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津冀城市紧凑度变化测度与分析

    何丹周璟蔡建明陈子轩...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京津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污染、用地混乱、建成区无序蔓延等问题,城市紧凑型发展有利于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因此,利用京津冀城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综合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及模型,探讨城市紧凑度时空间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发现:生态环境协同紧凑和经济紧凑对京津冀城市综合紧凑度影响较大,而公共服务紧凑贡献较小;京津冀城市综合紧凑度自西南向北部逐渐降低,紧凑度较高的城市多分布于京津冀西南和中部地区,出现了以石家庄市和北京市为中心的紧凑型城市圈.相对河北而言,北京和天津综合紧凑度变化趋势较平缓;京津冀城市综合紧凑度整体小幅提升,城市间差距不断减小;紧凑度等级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紧凑度空间异质性显著.最后,提出京津冀在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时,应将人口密度、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空间、生态空间等多方面纳入考量.

    城市综合紧凑度紧凑型城市变化特征测度分析京津冀

    水电梯级开发对陆域生态弹性力的影响研究

    刘洁何煜然周永杰邝红艳...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秋香江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及气象、水文数据,利用生态弹性力模型,对其流域及200米、500米岸边带的景观格局和生态弹性力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水电梯级开发对其陆域生态弹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期间秋香江流域的生态弹性力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尤其在2010—2015年间更为明显,说明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弱化;岸边带的生态弹性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表明研究期间岸边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同期相比,秋香江200米岸边带的生态弹性力最高,其次是500米岸边带,最低的则是整个流域.2000—2015年秋香江流域及岸边带的生态弹性力有所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水电梯级开发建设未对研究区的陆域生态产生明显影响.

    水电梯级开发生态弹性力秋香江

    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李玫廖宝文陈玉军姜仲茂...
    196-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湿地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及过程,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等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该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4大类11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8年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服务价值为10982.63万元·a-1,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27.77万元·hm-2·a-1.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消浪护岸价值(3612.72万元·a-1)最大,占总价值的32.90%,其后依次为水文调节价值(2583.50万元·a-1)、固碳价值(1502.27万元·a-1)和休闲旅游价值(946.48万元·a-1),分别占总服务价值的23.52%、13.68%和8.62%.其他各类服务价值量之和为2337.66万元·a-1,仅占总价值的21.28%.研究结果为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平衡发展各项生态服务,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效益最大化提供决策依据.

    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000—2018年辽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及其与温度、降水的响应关系

    朱丽亚胡克孙爽
    20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00—2018年研究区分辨率为250 m×250 m的MODIS-NDVI遥感数据、同期流域温度和降水量数据,借助MVC最大合成、变异系数、趋势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得出辽河流域近19年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演变趋势以及气象要素对NDVI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辽河流域19年来NDVI月平均波峰值集中在6—8月份,7月份达到最大.在年际变化方面,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长的趋势.(2)在空间上,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较好,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低植被覆盖区域(<0.3)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7.78%,高植被覆盖区域(>0.4)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4.93%.(3)植被覆盖变异方面,研究区整体呈低和较低波动的变化状态,共占90.60%.东西区域的波动差异较为明显.(4)在变化趋势上,约46.50% 的地区植被覆盖得到了改善,约36.99% 的区域植被覆盖基本没有发生变化.(5)温度、降水对辽河流域植被生长整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近19年来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在不断改善.

    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辽河流域

    施氮对杉木-浙江楠(Cunninghamia lanceolata×Phoebe chekiangensis)混栽苗木生长与植株元素含量的影响

    杜佳奇王曼丽童佳丽王镜如...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氮沉降背景下杉木和浙江楠混栽苗木的生长特征,于2019年5月模拟两种氮水平(对照0 kg·hm-2·yr-1·N、施氮45 kg·hm-2·yr-1·N)和三种混栽方式(每盆种植1颗杉木苗木、1颗浙江楠苗木,地上竞争被隔板完全隔绝,地下竞争由三种根系分隔方式控制竞争强度:塑料膜分隔-根系无竞争、尼龙网分隔-根系干扰性竞争、无分隔-根系完全竞争),2019年生长季(5月~12月)施氮处理并对杉木和浙江楠苗木生物量、根系形态和植株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系竞争对杉木和浙江楠苗木的根、冠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影响,但两种苗木的根系生长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受到抑制作用,种间竞争特别是干扰性竞争能够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施氮后,根系竞争促进了根、冠生物量的增加,并对冠生物量的增加更有利,同时,根系干扰性竞争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另外,两种苗木的根系生长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受到促进作用.施氮和种间竞争均能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氮沉降生长植株元素含量杉木浙江楠

