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草海岩溶湿地水体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诗笛曹星星吴攀刘闪...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贵州草海岩溶湿地水体中不同形态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通过网格布点法采集了该湿地丰、枯水期表层水,并对其不同形态溶解性氮含量进行了测定,运用ArcGIS统计模块分析了草海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氮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海水体丰、枯水期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6±0.52)、(0.90±0.71)mg·L-1,总体表现呈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丰水期氮形态以无机氮为主,NH4+-N与NO3--N之和占比总氮的54%,二者平均含量分别为(0.14±0.08)、(0.38±0.56)mg·L-1,这两种形态氮的高值区均分布在西侧区域,主要受外源输入影响;而枯水期氮形态以有机氮为主,DON占比TN的49%,平均含量为(0.44±0.26)mg·L-1,高值区出现在南侧区域,枯水期草海补给水量减少,加之水生生物的衰亡以及沉积物中氮的释放,使得该时期水体氮素主要通过湖泊内源进行释放转化.草海水体氮形态分布的季节性差异主要受水环境变化、外源氮输入以及内源氮释放的共同影响,丰水期应加强草海西部地区3条入湖河流的污染控制,而枯水期应主要控制湖内沉积物氮素的释放,进而有效降低草海水体中氮含量.

    草海岩溶湿地氮形态时空分布环境因子

    亚热带河口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子

    谭季杨洋孙一萍黄佳芳...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热带河口的养殖塘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排放源,但其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动力学特征目前尚未厘清.以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闽江、木兰溪以及九龙江河口区的6个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塘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取样,并进行为期60 d的室内厌氧培养,对养殖塘沉积物CO2累积产量曲线利用一阶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沉积物CO2产生期主要发生在培养初期的0~2天,随后迅速降低;潜在碳矿化量(C0)为190.12~480.94 μg •g-1,矿化速率常数(k)为0.17~0.42 d-1;不同盐度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低盐养殖塘C0更高而k更低;孔隙水Cl-、SO42-、DOC和NH4+是影响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高盐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塘Cl-、SO42-浓度高于低盐养殖塘,而DOC和NH4+浓度低于低盐养殖塘,因此高盐条件养殖凡纳滨对虾能够有效抑制沉积物的有机碳矿化.

    有机碳矿化一阶动力学模型凡纳滨对虾养殖塘

    生物炭对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肥热及产量的影响

    苏旭栾策吴奇姜展博...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年5-9月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科研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种种植模式MS、MP(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花生间作)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T0、T1和T2(0、15和30 t • 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入生物炭对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热、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生物炭对作物生育初期0~30 cm 土壤储水量影响不显著,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由于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 土壤储水量,其中在抽雄期MPT2处理的增幅最大,达15.49%;在苗期与拔节期,由于降雨少,生物炭对30~60cm 土壤储水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抽雄期开始至生育末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提升效果不如0~30 cm 土层.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苗期与拔节期土壤有效积温,在苗期MPT2处理下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增幅达20.97%,而在作物生育中后期,生物炭对土壤有效积温的影响减弱,在抽雄期和灌浆期的影响最小.生物炭施入土壤后虽然显著降低了作物生育前期土壤的矿质氮含量,但显著提高了作物生长发育中后期的矿质氮含量(25.19%~48.82%),因而增加了MS 总产量(12.79%~13.71%)和MP 总产量(15.86%~18.01%).因此,生物炭有效调控了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土壤的水肥热状况,改善了间作系统的作物生长环境,使得间作这一本来就有着产量优势的种植模式产生了更大的增产效应.

    生物炭间作储水量有效积温矿质氮

    东北稻田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措施下土壤酶群分析

    袁梦邢稳罗美玲王玉峰...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东北稻田长期过度依赖化肥的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土壤酶活性及酶群生态指数的影响,以期为氮肥减施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常规施肥(对照,CF)和有机肥替代(MS)两个处理,采用微孔板荧光法测定7种土壤碳、氮、磷转化有关酶活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了有机碳(SOC)和速效磷(AP)含量、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土壤C ∶ N;显著提高了与碳转化有关的α-葡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酶(CBH)、木糖苷酶(XYL)活性和氮转化有关的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酶群生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替代降低了BG/(NAG+LAP)(LAP:亮氨酸氨基肽酶),表明土壤氮素有效性的相对不足;提高了NAG/LAP,说明有机肥替代促进底物的分解可能相对以真菌通道为主;酶活性均匀度指数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其在指示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表明,东北稻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在维持水稻高产的同时,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土壤酶活性,是实现氮肥减施和培肥地力的有效技术措施.

