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蒙阿勒泰毗邻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耿益新范连连马学喜李江月...
    298-30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蒙古国西部毗邻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跨境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对中蒙阿勒泰毗邻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索中蒙跨境地区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2001-2021年,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植被NPP呈微弱下降趋势[5。49 g/(m2·10 a),以C计],而蒙古国西部植被NPP呈显著上升趋势[27。06 g/(m2·10 a),p<0。05]。②气温(0。49,p<0。05)和降水(0。31,p<0。05)分别是影响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和蒙古国西部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③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对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植被NPP解释力最强(0。68,p<0。05),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对蒙古国西部植被NPP解释力最强(0。37,p<0。05)。[结论]2001-2021年,中国阿勒泰地区植被NPP整体逐年下降,而蒙古国西部植被NPP整体逐年增长,气温、降水分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驱动是中国阿勒泰地区和蒙古国西部植被NPP的主要驱动类型。

    中蒙阿勒泰毗邻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

    2000-2022年森林经营与干旱干扰对东北三省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李倩倩杨艳蓉张文艺张乐英...
    308-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天然林区在森林经营和干旱干扰下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数值变化,为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林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东北三省2000-2022年森林NPP遥感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植被转移矩阵,获得森林经营策略下东北三省的森林NPP净增量;利用2000-2022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结合 NPP 异常指数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重度干旱对东北三省森林NPP的影响。[结果]①2000-2022年,东北三省森林NPP以1。54%的年均增长率变化,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林区Ⅲ的NPP均值最高,林区Ⅰ,Ⅱ的NPP增长趋势更显著。23 a来,东北三省干旱有所缓解,重度干旱区从2000-2002年的大片偏西区域逐渐缩小、北移到2008年的黑龙江西北区域。②随着森林经营的持续,东北三省林区23 a来森林面积增加以及低NPP植被向高NPP植被转化是该地森林NPP增长的重要原因,二者合计使该地森林NPP增加了 15。20 Tg(以C计),其中落叶阔叶林面积增加占比最高,达43。29%。③东北三省森林NPP与SPEI总体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p<0。01);并在林区Ⅰ(R=0。57),Ⅱ(R=0。79)也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两处森林NPP随着干旱下降。重度干旱使东北三省森林NPP在23 a间下降了 11。09 Tg。[结论]气候变化下的干旱干扰和森林经营同时对东北三省森林NPP产生负向、正向影响,但后者大于前者,森林NPP增加。其中,大、小兴安岭林区对干旱的敏感性远高于长白山林区。

    森林经营干旱SPEI净初级生产力东北林区

    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冲突解析与评价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李洪庆宋红艳程飞飞
    318-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土地利用冲突"内涵解释—识别评价—调控解决"的逻辑体系,探究2010-2022年盐城市的空间类型和格局冲突,以期为盐城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盐城市为例,利用2010,2015和2022年3期土地利数据,基于冲突的尺度性特征和景观生态学模型分别构建了空间类型和格局冲突指数,识别出市、区县和网格3个尺度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单元及强度,并揭示其社会经济背景的利益关系冲突,进而提出调控优化措施。[结果]①2010-2022年,盐城市尚有充足开发空间,由于生态空间的严格保护,空间开发将主要占用农业空间;由于沿海经济开发战略推进和生态保护更趋严格,沿海区县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利益冲突关系。②2010-2022年,盐城市空间格局冲突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区和大丰区沿海一侧陆地,与湖荡湿地保护和沿海经济开发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较高的生态风险有关。③盐城市要重点协调经济发展与基本农田保护的主要矛盾,且需要为沿海经济开发战略顺利推进规范好关于土地利用的利益冲突关系。[结论]2010-2022年,盐城市生态空间被严格管控,全市耕地保护压力较大,沿海开发矛盾比较复杂。应在全市解决好经济发展与农业保护间的冲突,在沿海区域协调好港口经济、养殖业发展和滩涂湿地保护的冲突。

    空间类型冲突空间格局冲突土地利用冲突江苏省盐城市

    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孟建伟詹惠馨林英华
    328-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测度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水平所处的阶段和区域差异,了解产业生态化水平存在的短板,为城市群发展制定更加科学的对策建议。[方法]从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两个方面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 2012-2021年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城市群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2012-2021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地市平均水平来看,产业生态化水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②2012-2021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动态变化的高水平耦合阶段。各地市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处于低度协调的阶段,耦合协调的发展速率缓慢。③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创新、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和政府调控对产业生态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产业生态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多元产业体系;推动循环发展,提升废物利用水平;加大创新投入,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耦合协调固定效应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

    孙浩刘慧芳王瑾郭永龙...
    339-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评价,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以山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理论框架,运用InVEST模型,SF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评价2010-2020年的生态绩效时空互动,并依据生态绩效水平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开展生态绩效优化分区。[结果]①2010-2020年,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提高2。27%,空间分布呈"南北纵列,高低相间",形成以吕梁山和太岳山—中条山为主的双核心模式。②2010-2020年,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提高43。48%,空间分布呈"中部低,四周高"。③2010-2020年,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提高35。29%,空间分布呈"中部低,四周高"。④依据生态绩效空间分异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绩效重塑区、生态绩效改良区、生态绩效缓冲区、生态绩效提升区和生态绩效保育区,分区分类提出针对性生态绩效提升路径。[结论]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绩效总体不高,仍处于高质量发展初级阶段,未来需要探寻适合该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协调的新路径与支撑点。

