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视听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视听界
视听界

双月刊

1004-5171

025-83287966 83287963

210018

江苏南京市珠江路280号珠江大厦26楼

视听界/
查看更多>>《视听界》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旗下的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2008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报刊协会授予《视听界》全国广播影视十佳学术期刊荣誉称号。2006年、2007年,《视听界》连续两年登上了学术界权威的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新闻与传播》年度报刊转载率排行榜前10位,全国广电学刊独此一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视听界》每期内容上传人民网传媒频道。《视听界》的邮政发行面遍及中国大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清华大学主持的中国期刊库的机构用户为1500个,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港澳地区和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视听界》的办刊定位是:致力于对策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背景下音频业的场景延伸与价值创造——以"云听"客户端为例

    杨晓茹吴婷婷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音频新媒体领域,其影响与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云听"为例,探索AI技术在音频新媒体领域中对虚拟主播、社交互动、音频编辑、车联网和富渠道等应用场景的延伸与拓展.音频新媒体需以用户为中心、以智能化为演进方向、以探索"音频+营销"为重要目标,持续引领音频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云听人工智能音频广播场景

    我国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媒介化互动——以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为例

    齐奂珲李智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环境下主流文化积极贴近青年文化,二者在媒介空间中高效互动,形成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上的双重年轻态.借此主流文化通过电视剧拉近与青年文化之间的距离,呈现出新媒介环境下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媒介化主流文化青年文化

    电视剧《繁花》:镜语修辞中的城市记忆与情感体验

    曹荣荣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繁花》的播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其故事内容和影像风格引发热议.《繁花》剧中的故事呈现了时代浪潮下的人生际遇,剧集通过市场经济下的城市故事展现了时代精神并唤起城市文化记忆.该剧在表现 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城市个体情感的同时,将家国情怀与社会意识融入情感故事中,以宏阔视野与深厚情怀表现了城市生活与时代景象.剧中独特的影像镜语及其修辞效果和非线性叙事手法的运用在给观众带来别样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国产电视剧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彰显出此剧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

    镜语修辞城市记忆情感体验《繁花》电视剧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综艺节目的创新对策——以《非来不可》为例

    黄勇军魏博涵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旅游+综艺"正在深度融合中共创广阔的表达空间.江苏卫视携手人民日报推出的旅行体验类节目《非来不可》通过多维度创新,在综艺节目与地域文化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在领略山水美与文化美的同时加入代际沟通,交换不同年龄段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实现了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内容同质化现象的突破,也起到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相互借力,为文旅类节目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文旅融合旅游综艺节目《非来不可》

    现象级慢综艺《种地吧》破圈路径探析

    张丽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慢综艺同质化和瓶颈期的现况下,劳作纪实类慢综艺《种地吧》以真实的农耕劳作为题材,记录 10 位毫无耕种经验的阳光少年在田间地头的劳动和生活场景.本文从创作理念、价值传递、传播方式、节目创新等维度探析《种地吧》的破圈之道,以期为综艺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慢综艺《种地吧》真实性纪实多元传播综艺养成

    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主题宣传策略——以江苏广播电视国家公祭日十年报道为例

    孔佩雯梁迎梅
    64-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年来,江苏广电媒体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积极践行主流媒体责任,着力构建南京大屠杀和国家公祭集体记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分析了十年间江苏广电媒体围绕国家公祭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有效实践,总结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的特色亮点、创新经验和不足.

    广播电视重大主题宣传集体记忆国家公祭日

    电影《邓小平小道》重塑革命领袖和伟人形象的叙事观与方法论

    高晴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旋律电影如何做到准确把握伟大历史事件和革命领袖、伟大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电影《邓小平小道》的成功在于其超越传统主旋律电影"大而全"的叙事模式与故事套路,通过"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和创作理念,与观众共筑精神家园、共振人物情感、共建平民视角,实现了故事策略和内容品质的全方位突破,对同类题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主旋律电影《邓小平小道》人物塑造叙事策略

    声音叙事与地方媒介记忆的生成——以广播剧《一江清水向北送》为例

    奚小兵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声音的表现形式之一,广播剧可以发挥形塑地方与创造记忆的作用.面对现代性对于地方意义的消解,声音的媒介实践通过沉浸式感受、修辞结构确立与装置化的操演,实现对地方意义的书写与集体记忆的编辑.在广播剧《一江清水向北送》的媒介实践中,将地方意义激活并带入集体记忆实践,实现了记忆编辑与情感凝聚的功能.

    广播剧地方符号修辞集体记忆情感与共同体

    "文化三角形"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陈志红陶艳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走出去变得愈发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形象的文化表达也备受关注.纪录片《走近大凉山》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之路,展现了民风淳朴、勤劳勇敢、不断奋进的中国形象,传递了中国精神内核,受到国内外好评,是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功的范例.本研究从文化三角形的视角入手,从语言、故事和意义三个角度探寻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文化三角形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走近大凉山》

    地面频道搭建融媒传播矩阵探索

    崔寰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媒体时代,地面频道如何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和推广策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搭建适合自身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分析全国地面频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生产优质内容、多终端扩大影响力、精准传播等建议.

    地面频道融媒体优质内容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