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nVEST模型的岷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赵庆建吴晓珍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对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借助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以岷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分析岷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对其2000、2008、2013、2017年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0—2017年,岷江流域的建设用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呈现缩减的趋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转入最大的来源主要是耕地.(2)从时间尺度上看,岷江流域生境质量属于较差和良好等级的占比总体上分别上升71.34%和2.41%;中等和优等等级的占比总体上下降了4.28%和2.61%.(3)从空间尺度上看,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生境质量总体上高于中下游地区;建设用地大面积扩张,侵占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从而导致了中下游平原区域的整体生境质量下降,其中处于较差和中等等级的区域显著扩大.

    岷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质量InVEST模型

    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幼苗对不同盐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谷雅馨岳春雷周星怡李贺鹏...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的耐盐性,对其在不同盐胁迫下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以舟山新木姜子2年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设置4个不同土壤盐分处理(土壤含盐量分别为0、0.3%、0.6% 和0.9%).分别在第10 d、20 d、30 d、40 d,测定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叶片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之间,在相同的胁迫阶段,叶片Chl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胁迫阶段,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大,叶片Pn、最大光合速率(Pnmax)和光饱和点(LSP)都呈现下降趋势.在轻度盐胁迫(0.3%)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叶片Fv/Fm介于0.74—0.78之间,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0.6%)和重度盐胁迫(0.9%)最终都显著降低了叶片Fv/Fm;在胁迫初期,0.3%、0.6%和0.9%土壤盐分处理条件下Pnmax与CK相比分别下降了29.46%、52.51%、97.91%;在胁迫初期,LCP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升高,0.3%土壤盐分处理条件下叶片LCP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轻度盐胁迫下(土壤含盐量0.3%)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仍能正常存活,表现出一定的耐盐性;在中度(土壤含盐量0.6%)和重度盐胁迫下(土壤含盐量0.9%)则无法存活.该研究结果为该物种迁地保护和滨海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

    舟山新木姜子盐胁迫耐盐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

    四种吸附剂材料对镉去除及硬水软化的研究

    彭琴石光友杨艳王彤彤...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核桃壳和杏仁壳为原料,经高温热解成生物炭再利用酸、碱修饰对其进行改性制备成吸附剂材料,同时以矿物吸附剂(蛭石)和竹炭作为对比材料,比较了四种改性吸附剂对镉(Cd),以及对硬水中钙(Ca2+)、镁(Mg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对Cd去除和硬水软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果壳生物炭经酸碱改性后吸附能力显著提升.竹炭和杏仁壳炭对Cd的吸附效果相当(去除率分别为99.2%,99.1%),核桃壳炭次之(93.8%),蛭石对Cd的去除受Cd浓度影响较大,而杏仁壳可以净化不同程度Cd污染废水.核桃壳和杏仁壳炭对Ca2+和Mg2+的吸附能力强,二者在最小投加量(1 g)时即可将水的硬度降至饮用水标准值(450 mg·L−1,以CaCO3计)以下,对Ca2+、Mg2+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6%,而竹炭和蛭石对硬水基本没有软化效果.因此,改性果壳生物炭可用于低浓度污染饮用水深度净化处理,在实际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参考水质标准特别考虑生物炭吸附剂的使用量.

    硬水软化生物炭改性吸附

    不同石漠化草地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张乾汪依妮柳鑫田思惠...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系是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供给者.以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土钻取样法、土柱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不同石漠化草地根系和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有机碳储量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差异显著,分别为3355.65 g·m-2、2944.02 g·m-2和1806.80 g·m-2.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强度石漠化草地>中度石漠化草地>潜在石漠化草地.根系和土壤有机碳均趋于土壤表层分布,0—1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57.66%—81.02%,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43.00%—65.60%.潜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48 Mg、3.93 Mg和3.32 Mg,通过根系分解补充到土壤的有机碳分别为40.69 g·m-2·a-1、154.79 g·m-2·a-1、57.31 g·m-2·a-1,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1.17%、3.94%、1.73%.由此可见,根系对石漠化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起关键性作用.

    石漠化草地群落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

    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灌浆期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

    付延松谭植李文阳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荧光特性的影响,以华成3366、扬麦13等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拔节期对小麦进行低温处理,研究低温对小麦籽粒灌浆期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低温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较对照降低44.53%—65.74%,其中小麦品种生选6号降幅较小、宁麦13降幅较大.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灌浆期旗叶荧光参数具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下小麦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下降,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和初始荧光(F0)显著升高,最大荧光(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和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无显著变化.品种间,生选6号的Fv/Fm、ETR和ΦPSⅡ等荧光参数低温处理下降幅较小,宁麦13的Fv/Fm、ETR和ΦPSⅡ等荧光参数低温处理下降幅较大.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F0与Fv/Fm呈负相关,qP与ETR呈正相关,Y(NO)与ΦPSⅡ呈负相关.表明拔节期低温主要通过增加光损伤、增加热和荧光的光能消耗,从而降低电子传递速率,进而降低叶片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实际光化学效率.并得出旗叶荧光参数受低温影响较小的小麦品种减产较少.

