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薛晨阳李相虎谭志强李珍...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落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关键属性之一,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改进的M.Godron法以及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研究了典型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在不同水情阶段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芦苇—南荻(Phrag-mites australis-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稳定性都显著高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群落(p<0.05),两个群落的Pielou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在不同水情阶段的变化不同,狗牙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各阶段无显著差异,而群落稳定性在丰水期明显低于其他时段;芦苇—南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涨水期和丰水期较高,而群落稳定性在退水期和枯水期较高;2)群落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没有明确的关系,物种多样性不是群落稳定性的决定因素;3)不同植物群落稳定性对土壤水分存在不同的最优区间,当土壤含水量在15%—20%左右时,狗牙根群落稳定性最高,而当土壤含水量在35%—40%左右时,芦苇—南荻群落稳定性最高.结果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也对进一步揭示水情变化影响下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鄱阳湖湿地群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M.Godron法水情变化

    利用放射性碳和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估算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消费者的碳源贡献

    甘颖欣苏雅玲胡恩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同位素技术可用于辨析湖泊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基于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主要消费者及其各食物来源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Δ14C)与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运用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碳源对湖泊消费者的贡献.抚仙湖各食物来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的 δ13C比值分别为-31‰、-13.5‰和-29.4‰,?14C比值分别为101.5‰、42.9‰和19.8‰.两种消费者舌状叶镖水蚤和太湖新银鱼的δ13C比值分别为-27‰和-23.5‰,而?14C比值分别为52‰和44.2‰,表明抚仙湖的消费者依赖于现代碳的初级生产.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结果显示:抚仙湖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和鱼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4.7%和19.6%,沉水植物贡献为16.4%和36.4%,陆源碎屑为48.9%和44%,表明浮游动物的碳源主要是湖泊浮游植物与陆源碎屑,而鱼类的碳源则主要以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为主.

    抚仙湖北部湖区食物网碳源贡献同位素

    高寒湿地冻融退化下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

    章妮陈克龙王恒生杨阳...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大量冻土将面临进一步退化,而冻融过程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更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以青海湖河源湿地湿地冻融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及18s rDNA测序探究冻融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青海湖高寒湿地有效序列注释得到1583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以及80个真菌操作分类单元.冻融退化并未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已知的真菌菌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冻融退化使0—10 cm、10—20 cm的细菌群落结构趋于相似,真菌群落中德福里斯孢属(Devriesia)、担孢酵母属(Erythrobas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冻融退化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 α 多样性,降低了细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真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及真菌群落的Simpson指数有所增加.本研究表明,冻融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均有影响,为冻土退化下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的探究提供参考.

    湿地冻融退化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滇西北高山峡谷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潘继亚王金亮高帆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典型区香格里拉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1974—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4—2017年间,研究区耕地、灌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都有增加,林地和水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是最大的,林地变化幅度是最小的,1999—2003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是最剧烈的,2013—2017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是最小的;1974—2017年间,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生态安全状况转变情况为"中度预警—轻度预警—安全—较安全";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趋势拟合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为南部、海拔较低的五境乡、上江乡、金江镇、虎跳峡镇、三坝纳西族乡、洛吉乡等区域较高,北部海拔较高的东旺乡、尼西乡、格咱乡等区域较低.

    生态安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PSR模型DPSIR模型香格里拉市

    四川省若尔盖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甄艳吴宗攀尹志恒杨晓钦...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若尔盖县是高寒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以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分析了研究区2000—2019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县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沼泽湿地、林地为主,三者的面积百分比从2000年的61.66%、22.61%、13.69%变化为2019年的58.42%、21.21%、17.17%.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缓慢,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1%;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为23.53%,草地、沼泽的动态度较小.沼泽湿地与草地、草地和林地相互之间的转变是研究时段内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土地转移总体表现为沼泽湿地向草地转移,草地向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转移.在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若尔盖县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别为177.53、178.07和179.88,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表现出以低和较低强度为主,二者所占面积比在95%以上,表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若尔盖地区土地规划利用和湿地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人类活动若尔盖县