    生态绩效InVEST模型SFA模型耦合协调山西省黄河流域

    河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牛晓耕朱雪莲刘美玉车佳楠...
    353-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河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区域固碳能力提升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现状,选用PLUS-InVEST-Geodector模型估测2000-2030年河北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河北省碳储量共下降13。45 Tg(以C计),碳储量变化减少的区域多集中于坝上高原地区及华北平原和东南部丘陵地区。②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较2020年减少6。37 Tg,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21。73 Tg,可持续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增加3。65 Tg。③2000-2020年河北省生境质量指数随着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低及较低等级生境质量主要地类为建设用地、耕地,较高及高等级生境质量主要地类为草地、林地。④2030年河北省生境质量指数在不同情景下有所差异,可持续发展情景(0。463 9)>自然发展情景(0。454 2)>经济发展情景(0。450 0)。⑤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的因子分别是坡度和高程。[结论]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同时受到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有助于提升河北省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PLUS-InVEST-Geodector模型碳储量生境质量

    华北平原三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脱钩关系

    张梅霞李芳郭宸宁
    36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耕地利用碳排放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脱钩关系,为协调华北平原耕地利用碳减排与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1-2021年华北平原三省(山东、河北、河南)4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研究耕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产量的脱钩关系。[结果]①2001-2021年华北平原三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现"倒U型"特征,其中化肥是主要碳源,占总量的51。67%。山东省和河南省的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高于河北省,且三省在碳排放结构上存在差异。②空间上,华北平原三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总体上由高碳向低碳阶段转变,不同城市间的碳排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③耕地利用碳排放总体上表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趋于增强,高—高型集聚区的空间连贯性扩展,而低—低型集聚区则较为分散。④农业经济水平、农村电力消耗和化肥施用强度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则呈负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农村电力消耗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业经济水平则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⑤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产量的脱钩状态从弱脱钩为主、扩张性负脱钩为辅转变为强脱钩为主、衰退脱钩为辅。[结论]应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各省碳排放结构的差异制定减排措施,增强粮食品种适应性,加强区域间协调互动。

    华北平原耕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杜宾模型脱钩模型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季卫英管丹蓉宓立峰丁颖...
    37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浙东典型森林公园地区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有机质的变化,为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奠定基础。[方法]在浙东典型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选择林地、果园、蔬菜地和荒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湿筛法测定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大团聚体(>2 mm)和粉黏粒(<0。053 mm)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揭示浙东典型森林公园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格局和调控。[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个粒级的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分配规律相似,均表现为:中间团聚体>微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 cm 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10-20 cm 土层,0-10和10-20 cm 土壤MWD和GMD大致表现为:林地>荒地>果园>蔬菜地,其中林地和荒地差异不显著(p>0。05),果园和蔬菜地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在表层土壤。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粒径有机碳含量趋势一致,基本表现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间团聚体>粉黏粒,且0-10 cm 土层土壤各粒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10-20 cm 土层,0-10和10-20 cm 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表现为:林地>荒地>果园>蔬菜地,其中林地和荒地显著高于果园和蔬菜地(p<0。05),果园和蔬菜地差异不显著(p>0。05)。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各粒径微生物量碳和氮变化趋势一致,基本表现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间团聚体>粉黏粒,且0-1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10-20 cm 土层,0-10和10-20 cm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大致表现为:林地>荒地>果园>蔬菜地,其中林地和荒地显著高于果园和蔬菜地(p<0。05),果园和蔬菜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林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氮高于果园和蔬菜地,由此表明林地和荒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土壤固碳潜力更大。

    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陕西省耕地碳收支时空变化及公平性

    马超群张莎莎韩玲员学锋...
    387-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区域农业生产碳收支和碳排放公平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制定差异化减排增汇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陕西省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全省连续21 a的耕地碳收支进行估算,并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从生态承载系数及经济效率系数两个方面分析陕西省耕地碳排放公平性。[结果]①21 a间,陕西省耕地碳排放总量先增后减,碳排放强度增幅达到48。15%,其中化肥是主要的碳排放源。②碳吸收总量持续上升,碳吸收强度年平均增长率13。67%,其中蔬菜的碳吸收贡献率最高。③碳排放和碳吸收均呈现关中高、陕南陕北较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碳排放生态承载能力表现为:陕南>关中>陕北,农业经济效率呈现:陕南>陕北>关中;碳排放公平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南和西安市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陕西省其他地区的耕地碳减排压力,而铜川市、宝鸡市、榆林市、渭南市等地区则加重了耕地碳减排压力。[结论]陕西省耕地碳收支动态和公平性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耕地碳吸收碳排放碳收支陕西省公平性

    陕西省延安市主要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和需水量的关系

    炎艺霖戈文艳王飞
    399-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陕西省延安市主要作物水分供需特征,为该地区作物需水研究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延安地区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00-2020年),采用FAO-56公式和作物系数法对该区主要作物(春玉米、春谷子、马铃薯和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变化特征及作物水分供需进行了研究。[结果]2000-2020年延安地区春玉米生育中期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最大,分别为247。85 mm和68。34 mm;缺水量以6。61 mm/10 a的速率增加。马铃薯生育中期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最大,分别为288。83 mm和89。53 mm;缺水量以5。75 mm/10 a的速率增加。春谷子在生育中期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最大,分别为248。29 mm和71。68 mm;缺水量以-7。0 mm/10 a的速率减少。冬小麦在快速发育期需水量最大,为192。98 mm,有效降水量在生育初期达到峰值,为31。14 mm;缺水量以9。94 mm/10 a的速率增加。主要作物即使在有效降水达到峰值的情况下,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仍然亏缺。[结论]应采取减少春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春谷子和马铃薯种植面积等措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或增加田间集水设施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延安地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灌溉需水量陕西省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