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暖背景下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

    李倩琳沙占江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为典型的高寒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快速全面地了解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和盐度作为评价指标,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为脆弱,区域差异明显,呈东南优西北差的分布格局,自东南向西北环状递减;(2)2000—2020年间,柴达木盆地生态质量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遥感生态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330上升到2020年的0.383;(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退化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3.97%和5.81%,改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东北部和西部的山地,退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侧的昆仑山,以及盆地内部的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一线冲洪击扇前缘的绿洲核心区,盆地内部的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变化不明显.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生态指数主成分分析柴达木盆地

    城市绿地中鸟类对海南蒲桃的取食和传播作用

    汪国海董佩佩韦丽娟黄秋婵...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是亚热带地区城市绿地中常见的绿化植物,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20年6月—8月借助Safari 10×26变焦双筒望远镜,采用焦点扫描法对访问海南蒲桃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访问频次、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探讨鸟类在海南蒲桃种子传播及种群更新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成熟的海南蒲桃能吸引7种食果鸟类对其种子进行取食,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4种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海南蒲桃的种子,属于种子潜在传播者.不同种鸟类对海南蒲桃果实的取食频次间存在显著差异(t=4.310,df=6,P<0.01),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平均取食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食果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长、体重和嘴峰大小)与取食数量间均呈正相关.鸟类主要以呕吐的方式传播海南蒲桃的种子,观察期间在鸟类取食后停歇的树木下方地面上常散落着较多表面洁净、无果肉包裹的裸露种子,且有大量的海南蒲桃幼苗成功更新,说明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是可以借助鸟类的取食和传播来实现其种群的更新.

    海南蒲桃食果鸟类种子传播城市绿地

    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

    王庆孝栗云召曲芷程于君宝...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有效连接破碎的生境,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黄河口湿地"三横两竖"的生态网络框架,并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廊道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法和网络结构分析法对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生态网络,生境源地的的IIC和PC分别提高到之前的4.5倍和8.6倍,各生境源地的斑块重要性较为均衡.(2)不同生境源地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随着距离和面积的变化存在差异.(3)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的α指数为0.4396,β指数为1.8125,γ指数为0.6304,具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4)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是生境源地主要景观组成,盐沼湿地、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是构成生态廊道的优势景观,分别占生态网络景观组成的31.23%、23.86%和17.30%.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和保护区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河口湿地景观连接度生态网络破碎化

    红椿近成熟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

    钟昌龙施维华李国秀汪洋...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红椿近成熟天然次生林林木直径的偏度、峰度为指标,研究林木直径分布特征;运用Gamma、Logistic、Normal、Lognormal和Weibull分布概率函数对红椿近成熟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进行拟合,χ2检验拟合效果,筛选最优分布函数,将林分特征与最优拟合函数参数回归,获得预测拟合函数参数并建立预测函数.结果表明:(1)红椿全部林分偏度SK>0,平均峰度KT<0,植株在8—16 cm径级阶段损失较大,林分直径分布主要为左偏山状曲线,即反"J"型曲线,且曲线较为平坦;(2)Weibull分布函数和Logistic分布函数为最优直径分布函数,接受率均为90.0%;(3)方差膨胀因子为6.002<VIF<7.121,建立变量为SK、D和H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Weibull分布预测函数的尺度参数bE(R2=0.844),形状参数cE(R2=0.647),且Weibull预测模型对预留林分直径拟合合格率为80.0%.光环境筛导致大量林木的自然稀疏.通过监测观测值与直径分布模型值的差异变化,可合理调节林木直径结构,使林分中小径级红椿林木获得足够光资源而进入主林层,为红椿天然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红椿近成熟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拟合Weibull函数

    盐度对哈维弧菌耐药性的影响及耐药基因gyrB的表达实验研究

    陈秀程王江勇孙敬锋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盐度对哈维弧菌生理生化和耐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盐度对哈维弧菌的耐药表型与携带耐药基因的变化,以哈维弧菌9H7R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盐度为5、10、15、20、25 ppt下,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简称K-B法),参照NCCLS抗生素敏感试验操作标准,研究哈维弧菌在不同盐度下耐药性的变化.然后提取细菌RNA、经反转录及qPCR,再根据特定基因计算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不同盐度生长的哈维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发生了变化,且耐药基因gyrB的表达量受到了影响.