    哈尼梯田水源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普慧梅宋维峰吴锦奎王卓娟...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哈尼梯田水源区2014年6—8月和2015年全年(共15个月)采集的89个事件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追踪了梯田水源区降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差异,湿季(5月—10月)δD和δ18O贫化,d值低;干季(11月至次年4月)δD和δ18O值相对偏正,d值偏高.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中国大气降水线.降水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干季大气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输送的印度洋水汽以及局地蒸发,湿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气降水水汽来源氢氧稳定同位素过量氘哈尼梯田

    兰州市热环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莹书石培基赵武生王梓洋...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Landsat数据,运用辐射方程传输法获取兰州市2005年、2015年和2018年夏季地表温度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兰州市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缓解该市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指导依据.结果表明:(1)兰州市热岛效应呈现增强趋势,空间分布呈现"树杈状"特征.非主城区地区成为主要热岛效应区域,其中,以永登县与皋兰县为热岛效应最强烈区域.(2)低温区与次低温区分布的土地类型以林地和水域为主;中温区分布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高温区与次高温区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及部分耕地与裸草地区域,草地与耕地的植物含水量是影响地表温度的主要因素.(3)各影响因素与LST之间的相关性由大到小分别为:NDVI、建筑密度、路网密度、建筑高度差、建筑平均高度、GDP和人口.

    热环境时空特征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基于SDMs-toolbox预测气候变暖趋势下辽宁省三裂叶豚草潜在入侵区域

    王迪曲波周斌张依然...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草扩散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10919.9 km2,其中中度和高度适生区分别增加了3137.32 km2和7782.58 km2,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1.24%和3.07%;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情况下(RCP8.5),三裂叶豚草中高度适宜区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6932.2 km2,中度和高度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2554.81 km2和4377.11 km2,面积占比增加了1.01%和1.73%,说明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没有加速三裂叶豚草的快速扩张.高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下,扩张方向大致相同,均表现为为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其一为以中部平原地区为中心向西北方向的锦州、阜新扩张,由原来的低度适生区转变为高度适生区,西部沿大小凌河方向扩张;其二为沿辽宁中部河流向西南方向扩张,营口盘锦沿海地区扩散趋势明显.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高程对三裂叶豚草生境适宜度的贡献率最高,占47.4%,且高程处于0-200m的范围内、坡度处于0度左右的区域三裂叶豚草适宜性指数较高,说明三裂叶豚草适合分布在高程较低、坡度较缓的平原区域.该研究结果为三裂叶豚草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入侵风险预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入侵物种预测SDMs-toolboxMaxEnt模型风险评估

    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胜鹏韩磊谢双玉张祥...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以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度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空间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且集中分布于上游和下游地区,同时,上游、下游地区内部的非均衡性更强;(2)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哑铃型态势,江苏与浙江的交界处、四川省的中南部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高密度区,而长江经济带中部和南部存在一定的"塌陷"区;(3)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权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实现"以旅游护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发展目标,并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

    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来源及环境评价分析

    宋逸群王传远靳文静王华远...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渤海辽东湾海域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其输入源,2014年8月于辽东湾采集了沉积物表层样品,并检测了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以及碳、氮同位素.结果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的TOC变化范围为0.23%—1.76%,平均值为0.72%;TN的变化范围为0.02%—0.09%,平均值为0.04%.有机碳同位素值在-23.89‰—-21.82‰,平均值为-22.34‰;氮同位素的值处于5.27‰—9.68‰之间,平均值为7.43‰.粒度对碳、氮同位素值的影响不大,人为因素会对碳、氮同位素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有机污染评价显示辽东湾的西南部及东北部海域受到一定程度的生态污染.依据经典的二元计算模式,辽东湾海源有机质贡献比例范围为51.77%—86.31%,平均值为77.66%.因此辽东湾海域的有机质输入源主要为海源有机质,陆生有机质来源主要是陆生C3植物.研究结果对于渤海陆海统筹的生态保护修复与区域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打响渤海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辽东湾总有机碳碳、氮同位素污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