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CO2交换特征

    左弟召陈克龙李英年张法伟...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定量分析2017年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交换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在2017年表现为"碳源",全年合计排放209.312 gC·m–2.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年变化均呈倒V型,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内变化则呈双峰型.3)NEE和GPP与各环境要素(气温、土壤温度、月平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Re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NEE受温度因子影响较大,主要受控于气温.5)GPP和Re与各水热因子都有较大的相关性,但GPP受温度因子影响较显著,而水、热季节变化及其协调程度对Re有更大的影响.

    泥炭湿地涡度相关碳通量青藏高原

    基于高分影像的上海城市硬化地表空间格局分析

    郝亮张彪姚华荣谢紫霞...
    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硬化地表是定量描述城市地表物理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2017年高分2号卫星影像,反演提取了上海城市硬化地表信息,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域硬化地表分布格局及人居环境风险.结果表明,2017年上海城市硬化地表面积达2100 km2,硬化地表覆盖率为45%,中心城区高达84%,且连片分布特征明显.从行政区来看,静安区硬化地表比例最高(94%),且集中连片分布特征明显,金山区最低(30%),约2/3的行政区硬化地表覆盖率高于平均值(66%).城市硬化地表空间分布由内向外递减,内环线以里的硬化地表比例高达91%且集中连片,郊区线以外硬化地表覆盖率低于29%,但破碎化和分离度指数较高.此外,城市硬化地表集中于北部,南部以破碎化硬化地表格局为主,南北方向的地表硬化率差距高达33%,但东西方向差异不大.整体来看,上海城市硬化地表空间格局差异化分布明显,约1200万人口面临着中度以上的人居环境风险,因此应高度重视硬化地表集中区的生态环境效应并适当增加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化硬化地表空间格局上海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

    孙丽蓉马静周冬梅张军...
    19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羊河流域地处干旱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以1986、2000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数,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呈南低北高的趋势.Ⅰ、Ⅳ、Ⅴ级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为石羊河流域的主要风险类型.(2)Ⅰ级景观生态风险在较高海拔、中坡度出现的频率高,Ⅱ级景观生态风险在高海拔、中坡度具有优势,Ⅲ级景观生态风险分布优势在高海拔、低坡度,Ⅳ—Ⅴ级景观生态风险均在低海拔、低坡度出现的频率高.(3)Ⅰ—Ⅱ级景观生态风险中土地类型主要为草地和耕地,Ⅲ—Ⅴ级景观生态风险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研究结果对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地形因子梯度土地利用

    城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子变化研究

    张青青张桂莲伍海兵仲启铖...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市阔叶混交林、杉林、软阔林和硬阔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2013年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以其为本底值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经历4年自然生长后SOCD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土壤容重、电导率(EC)、pH、全氮、全磷、C/N对其的影响,为上海市森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建议.结果表明:(1)2013年,上海城市森林的SOCD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杉林>硬阔林>软阔林>阔叶混交林.相比2013年,2017年上海市阔叶混交林、杉林、软阔林和硬阔林的SOCD均降低,年均降低速率为0.59 t/(hm2·a)、6.81 t/(hm2·a)、3.89 t/(hm2·a)和6.95 t/(hm2·a).上海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年降低速率较大,且0—10 cm和0—30 cm的SOCD在0—100 cm的贡献率较低.(2)不同时期不同林型的SOCD影响因子不同.2013年,阔叶混交林、软阔林、硬阔林的SOCD受土壤容重、EC、pH、全氮、全磷、C/N影响不显著(P>0.05),杉林SOCD受全氮影响较显著(P<0.05).2017年,阔叶混交林SOCD主要受凋落物影响,杉林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容重和全氮,硬阔林的SOCD主要受C/N影响.软阔林受土壤容重、EC、pH、全氮、全磷、C/N影响不显著(P>0.05).(3)结合土壤有机碳密度本底值以及年均降低速率,上海市在森林配置管理时可优先种植阔叶混交林和软阔林,并应通过添加氮肥、疏松森林土壤等措施改良土壤性状.研究为上海市林分管理在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城市森林土壤固碳能力评价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城市森林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影响因子

