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王如岩赵龙宋庆健赵辰瑞...
    194-199,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大汶河上游小流域降雨类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防洪减灾与水土流失的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上游徂徕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小流域降雨数据及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域降雨雨型及其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流域降雨可分为4种类型:Ⅰ类为小雨量小雨强降雨;Ⅱ类为中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为大雨量大雨强降雨;Ⅳ类为超大雨量中雨强降雨。Ⅲ类降雨与Ⅳ类降雨为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来源。[结论]徂徕山流域以小雨量小雨强降雨为主,但暴雨频次仍然较高。受山区地形影响,Ⅳ类降雨是区域洪灾和泥石流的重要来源;降雨量是该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汶河上游流域统计分析法降雨类型产流产沙量

    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强度与稳定性——以长江经济带的典型城市为例

    刘慧胡业翠郭泽莲
    200-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的特征,旨在为实现城市集中扩张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依据。[方法]以分别位于长江经济带上的上、中、下游的三个典型大城市—成都、武汉、上海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深入阐述了长时间序列下三大城市周边耕地变化强度及稳定性特征,进而探索城市扩张与优质耕地保护的协同机制。[结果]①1990-2020年,三大城市周边耕地总面积持续降低,优质耕地不断流失、补充耕地压力大,中期耕地流失情况最为严重。武汉市在后期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②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城市整体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仅成都市在前期表现为慢速变化。③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城市周边耕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的转入一直呈现活跃状态,耕地转入则保持稳定状态。2010年后成都和武汉的建设用地转出开始活跃。④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大城市周边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过程呈现出稳定的倾向性系统转换模式,建设用地转入主要来源于耕地。[结论]未来长江经济带大城市周边需要科学制定刚弹结合的耕地管控策略,并从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实现对耕地的多功能保护,建立多元化耕地保护激励体系。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耕地变化稳定性长江经济带

    基于"涉水"地名的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

    陈凯怿林祖锐李凯梅忠建...
    210-22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涉水"地名视角探析乡村聚落的水环境适应性选址与布局特征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安全韧性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启示。[方法]根据"涉水"地名划分聚落类型,将文本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及SCS-CN水文模型等方法分析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选址与布局特征。[结果]①豫南乡村聚落的命名呈现出显著的水环境指向性,地名与空间格局存在一定印证关系。②各类"涉水"聚落的空间分布集聚性显著且空间异质性强,对特有水环境的依赖度高。③在水环境适应性宏观选址层面,豫南乡村聚落具有较强的近水型选址偏好与顾及雨洪风险的特征。④在水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兼具蓄排一体的场地利用、规避雨洪的村落布局以及兼顾防御的环境改造等适应性布局特征。[结论]豫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命名具有较强的"涉水"特征,选址与布局充分体现了趋利避害、低技生态的水环境适应性生态智慧。未来可在流域、镇村体系、设施等层面传承水环境适应性规划理念。

    豫南地区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涉水"地名空间自相关分析SCS-CN模型

    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及富集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峰陈佳范萍萍牛勇...
    22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作用规律,旨在明晰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影响机制,为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影响的相关文章,借助CiteSpace和VOSveiwer软件对侵蚀—沉积过程中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知识图谱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近30 a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在2017-2023年迅猛上升,地球化学特征、生态风险评价、源解析、迁移转化等是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研究的热点。②侵蚀过程中降雨促使重金属由颗粒态向溶解态转化。径流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沉积环境中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影响重金属分布和富集。③有机质对重金属具有双重作用。既能吸附游离态重金属离子,降低土壤重金属的交换态含量,又能与重金属发生络合作用,提高重金属的有机结合态含量。④pH值对重金属形态的转化具有显著影响。酸性条件下促进重金属离子间络合、沉淀等作用;而碱性条件下土壤颗粒表面正电荷增加与重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相排斥,进而影响土壤颗粒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⑤土壤水分影响重金属的还原释放。土壤水分越高重金属的溶解度越大,但过量的水分会导致氧气不足,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Eh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铁锰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稳定性,进而造成重金属浓度变化。[结论]侵蚀—沉积过程中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呈现侵蚀区到沉积区显著的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侵蚀—沉积过程中重金属动态演化监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开发;侵蚀—沉积过程对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的内在联系机制的研究;不同因素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对重金属的交互影响,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

    土壤重金属侵蚀和沉积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富集特征

    甘肃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尚婷婷张亚群任衍淦
    237-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水源涵养功能恢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In VEST模型对甘肃省2001-2023年水源涵养量时空动态变化状况开展定量评估,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001-2023年甘肃省平均水源涵养量9。24 mm,不同时期水源涵养量波动较小,与降水量和产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②2001-2023年甘肃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水源涵养能力排序为:耕地>草地>林地>城镇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水域。③降水量是影响甘肃省水源涵养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降水量与蒸散发量、降水量与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与高程间交互作用对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空间分异影响最为显著。[结论]甘肃省水源涵养量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人类活动。

