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扩张背景下生态用地格局与生态效率的多尺度关联分析

    马才学杨蓉萱柯新利马智宇...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寻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规律对于合理配置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生态效率度量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景观指数,分别探讨2005—2015年三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行政区和主城区不同尺度下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使生态用地面临较高的转化风险,绿地作为优势生态用地,是建设用地蚕食的主要用地类型;(2)主城区尺度下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比行政区尺度更为显著,对主城区内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进行调控更能发挥效果;(3)绿地景观格局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比水域更为突出,降低主城区绿地破碎度,提高单个斑块优势度比提高绿地总面积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效率.由此可认为主城区尺度下的绿地优化调控在城市规划中应给予重视,在无法避免蚕食绿地时,应尽可能侵占小斑块绿地,以确保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大斑块绿地的生态优势地位.

    生态效率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空间杜宾模型三大城市群

    顾及无人机影像点云特征的绿地信息分类方法

    李佳王明果王云川詹顺...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无人机影像进行绿地信息分类时,常利用影像光谱、纹理、形状等分类特征,忽视了通过无人机影像生成点云构建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差异特征.基于此,提出一种顾及无人机影像点云特征的绿地信息分类方法.方法首先基于摄影测量理论对研究区无人机影像进行空三计算,并生成点云,在此基础上构建DSM、DEM和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然后,利用DSM和DEM模型构建地物高度差异模型(normalized Digital Surface Model,nDSM);最后,利用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Visible-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VDVI)对DOM进行植被与非植被分类,并结合nDSM对植被进行分类.以昆明市呈贡区白龙潭公园为研究区进行绿地信息分类,Kappa系数精度达到0.862,实验表明本文的方法对城市绿地调查具有实际意义.

    绿地分类无人机可见光植被指数点云

    基于游客视角的美国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分析

    黄丽媛张宏梅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游客的视角,以2016年美国国家公园游客卡片调查作为数据来源,遵循数据收集-网络语义分析-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结果分析的研究步骤,对美国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美国国家公园根据网络语义分析可大致分为自然型国家公园和历史型国家公园两类.(2)美国国家公园最主要的社会价值依次为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学习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未来价值、内在价值、国家价值、生命可持续价值.(3)与以往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案例地相比,国家公园多出了国家价值.(4)美国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当代及子孙后代保护生态、历史的完整性,为精神、科研、教育、游憩等活动提供依托,并不提倡国家公园的经济开发.最终,根据美国经验提出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5点启示.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扎根理论

    不同氮素添加频率模拟氮沉降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熊露露邓小红姬拉拉王健健...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频率氮素添加模拟大气氮沉降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固定样地观测的方法,研究1年12次氮素添加(高频率)和1年2次氮素添加(低频率),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经过3年不同氮沉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高频与低频施氮均能增加桤木叶、枝、皮、根、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其中高频施氮显著增加根生物量及碳储量,较对照增加了22.98%、24.05%;而低频施氮显著增加叶、干生物量及枝、叶碳储量.(2)低频与高频施氮均显著降低了桤木林下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较对照分别降低67.95%、83.97%和79.73%、70.27%,对碳含量影响不显著.(3)高频与低频施氮均显著增加L层(0—20 cm)凋落物生物量及L层和F层(20—40 cm)凋落物碳储量,且高频施氮>低频施氮;低频施氮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碳储量,较对照降低20.83%,高频施氮则对土壤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影响.高频施氮显著增加桤木林人工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层碳储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层碳储量,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增加;低频施氮显著降低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导致桤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但两种处理影响均不显著.

    氮沉降碳储量土壤生物量

    不同沙障材料对固沙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

    冯永宏苟琪刘任涛罗雅曦...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沙障材料差异性对固沙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013年布设的麦草、尼龙网两种沙障模式下的固沙林地为研究样地,于2018年春、夏、秋季,研究了沙丘底部和顶部不同沙障模式下的固沙林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沙丘底部,2种沙障林地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除了均包括蠼螋科、步甲科、叶甲科外,麦草方格林地还包括拟步甲科和鞘翅目幼虫2个类群,而尼龙网方格林地还包括鳞翅目幼虫1个类群;但在沙丘顶部,2种沙障林地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均为蠼螋科、步甲科、叶甲科和拟步甲科.(2)沙丘底部和顶部,优势类群步甲科、叶甲科个体数在2种沙障林地间均无显著差异;但优势类群拟步甲科个体数表现为麦草方格林地显著高于尼龙网方格.在沙丘底部,蠼螋科个体数表现为2种沙障林地间无显著差异;而在顶部,蠼螋科个体数表现为麦草方格林地显著高于尼龙网方格.(3)沙丘底部和顶部,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均表现为麦草方格林地显著高于尼龙网方格,但Shannon指数、优势度指数2种沙障林地间均无显著差异.(4)RDA和偏RDA分析结果表明,花棒冠幅与高度、油蒿冠幅是不同微生境中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分布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5)研究表明,沙障材料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均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分布亦受到沙丘微地形的影响,但沙障材料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较小.