    小麦低温拔节期荧光参数

    营口海岸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35年变化

    帅艳民曲歌邵聪颖谢东辉...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兴辽计划"和振兴东北的重要支点,其经济发展与海岸带变迁的耦合机制亟需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足迹,以便深入理解海岸城市与经济发展协同演进过程.以面向对象的分类器为主辅以人工解译,提取营口海岸带1984—2018年间30m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讨诱发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1984—1992年以耕地和盐田变化为主发展到1993—2006年建设用地激增的趋势,具有从农耕为主到城市化的鲜明时代特征;(2)土地利用类型间的逐年转化程度各不相同,其中1993—1995年、2006—2007年、2011—2015年耕地和低效盐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最为突出;(3)景观格局总体上斑块趋于分散,2004年后破碎化加剧,并呈现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区域基质,其他景观周围分布的模式;(4)人口和经济政策因素在营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明显驱动效应.尤其"以港兴市"、耕地占补平衡、沿海产业基地建设等政策驱动当地土地利用倾向性的变化方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景观布局,充分利用沿海地理优势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致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海岸带影像分类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驱动力

    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研究

    张亦清韩念龙张伟璇黎兴强...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带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独特特征,通过多情景模拟可以了解其变化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引导土地规划,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利用FLUS模型,基于2014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结合自然、交通、社会发展及POI等14个变量作为驱动因子对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同时,分别以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及生态控制三种情景模拟预测2030年的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FLUS模型模拟精度高,Kappa系数为0.82,总体分类精度为87.17%;基于三种情景的模拟及比较分析发现,生态控制情景下林地与水域等生态空间得到保护,耕地总量条件得以满足,同时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扩张,因此基于FLUS模型的生态控制情景较适用于三亚市的未来土地利用发展策略.

    FLUS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生态控制

    鹞落坪保护区四种不同生境的夏季鸟类多样性差异

    赵彬彬徐文玖李春林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差异可以为其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7—8月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海拔区域内开展夏季森林鸟类群落调查,并分析鸟类群落在森林、公路、村村通和村庄等生境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调查到78种4225只鸟,隶属于9目30科.由于较高的郁闭度和较单一的植被类型,森林生境中的鸟类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与穿越森林的公路无显著差异.尽管村村通和公路生境的鸟类个体数与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村村通生境中鸟类物种数显著高于公路生境,仅次于村庄,这可能与其较高的开阔度和较低的干扰有关.村庄鸟类物种数、个体数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生境,这可能与村庄比较开阔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森林景观中,村落等干扰较大的生境中夏季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

    鸟类群落鹞落坪物种多样性道路村庄

    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组配专家系统

    叶延琼王悦章家恩孔旭晖...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东省60余种典型作物的生长属性、经济效益等基础数据,借助Visual Studio 2012运行平台,使用C sharp编程语言结合Access数据库,开发构建了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组配专家系统V1.0(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1064279).此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属性,筛选出某地适宜种植的作物库,并根据优选的各种作物的生育期进行优化组合,输出可选的作物轮作组配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作物的经济效益及相关特定判断规则,输出适宜某地区作物轮作的优化组配方案,进而为生产者提供作物轮作模式的多元及优化选择.

    专家系统作物轮作优化广东省

    大九湖湿地游步道两侧草本植物群落对旅游干扰的响应

    郭子良刘欣艳张曼胤周文昌...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干扰越来越多地对原生植物群落产生了影响,为了揭示游步道两侧湿地植物群落对旅游干扰响应过程,进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游步道两侧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群落的野外样方调查,并使用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分析了大九湖湿地游步道两侧的主要植物群落及其优势种、旅游干扰对游步道两侧典型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及结构等影响.结果表明,游步道两侧植物群落主要有四大类23个植物群落类型,并包括58个优势植物种.旅游活动干扰导致了游步道两侧局部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出现了中生植物群落.旅游活动干扰也已经导致游步道边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升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物种相似度下降、生产力显著降低,但其影响范围集中在游步道两侧10 m以内.同时,距游步道越近,相邻梯度植物群落内物种相似度显著降低,游步道边缘的植物种类组成更趋向于干化.旅游活动干扰也制约了阿齐苔草(Carex argyi)、庐山藨草(Scirpus lushanensis)等成为游步道两侧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此外,游步道两侧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对旅游活动干扰的耐受性不同,其响应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苔草群落、拂子茅—地榆群落、羊茅群落.

    大九湖植物群落旅游游步道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