    水源涵养功能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甘肃省

    基于GIS的湖南省水土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时空分布特征

    谢红娟杨彩红
    248-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湖南省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旨在为湖南省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评估及制定区域生态综合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DEM高程、土壤质地分布3个因子,采用NPP定量指标评估模型,通过ArcGIS开展了湖南省2000,2005,2010,2015,2020年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①湖南省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39~334。52 g/(m2·a)(以C计)之间,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呈现中间较高且向四周递减的变化趋势;海拔高程介于-12~2 081 m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区域起伏较大,东部区域相对平缓;坡度介于3。3°~76。7°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土壤可蚀性值介于0。011~1。411之间,土壤可蚀性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趋势,由中心区域向四周扩散并提高。②湖南省2000-2020年水土保持量介于8。75~185。97 t/hm2之间,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以一般重要区和重要区为主,一般重要区面积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重要区面积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极重要区面积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土保持服务功能随时间由一般重要区、极重要区向重要区过渡。[结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是导致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上升的主要原因。

    GIS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湖南省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测度及交互响应

    黄学艺陆汝成叶宗达
    25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形态过程,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作用与响应机制,旨在为陆地边境地区资源高效配置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测算并刻画 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关系及其分布形态,最后采用P-VAR模型对两系统的交互响应关系进行阐述和验证。[结果]①2000-2020年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183 4~0。272 8之间,并呈"先降后升"的演化特点,各边境地区耦合协调度以单峰形态逐渐推演至双峰显化。②北部、西北及西藏边境经济发展质量对生态韧性的脉冲响应表现为负向影响,而东北、西北、西南边境生态韧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脉冲响应表现为正向影响。③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对生态韧性的贡献率逐渐升高,生态韧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西北边境两系统交互响应的贡献率高于其余边境地区。[结论]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与交互响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因此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中国陆地边境经济要素可持续利用与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

    经济发展质量生态韧性耦合测度交互响应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中国七大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可持续性

    杨丹荔李益彬李雪梅胡艳...
    269-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国七大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可持续现状,为各流域未来制定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科学配置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法,研究中国七大流域2014-202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并利用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可持续评价指标揭示七大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现状。[结果]①中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松花江、长江、珠江和海河分别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中比例最高达82。86%,33。32%,19。87%和12。38%。②珠江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最高达19。89 hm2/人,而海河最低仅为0。03 hm2/人,且受气候异常的影响,2020-2022年各流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③研究时段内,长江、珠江和松花江总体为水资源生态盈余且珠江2016年水资源生态盈余最大达18。21 hm2/人,淮河和辽河从水资源生态赤字转为水资源生态盈余,黄河和海河均为水资源生态赤字且黄河2015年水资源生态赤字最大达-0。62 hm2/人。④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表明黄河和海河水资源生态压力较大,常年处于水资源不可持续状态,珠江水资源协调性较差且水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不高。[结论]目前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水资源基本保持供需平衡关系,黄河和海河常年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未来应建立国家层面和流域层面的水资源规划方案,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支撑流域沿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利用七大流域

    2001-2022年天津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张颖黄执美孟伟庆李洪远...
    27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为评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碳汇作用以及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对天津市2001-202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计算,采用Slope趋势分析、F检验、重心迁移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分析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相关系数评价等方法定量评估在温度、降水、风速变化下植被NPP的响应特征。[结果]①天津市年均植被NPP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波动范围是53。46~96。54 g/(m2·a)(以C计)。②天津市植被NPP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重心集中分布在中部区域,2001-2022年间重心逐步向南迁移。③天津市植被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具有明显滞后性,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为1个月,对风速响应的滞后期为3个月。[结论]天津市NPP变化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且受温度、降水、风速影响,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滞后效应在1~3个月。

    气候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滞后性天津市

    城市扩张对安徽省马鞍山市生境质量的影响

    赵铭周振宏智菲杨宗霖...
    288-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扩张对该市生境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马鞍山市2000,2010和2020年的Globe Land 30数据,采用重心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用地扩张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计算了马鞍山市的生境质量。此外,使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分析城市扩张对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①2000-2020年,马鞍山市的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其他各类用地面积则有所减小。②2000-2020年,马鞍山市生境质量整体上显露出衰退的迹象,尤其是中部平原生境质量较低,东西部则相对较好。马鞍山市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③在自然发展、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研究区的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48,0。451,0。459。显示出在所有情景下生境质量均有所退化。[结论]城市扩张造成马鞍山市的生境质量下降。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指数最高,是最佳的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安徽省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