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炭产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刘娣苏超解榕刘勇...
    3537-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产业聚集活动可导致重金属元素在周边土壤积累,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典型煤炭产业园区为研究区,以不同类型煤炭产业(采煤厂、选煤厂、化工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园区外的村庄和公园土壤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并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均为碱性,Cr、Ni、Cu、Zn、As、Cd、Pb和Hg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大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且选煤厂周边土壤中Cd和Pb的污染最严重。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碱性磷酸酶在不同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化工厂周边土壤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研究区相对丰度最大的优势菌群,且优势菌群在不同样地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在化工厂周边的相对丰度最大,为79。30%。Spearma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d、全氮、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Cd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

    煤炭产业重金属真菌群落冗余分析环境因子

    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细菌和真菌N2O排放贡献的影响

    周宁尚文鼎李华玮王浩...
    3545-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有机肥和化肥等肥料类型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纯施化肥(T1)、化肥和有机肥配施(T2)、纯施有机肥(T3)4个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和真菌源N2O排放贡献度,并通过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纯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 31。34%的细菌源N2O排放量,降低了 17。11%的真菌源N2O排放量;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则显著增加了 57。83%的N2O总体排放量,增加了 47。83%的细菌源N2O排放量和72。37%的真菌源N2O排放量。PLS-SEM模拟结果显示:细菌源N2O排放主要受到细菌结构而非丰度的影响,以及受土壤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而真菌源主要受到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菌群相对丰度比例变化是施肥类型影响真菌源N2O贡献的关键。综上可知,在研究肥料类型对细菌和真菌N2O排放的影响上,除了需要考虑肥料本身的特性外,还需要考虑土壤pH和电导率等理化性状的影响。

    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细菌真菌氧化亚氮微生物群落

    基于CARS-CNN和高光谱遥感的矿区土壤磷含量估算

    赵星辉冯雪琦聂小军张岩...
    3553-3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磷管理是煤矿区耕地质量提升与水环境保护均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探讨准确的土壤磷含量反演方法可有效服务于煤矿区耕地土壤磷含量监测。本研究以河南省焦作马村矿区为对象,利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获取矿区耕地土壤样品光谱数据。以原始光谱及其连续小波变换(CWT)分解数据为自变量,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CARS)选取特征波段,对比分析了深度学习方法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常用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BPNN)的建模效果。结果表明:CWT可提高光谱反射率和土壤磷含量的相关性,进而提高模型精度。CNN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其预测精度远高于BPNN和RF。采用CARS算法进行特征波段筛选,并结合CNN进行特征提取可进一步提升模型效果,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反演最优模型的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提升了 7。53、1。25。在经CARS筛选后的小波变换L,-L10数据中,L9-CARS-CNN模型在土壤全磷与速效磷精度最高,其验证集的RMSE及RPD分别为1。33 mg·kg-1、25。29和1。52 mg·kg-1、11。95。利用CARS进行特征波段提取并结合CNN构建模型可精确反演土壤磷含量,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煤矿区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高光谱反演卷积神经网络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影响下土壤多功能的垂直特征

    刘朝红陆永兴郭浩杨军刚...
    3563-3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荒漠土壤的稳定和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种生物土壤结皮(藻-地衣、藓类)为对象,以裸沙为对照,选取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养分指标,通过平均值法计算土壤多功能指数(SMF),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对不同土层SMF的影响,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无机氮(I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等土壤单一功能指数随结皮的发育而增加,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裸沙SMF在-0。96~0。55,在0~5 cm 土层呈上升趋势,在5~20cm 土层呈下降趋势;藻-地衣混生结皮和藓类结皮SMF分别在-0。53~1。33和-0。43~2。05,在0~20 cm 土层呈现降低趋势;三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SMF在20~100 cm 土层趋于稳定;SMF在0~20 cm和0~100 cm整体上表现为藓类结皮>藻-地衣混生结皮>裸沙;土壤pH、含水量(SWC)和脲酶活性与SMF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其中pH、SWC与SMF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粒径大小也是影响SMF的主要因素,中砂含量对SMF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粗砂含量对SMF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显著提高了土壤单一功能和土壤多功能,但结皮对土壤多功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20 cm范围,对更深层土壤的影响较小,生物土壤结皮影响土壤多功能的同时,其他功能亦随之发生改变。

    生物土壤结皮土壤多功能土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驱动因素

    毛乌素沙地典型下垫面土壤粒度特征

    张令光成龙孙迎涛庞营军...
    3571-3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土壤粒径分布特征,以毛乌素沙地典型下垫面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和滩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不同下垫面土壤粒度组成、参数和粒配曲线的差异。结果表明:沙地土壤沙粒含量较高,接近90%,高出滩地30%,而极细沙和黏粉粒含量较低,约为3%~15%,低于滩地25%以上;不同固定程度沙地间沙粒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固定沙地极细沙和黏粉粒含量较高(10%~15%),高出半固定及流动沙地7%以上;毛乌素沙地土壤平均粒径为2。22Φ,标准偏差为0。86Φ,分选性较差,偏度为0。14,粒度呈正偏分布,其中沙地土壤粒度参数小于滩地,而不同固定程度沙地表现为流动及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地土壤跃移组分的粒径区间大致为1~3。5 Φ,滩地大致为1~6 Φ;滩地跃移组分的分选性劣于沙地,而悬移组分的分选性优于沙地。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土壤粒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分类分区指导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粒度滩地沙地毛乌素沙地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蕉木分布区土壤养分特征