    哈维弧菌盐度抗生素耐药性荧光定量PCR

    稻瘟病抗性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翠孙一丁马继琼杨奕...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稻瘟病抗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云南宜良大田条件下对6个稻瘟病单基因系Piz、Pib、Pikh、Pi19、Pi3、Pita和受体"丽江新团黑谷"(LTH)进行了诱发鉴定,利用ITS1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根际真菌的ITS1序列以及细菌16S rDNA区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单基因系Piz、Pib、Pikh表现抗病,Pi19、Pi3、Pita和LTH表现感病;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的优势门(73.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的优势门(32.48%),7个土样在主要微生物种类组成上相似;抗、感单基因系根际土壤真菌在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分别为7.69%和14.66%,LTH为5.59%)及其下属的罗兹菌种(Rozellomycota_sp)(分别为6.97%和13.99%,LTH为5.59%)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分别为1.2%和0.7%,LTH为1.7%)及伞菌目(Agaricale)(分别为1.1%和0.5%,LTH为1.6%)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 γ-变形菌纲未鉴定的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平均丰度分别为10.02%和11.65%,受体LTH为8.55%,表明水稻抗性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有影响.结果为探究稻瘟病的抗病机理和生物防治提供了线索.

    稻瘟病单基因系土壤真菌土壤细菌ITS116SrDNA

    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的蛀洞行为初步研究

    李秀锋陈清华黄建荣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在我国海南和广西红树林暴发,造成了一定面积的红树林死亡,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缺乏.为了解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防控和消灭有孔团水虱,为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以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聚苯乙烯泡沫板等为蛀蚀底物,在室内对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孔团水虱对底物蛀蚀的偏好性排序为:聚苯乙烯泡沫板>木榄>白骨壤>银叶树>海莲.有孔团水虱在硬度和密度较小的底物上的蛀洞长大于自身体长.有孔团水虱偏好在水面下0—50 cm的区域活动.有孔团水虱对蛀蚀底物的偏好性与底物的硬度和密度呈负相关,对底物的蛀洞高度受海水潮差的影响.

    有孔团水虱蛀洞行为底物偏好

    基于TOPSIS模型的甘肃省2010—2018年土地利用空间效益评价

    马小林王悦天侯庆丰路国胜...
    14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寻甘肃省土地利用效益的演变情况,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利用2010—2018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数据,应用TOPSIS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甘肃省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及预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缓的发展趋势;(2)甘肃省土地利用整体综合效益增幅为500%;(3)甘肃省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增长最为明显,增幅为944.44%.同时,如陇南和临夏市个别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该研究利用9年数据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今后甘肃省土地的高效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为政府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土地利用TOPSIS模型效益评价

    河北省森林—草原交错带天然植被景观格局时空尺度效应

    魏士凯徐雯雯张志东黄选瑞...
    157-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天然植被景观格局时空尺度效应,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塞罕坝地区3期(1989、2000和2016年)遥感影像进行图像解译,并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加缓冲区的方法,计算基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采取尺度图谱分析在时空尺度下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尺度效应,并基于信息熵模型明确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幅度.结果表明:1989—2016年期间,人工林的快速增长致使草地和天然次生林景观面积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且破碎化现象严重;草地和天然次生林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而在时间尺度上则呈现不同的变化;斑块密度、形状指数以及聚集度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均具有较强预测性,且300 m为最佳尺度阈值.不同天然植被类型在时空尺度下其尺度效应也是不同的,这不仅与植被类型自身对生态环境响应的差异性有关,也和研究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塞罕坝景观格局景观指数尺度效应信息熵

    生态位构建对具有资源竞争物种的进化分布动态的影响

    李建媚韩晓卓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位构建是有机体通过自身活动、代谢等行为调节或影响其环境或其他生物有机体的过程,进而导致有机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进化轨迹.已有研究结论是基于双位点种群遗传模型、基于个体模型以及及元胞自动机模拟模型得出的.目前分析物种进化入侵的常用方法之一是进化分布动态模型.通过引入该方法,着重研究了依特征调节的生态位构建作用对具有种内资源竞争的物种进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依特征调节的生态位构建确实能够引起物种进化轨迹的明显改变.若生态位构建中心位于特征值较小的特征时,将减少进化分支,且相较于不存在生态位构建的情况而言,种群密度提高;与此相反,生态位构建中心为特征值较大的特征时,生态位构建维持进化多样性,尽管其破坏了原有进化的对称分布.这意味着生态位构建通过与环境长期的正反馈作用,使具有较强依赖的种群特征出现明显差异,分支数虽有减少,但显著提升了优势特征的种群密度,且物种进化分支数随着构建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强烈的种内竞争和较弱的生态位构建作用将有利于维持种群的进化多样性.

    进化分支进化多样化生态位构建竞争核对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