    青海湖流域两种不同高寒湿地类型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杨紫唯陈克龙张乐乐蒋莉莉...
    21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湖流域两种不同类型高寒湿地(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模拟降水(增雨50%处理、减雨50%处理以及自然处理)对高寒湿地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的影响.于2019年8月,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两地温室气体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模拟降水对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CO2排放通量作用明显,鸟岛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105.176、128.984 mg·m-2·h-1,瓦颜山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201.761、174.000 mg·m-2·h-1.2)模拟降水装置对鸟岛湖滨湿地CH4排放通量作用明显,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1.014、3.840μg·m-2·h-1,对瓦颜山河源湿地CH4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5.261、–5.485μg·m-2·h-1.3)增雨处理对鸟岛湖滨湿地N2O排放通量有抑制作用,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0.382、–1.216μg·m-2·h-1,增雨处理下瓦颜山河源湿地N2O排放通量反而增加,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0.893、1.725μg·m-2·h-1.4)鸟岛湖滨湿地10 cm土壤温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呈不相关,瓦颜山河源湿地10 cm土壤温度与CO2排放通量呈显著相关,与其余气体排放通量无显著相关性.5)高寒湿地模拟降水对鸟岛湖滨湿地铵态氮(NH4+-N)以及硝态氮(NO3--N)含量都有较明显的增加.瓦颜山河源湿地的铵态氮(NH4+-N)含量有降低趋势,硝态氮(NO3--N)含量呈增长趋势.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高寒湿地模拟降水温室气体湖滨湿地河源湿地

    香根草秸秆覆盖和化肥减施对红壤花生产量的影响

    柳开楼胡惠文余喜初胡志华...
    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覆盖还田是处理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秸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关于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下红壤花生的化肥减施比例还缺乏研究.通过2018—2019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无香根草秸秆覆盖和农民习惯施肥(CK)、香根草秸秆覆盖下化肥减施0%(T1)、10%(T2)、20%(T3)和50%(T4)处理下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与花生产量的量化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外源投入碳氮比与花生产量及土壤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下花生产量在2018和2019年分别增加了15.41%和25.87%;T2和T3处理的花生产量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且香根草连续两年覆盖下,T4处理的花生产量也与CK处理相比无显著降低.与CK处理相比,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和化肥减施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27%—12.84%.同时,在香根草秸秆覆盖下,随着化肥减施比例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发现,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 g·kg-1,2018和2019年花生产量增加934.62和903.31 kg·hm-2.提高外源投入的碳氮比显著降低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双直线方程表明,外源投入碳氮比大于4.28时,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降幅明显高于外源投入碳氮比小于4.28.因此,在红壤的花生种植中,连续进行两年的香根草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提高花生产量,且在化肥减施10%-50%条件下,花生产量与农民习惯处理无显著降低.然而,在增加外源有机碳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外源投入的碳氮比,以期保障花生高产和土壤有机碳提升.

    香根草秸秆红壤土壤有机碳化肥减施投入碳氮比

    基于电路理论的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李瑶李久林储金龙
    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保护及修复国土生态空间、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金寨县为例,将土壤保持、碳固定、水源涵养三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提取生态源地的指标,借助InVEST模型中生境质量构建阻力面,最后基于电路理论构建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金寨县生态安全格局由19个生态源地、28条关键廊道、2条潜在廊道、15个夹点、16个障碍点构成,呈"三横三纵"网络状较均匀地分布在县域内.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县域南部与山脉河流所处的区域,主要由林地、园地等组成.建设用地范围内较弱的生态系统服务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威胁.研究结果对平衡金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压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安全格局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生态安全格局电路理论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InVEST

    生物操纵在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及问题综述

    谷娇崔小惠刘敏戴燕燕...
    237-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而生物操纵则是通过改变水生食物网结构、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使水体变清,成为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论文综述了生物操纵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概述其在国内外湖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总结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重点讲述了生物操纵后幼鱼暴发的原因及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针对湖泊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大量实践结果表明,即使存在一些影响生物操纵取得成功的限制因素,但对于湖泊、水库而言,只要有效控制水体的磷浓度,生物操纵依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退化湖泊生态恢复技术.对于热带、亚热带湖泊和水库,除了控制磷浓度外,有效减少幼鱼尤其是底栖食性幼鱼的生物量也是生物操纵技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生物操纵富营养湖泊生态恢复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治理策略研究综述

    苟登文宫清华陈爱兵刘博文...
    249-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遭受越来越大的破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环境问题,缓解生态危机已是刻不容缓.然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特点,给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极大难度.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重要地区,是较强的经济带动增长极,如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2019年度为我国创造了高达75022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环境问题极容易显现.在生态环境遭到破环后,会极大地阻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概要,明确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从生态协同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治理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丰富生态协同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治理

    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丹丹王浩斌濮毅涵
    25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现有的研究着重于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即时性影响,而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或效应研究却十分缺乏.氮沉降的滞后性效应是其逐渐改变人工林生态功能的体现,而且滞后性影响机制与即时性影响完全不同.因此,以氮沉降对人工林的滞后性影响为主线,分别综述不同氮沉降浓度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氮沉降对不同林龄人工林的影响,不同管理模式下氮沉降对人工林的影响,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和即时性影响的区别.

    氮沉降人工林滞后性影响即时性影响林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