    河西走廊几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鲁延芳占玉芳滕玉风甄伟玲...
    22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植物种子萌发适应干旱环境的基本特性,以河西走廊人工梭梭林中重要值较大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刺沙篷(Salsola ruthenica)、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等10种植物种子为对象,对其萌发率、萌发开始时间、平均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0种荒漠植物种子在Log尺度下均呈正态分布,种子大小与萌发持续时间、萌发开始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萌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萌发率正态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除沙蓬、刺沙篷外,其余8种植物种子萌发率大于20%,说明荒漠植物具有较高的萌发特性;萌发开始时间呈单峰型,1—3 d内开始萌发的植物占90%,说明荒漠种子萌发时间较短;持续萌发时间呈单峰型,梭梭持续萌发时间最短;平均萌发时间呈单峰型,红砂平均萌发时间最长.(3)聚类分析显示,10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分为快速萌发型和缓慢萌发型,主要受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也是荒漠植物生存策略的重要环节.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人工沙漠林萌发特性

    禾本科‖豆科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黄涛冯远娇王建武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禾本科‖豆科间作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有益微生物产生的影响,从数量、多样性和菌属丰度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了加强多种禾本科‖豆科间作系统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高通量测序、稳定同位素探针和组学技术等)研究微生物种群在间作系统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禾本科‖豆科间作产生优势的微生物学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禾本科‖豆科间作分子生物技术土壤微生物土壤健康

    大兴安岭林区引种西伯利亚红松研究进展

    胡梦婷罗旭
    237-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是寒温带森林主要成林树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和应用价值,已成为大兴安岭林区的重要引种树种.文章基于植物引种程序,从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准备、引种造林试验、引种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分析当前该树种引种研究存在的不足,从不同尺度对西伯利亚红松未来可能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林区的推广种植和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西伯利亚红松引种造林适宜性寒温带森林

    垂直带谱上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刘月安德帅徐丹丹朱建琴...
    245-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对垂直带谱的影响是长久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上,对植被带谱上植被群落沿海拔上的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短期效应),和垂直带谱上植被群落的迁移(长期效应)均能反应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因此,我们以垂直带谱上植被群落的迁移为主线,分别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垂直带谱上不同植被类型随气候变化在海拔梯度上的迁移,以及气候变化对垂直带谱上不同植被群落海拔梯度上分布带宽的影响.

    遥感植被垂直带谱气候变化植被群落迁移

    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姜露露马仁锋袁海红
    252-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灾害对全球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客观地评估和预测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能提高区域灾前灾后决策科学性,降低台风灾害损失.利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对象,评估视角-指标-数据源与处理,评估方法等.研究发现:(1)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象单一,以物质形态损失为主;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象多元,有待完善与体系化;(2)评估指标体系通用性低,台风强度、台风路径、地表事物布局及自然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关系被忽略;指标遴选忽视区域特征与典型性;评估数据以台风、历史灾情、社会经济等截面数据为主,新媒体、非结构化大数据等新兴数据正在被挖掘;(3)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法以回归模型、模糊、神经网络、可拓、AHP、DEA为主,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法以投入产出、比例系数为主,社交媒体数据库损害评估模型用于物理损害和情绪损害评估.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视角聚焦经济社会可持续,但是缺乏对就业、收入、劳动市场、社会秩序恢复等的关注,其评估指标选择与权重确定、数据拓展,以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巨灾保险等结合亟待深入研究.

    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评估视角评估指标体系台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