    洪文君王炳宇曾德华黄永平...
    3580-3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集中分布在三亚和保亭。在分布区内选取三亚市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3个区域蕉木所处群落,比较不同生境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土壤性质对蕉木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蕉木的种群密度以七仙岭森林公园最高(375株·hm-2),但3个蕉木的种群结构为不稳定种群,表现为衰退趋势;分布区的土壤呈酸性,pH值为5。54~6。17;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较高,全钾、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较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为225。28~318。33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为137。34~165。25 mg·kg-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以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最高(4。53 mL·g-1·h-1),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以亚龙湾森林公园最高,分别为9。78 mg·g-1·d-1和0。84 mg·g-1·d-1。PCA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分布区的土壤样点均能较好地聚为一类,每个分布区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显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具有明显相关性,表明土壤因子对蕉木种群结构及其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蕉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极小种群

    永德大雪山常绿阔叶林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残体变化

    徐凡迪杨玉春陈燕旋李聪...
    3587-3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来源,但微生物残体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还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云南省永德大雪山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分析了 3个海拔段(1200、1700和2200 m)表层(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残体以及林分特征等差异,揭示沿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总微生物残体为15。36 g·kg-1,对SOC的贡献为24。09%,真菌残体对SOC的贡献(20。36%)高于细菌残体(3。73%)。真菌、细菌及总微生物残体沿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而真菌和总微生物残体对SOC的贡献沿海拔升高无显著变化。木本植物组成对真菌和总微生物残体有显著影响。微生物残体随土壤养分增大而显著增加,随木本植物丰富度增大而显著降低,较高的SOC、全氮、速效氮和含水量以及较低的土壤pH促进了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土壤养分、海拔和木本植物多样性是微生物残体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微生物残体沿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其对SOC的贡献并无显著变化。

    氨基糖真菌残体细菌残体土壤有机碳木本植物多样性海拔

    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灌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胡宁宁崔雨昕孙萌康冰...
    3595-3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森林群落灌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可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灌木层优势种群为对象,通过Levins生态位宽度、Shannon生态位宽度与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表征生态位特征,运用方差比率法,以x2检验为主,结合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检验进行种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灌木层20个优势种群形成的190个种对中,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苦糖果,最小的为榛。生态位重叠均值为0。32,生态位重叠较小的种对占多数,说明灌木层优势种群间分化程度高,有利于形成物种多样性;灌木层优势种群总体呈显著正联结,表明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处于演替后期的相对稳定阶段。x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正负联结比均大于1,且不显著种对占多数,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生态位重叠指数与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种对种间关系灌木层天然林秦岭西段

    基于树轮研究马尾松-红锥混交对马尾松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李琼莹陈仁杰李泽伟申卫军...
    3605-3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混交林成为维持和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及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向,但目前集中在两个时间点生产力差异的静态研究不能准确地反映树木整个生命周期的混交效应。本研究以相邻且具有相似环境条件和经营策略的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红锥同龄混交林为对象,用树木年轮学方法记录林分动态变化并比较马尾松混交林与其纯林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混交39年后混交林内马尾松生产力(以胸高断面积增量表示)比纯林低36。8%,各个林龄阶段的生产力稳定性均低于对应纯林;马尾松混交效应除干旱特征年外均为负值,且不同龄级混交的影响程度不同,说明同龄混交中马尾松和红锥的种间互补作用低于种间竞争作用。总体来说,在营造人工混交林时应充分考虑树种的功能性状,根据不同树种的性状来选择适当的混交方式;同时,在管理混交林时应在树木受到强烈的光胁迫之前及时进行间伐或透光伐,以促进其可持续经营。

    人工林同龄混交林龄级生长动态稳定性

    科尔沁沙地油松和赤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化

    王欣王凯张日升刘畅...
    3615-3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科尔沁沙地4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个针叶树种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比较不同树种的碳分配与利用策略,这对科尔沁沙地造林树种选择与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4月赤松枝条和根系淀粉含量高于油松。4-6月,油松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1、2年生叶中下降,在1、2年生枝中不变,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不变;赤松1年和2年生枝叶及根系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下降。6-8月,油松可溶性糖含量在当年生枝叶中增加,在1年生枝叶及根系中减少;赤松3个年龄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及可溶性糖/淀粉均保持稳定,可溶性糖含量在当年生枝中增加,在根系中下降。8-10月,可溶性糖含量在油松和赤松根系中下降,在油松枝条中不变,在赤松枝条中增加。因而,油松用于生长的NSC相对较少;赤松在休眠期NSC的储存更丰富,生长期枝叶生长更快,可生产更多的NSC,从而在生长末期分配更多的NSC到枝条和根系用于生长,对科尔沁沙地生境的适应性更强。

    碳分配引进树种乡土树种适应策略叶龄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