    腾格里沙漠沙障材料沙丘微地形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河源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章妮杨阳陈克龙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及地位,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功能上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河源湿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开展的研究较少.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为探究温度升高对河源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来深入了解模拟增温后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青海湖河源湿地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及厚壁菌门,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细菌群落对比真菌群落而言对土壤增温的响应更为明显,细菌菌群的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真菌群落仅Hypocreales目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均降低,而群落多样性增加.增温影响了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且细菌群落对土壤增温更为敏感.

    河源湿地增温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基于MaxEnt模型的濒危植物丹霞梧桐潜在适生区预测

    朱满乐韦宝婧胡希军吴家荣...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预测濒危植物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潜在适生区,对合理指导保护该植物有重要意义.通过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基于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野外实地调查的16个分布点,及生物气候、地形和地貌覆被多重环境变量,对丹霞梧桐在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的潜在适生区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模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851和0.913,预测结果准确性高.丹霞梧桐的高、中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南部,占总面积40.45%;影响丹霞梧桐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地貌成因、土地覆被、最旱季降水量、坡度及等温性等,其中地貌成因(贡献率75.8%)是影响丹霞梧桐潜在分布的最主导因子.综合分析表明,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为海拔150—300 m、坡度30°—55°、年度气温范围28.3—28.6℃,最旱季降水量135—137 mm之间的侵蚀分化低丘陵丹霞地貌,适生的气候条件为温度相对较高、降水量少的区域.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丹霞梧桐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丹霞梧桐最大熵模型ArcGIS潜在分布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土壤磁学文献计量分析

    代林玉肖时珍邰治钦闫伟...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近年来国内土壤磁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以1979—2019年1138篇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进行机构、主题词、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土壤磁学研究发文量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3年为萌芽阶段,发文量较少,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结果少见国内学者发表相关文章;1994—2014年为探索阶段,发文数量螺旋上升,共607篇;2015—2019年为第三阶段,发文419篇,此阶段发文量大幅度增加,2018年最高103篇.发文量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0%,但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合作不紧密;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分析发现环境磁学、重金属关键词突现,表明土壤磁学的应用领域向环境磁学渗透,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土壤粒度、土壤磁化率、重金属含量结合的土壤环境监测手段受到关注;主题词分析得出土壤磁学研究主题逐步从稻田土壤、黄土土壤的磁化率剖面特征过渡到城市土壤重金属检测,土壤侵蚀等方面.未来可在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开展土壤磁学环境监测研究以及将土壤磁测技术与水土流失研究耦合运用到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新方法.

    土壤磁化率土壤磁学CNKI文献计量CiteSpace

    多花兰传粉生物学研究

    罗火林陈兴惠肖汉文陈衍如...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粉是植物繁殖和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探讨中国产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其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的挥发性成分、传粉昆虫行为学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花兰不存在自动自交和无融合生殖,种子的形成有赖于传粉媒介.其自然结实率远低于人工授粉,存在严重的传粉限制.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为多花兰的有效传粉昆虫,但未能从中获得报酬,在传粉过程中将花粉块连药帽一起带出.通过昆虫的行为学实验发现,多花兰气味对中华蜜蜂具有显著性吸引作用,而颜色对中华蜜蜂无显著性吸引作用.花朵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与醇类物质,一天之中在种类和量上几乎没有变化,只有芳樟醇含量的变化与传粉昆虫活动频率相关.本研究可为兰多花兰的野生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多花兰繁育系统中华蜜蜂传粉生物学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沙灌木的冠幅预测模型

    路丽宁张定海李功麟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三种类型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利用12个基础模型建立了不同沙丘类型上所有灌木和不同类型灌木的冠幅模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不论是不同沙丘类型上所有灌木的拟合效果还是不同类型灌木的拟合效果,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均优于流动沙丘.同时,两个近"S"形模型M7(Gompertz Model)和M12(HossfeldⅠModel)对三种类型沙丘上的固沙灌木均有较好拟合效果;M1(Linear Model)、M2(Quadratic Model)、M3(Power Model)、M6(Logistic Model)、M7、M9(Gauss Model)、M10(Mitscherlinch Model)和M12八个模型适用于研究区绝大部分固沙灌木冠幅模型的模拟.但不同沙丘类型上所有灌木和不同类型的灌木都有不同的最优冠幅模型.研究可为今后该地区相关生态模型建立和防风固沙效益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古尔班通古特固沙灌木沙丘类型冠幅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