参数与影响因素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沟长、面积、体积拟合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47,0。16。[结论]拜泉县典型区侵蚀沟发育受坡度、坡向、集水面积及海拔高度影响显著,治理时应优先针对治理分布在2°~3°坡度、东南坡坡向、海拔高度230-240 m及集水面积>20 hm2的侵蚀沟。

    侵蚀沟黑土黑龙江省拜泉县坡耕地

    基于皱环球盖菇栽培的沙柳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齐伟李鸣雷周书博黄凯...
    17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含有不同比例沙柳的培养基质对皱环球盖菇品质的影响,为陕西省榆林沙区生态产品沙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沙柳枝条和小麦秸秆为主要原料,设置了 4个不同沙柳含量的栽培料配方,研究不同沙柳比例的栽培基质对皱环球盖菇产量、形态特征、营养成分、矿物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①利用沙柳枝条和小麦秸秆栽培皱环球盖菇时,皱环球盖菇的产量随着沙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纯沙柳木屑+生石灰配方表现最佳,产量为7。42 kg/m2,比对照组高出了 4。33 kg/m2,生物转化率为49。5%,同时纯沙柳+生石灰配方中的蛋白质含量(41。5%)、菇形指数(0。81)值最高,分别比对照组高出了 4。06%和0。14。②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综合产量、营养价值、矿物质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分析发现,纯沙柳木屑与理想数列的加权关联度最高,为0。818。[结论]经发酵后的沙柳可用作皱环球盖菇的栽培原料,即通过栽培皱环球盖菇来实现沙柳枝条的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

    皱环球盖菇灰色关联度分析栽培料配方沙柳

    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坡沟系统不同坡位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杜华栋车旭曦孙浩聂文杰...
    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和探究黄土高原不同坡位自然条件下植物群落数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该地区坡沟系统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人工恢复植物群落设计的实践指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在阐明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自然条件下阳沟坡、阳峁坡、峁顶、阴峁坡和阴沟坡5个坡位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稳定性和优势植物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构建环境因子、土壤侵蚀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坡位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①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阳沟坡和阳峁坡垂直结构均为2层构成,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优势植物分布格局呈分散分布;峁顶垂直结构1层,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植物主要呈高强度聚集分布;阴沟坡群落垂直结构3层,植物呈聚集分布。②阴沟坡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稳定性最高,阳峁坡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且其较阴沟坡分别显著下降了 18。4%和26。5%,峁顶植物群落稳定性最小,仅29。③影响不同坡位群落特征的共同关键因子是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水分,而阳沟坡的土壤容重、阳峁坡和阴峁坡的有机质、峁顶和阴沟坡的光照强度分别为各坡位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差异化生态因子。[结论]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不同坡位应制定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阳沟坡利用多年生灌木形成的"肥岛"效应改善地表环境;阳峁坡通过微地形改造减小土壤侵蚀;峁顶通过添加耐旱性较高的植物改善植物群落结构;阴峁坡和阴沟坡不过分要求复杂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免造成人工林林下因光照不足而使得草本层退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植物群落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