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刘昌明

月刊

2096-6237

editor@sjziam.ac.cn

0311-85818007

050022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中路286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以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稳定发展理论与技术的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适于国内外从事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农业及环境管理工作者及基层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人员阅读和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邓诗语刘少坤黄李澄陆汝成...
    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对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总量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0年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 232.71万hm2,2010-2020年面积增加102.56万hm2.两个时段的稳定性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稳定性生态用地以草地与森林为主.2)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西部地区整体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48.46%和53.68%.2000-2020年生态稳定性指数存在显著聚集,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两种类型生态稳定性空间前后期分别占总面积的48.17%和46.70%;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值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低-低聚集区、低-高异常值区呈下降的趋势.3)冷点区域总面积减少1 026万hm2,热点区域总面积增加206万hm2,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指数在缓慢提升的同时,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集聚效应也有所提高.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西部地区

    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探析

    蒋志辉王悦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 algorithm)方法,使用201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5地州的数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进行分析.从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整体效率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效率最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次之,均远高于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生产阶段效率最低,但销售阶段效率最高,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优势;阿克苏地区生产阶段效率偏低,销售阶段效率也处于5地州中最低水平.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不是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多元路径主要有3种:1)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辅助;2)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种植结构辅助;3)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种植规模辅助.基于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把握地区优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

    土地管理农地利用效率SBM模型fsQCA分析塔里木河流域

    基于三阶段DEA的农业能源效率计算方法改进

    陈旖旎胡盛红卢卫星朱伟铭...
    15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测算是提高农业能源效率的基础,有助于识别能源使用的瓶颈和潜力,优化农业能源结构,突破能源与环境双重约束,进而有力有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概念辨析发现,传统的农业能源效率测算结果实质是包含能源的农业生产效率.为科学合理地测算农业能源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改进计算方法,并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测算,对比原有方法的分析结果以验证改进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随机前沿(SFA)分析可知,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对能源效率影响显著,说明该方法能够剔除生产因素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从而规避部分测算结果高于实际值的问题;2)与传统方法对比,改进方法的估算结果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更相符,波动节点与相应政策出台时间更契合;3)传统方法的估算结果会受物价和成本影响,与真实农业能源效率产生较大偏离,其中北京、上海和青海最为明显.综上所述,改进的三阶段DEA农业能源效率测算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可为企业及政府在农业节能减排方面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

    农业能源效率三阶段DEA模型环境因素方法改进

    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财政支农的调节作用

    马永喜刘洋俞书傲
    16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气候变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效能,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对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共1 326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检验财政支农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以升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而财政支农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粮食主销区和低收入地区农业经济韧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财政支农的调节作用也具有明显异质性,财政支农在粮食主产区和低收入地区发挥了更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建议积极落实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措施,强化财政政策在农业气候适应与减缓措施上的支持力度,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方案,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提升我国农业经济韧性.

    农业经济韧性气候变化财政支农调节效应异质性

    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

    郭娜吕腾旭宗昊龙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数字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经济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测算二者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能够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且在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比在非粮食主产区显著,在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强化了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数字化促进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存在门槛效应.综上,本文提出充分发挥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基于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因情施策、强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和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等建议,以期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数字化农业经济韧性调节效应门槛效应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劳动力流动分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兴化垛田为例

    马逸姣张爱平张无憾
    190-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兼具活态遗产属性与旅游利用价值,旅游发展不仅有利于遗产地农民生计改善,也为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提供了新的路径.劳动力流动关乎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流动分化研究有助于厘清旅游环境下劳动力迁移的发展与变化,对于建立遗产旅游地劳动力流动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入村入户调查以获取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劳动力流动经历和就业地点变化识别分化类型,刻画不同类型劳动力的群体特征与职业发展差异,并采用逻辑回归方法评估流动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劳动力分化为留守、进城和回流3类,各类群体的人口特征、家庭结构、资本禀赋和地理区位有所不同,劳动力的职业选择和家庭生计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留守劳动力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且兼业化趋势显现,生计发展的旅游参与特征愈发明显;进城劳动力多从事异地非农工作,其家庭生计以非农主导型为主;回流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农业和住宿餐饮业等,生计活动呈现旅游经营化倾向.劳动力流动分化受个体特征、家庭结构、资本禀赋、地理区位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旅游带来的参与机会和福利待遇能够促进劳动力回流.遗产旅游地应在旅游发展模式、农业生产补偿、资本能力建设和遗产意识培育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以助力外出农民有序回流,并助推回流劳动力实现遗产保护导向的职业转型,促进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流动空间转移就业选择旅游发展遗产保护

    征稿启事

    前插1,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