    土壤酶活性酶群生态指数有机肥氮肥减施土壤培肥

    间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对马铃薯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伏云珍马琨崔慧珍李光文...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以马铃薯单作(T0)为对照,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方法,研究了连续3年马铃薯‖玉米(T1)、马铃薯‖蚕豆(T2)下马铃薯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共获得2893个AM真菌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属1门、3纲、4目、8科、11属、104种;幼套近明囊霉(Claroideoglomus)、球囊霉属(Glomus)、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为AM真菌优势属.玉米、蚕豆与马铃薯间作均改变了马铃薯根际土壤AM真菌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与T0相比,T1处理下幼套近明囊霉相对丰度降低,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增加;T2处理下幼套近明囊霉相对丰度增加,但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却降低.Metastats检验表明:T1和T2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类球囊霉属AM真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 = 0.024),耳孢囊霉属(Otospora)在T0和T2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土壤AM真菌香农指数在T1与T2间有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T0和T1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较为接近;土壤碱解氮与AM真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43),基于属水平上的AM真菌幼套近明囊霉相对丰度与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6),原囊霉属(Archaeospora)的相对丰度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46).马铃薯间作玉米、蚕豆为主的种植模式具有间作优势,种间相互作用能改变马铃薯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这对于合理间作作物选择,稳定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种间作用丛枝菌根真菌土地当量比根际土壤特性

    嫁接诱导大豆低镉富集性状及遗传稳定性

    高天晗孙梨宗台培东郭橙...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小区实验,从8个大豆品种中筛选出2个低镉富集品种作为砧木,2个高镉富集品种作为接穗植物,研究嫁接当代以及接穗子代镉富集性状的变化,探明嫁接诱导镉富集性状变异的机制及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大豆的镉富集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以低镉富集品种(铁丰29和东鲜1号)作砧木,可以使接穗大豆植株(青仁黑1号和中黄38)地上部分镉含量降低50%~70%;高通量测序和qRT-PCR分析显示,嫁接诱导了相关硫代谢基因的差异表达,与自根植株相比,嫁接植株的APX2、PAPRa、SAM1a和ATPs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分别达72.53%、67.62%、42.37%和75.78%,APK4表达量则显著上调2.83倍;以阻控效果最好的青仁黑1号-东鲜1号为例,接穗子代遗传了接穗当代的低镉富集性状,对照亲本,子代籽粒镉含量的降低率仍有30%~50%.研究证明:嫁接可以通过调控含硫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影响作物地上部分的Cd富集性状,且这种性状可以在子代中稳定遗传.

    嫁接镉富集大豆遗传稳定性硫代谢

    鸟类迁徙与滨海旅游项目关系——以碧海银沙为例

    钟稚昉倪红宇曹海琳杨仕雄...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7月—2019年5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启东长江口(北支)自然保护区恒大海上威尼斯碧海银沙海水浴场内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目23科51种,其中鸻形目、雁形目、鹳形目、鸊鷉目等水鸟为鸟类群落的构成主体.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秋季迁徙期>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越冬期,鸟种由多至少依次为越冬期>秋季迁徙期>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鸟类数量由多至少依次为越冬期>春季迁徙期>秋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从客流季节集中指数R值来看,碧海银沙旅游区客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动明显,春、秋、冬三季客流量占比过低.对客流量与鸟类多样性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整体呈负相关,月客流量与鸟类种数相关性较高.本研究探讨了滨海旅游与鸟类迁徙之间的关系,为滨海旅游景区在协调旅游与鸟类迁徙的时空错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长江口水鸟迁徙海水浴场旅游

    温州地区冬季北红尾鸲的代谢特征及体温调节

    王虹铭王咏章熹妮郑桑榆...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北方迁徙性鸟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越冬环境的代谢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开放式氧气分析仪和数字式温度测量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Ta)5、10、15、20、25、27.5、30、32.5、35、37.5、40℃条件下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不同温度的热传导(C).结果表明:在Ta为5~3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0.3±0.1℃;热中性区(TNZ)为25~35 ℃;基础代谢率(BMR)为50.25±1.35 mL O2·h-1,是Londoño等(2015)体重预期值的151%;在Ta为5~25℃范围内,MR随Ta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回归方程为:MR(mLO2·h-1)=99.65-1.93Ta(r=-0.707,P<0.001);高于35 ℃时,MR随Ta升高增加;当Ta为40 ℃时,MR达到59.78±1.31 mL O2·h-1;在Ta为5~2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为0.17±0.01 mL O2·g-1·h-1·℃-1,是Aschoff(1981)体重预测值的111%;北红尾鸲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Tb、BMR和C以及较宽的TNZ,具有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北红尾鸲基础代谢率环境温度体温调节

    不同邻作作物对番茄田间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羊绍武吕建文窦文珺李明江...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邻作模式下番茄田间烟粉虱的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于云南省昆明市选取与西葫芦、黄瓜、玫瑰等作物邻作的番茄田及单作番茄田为研究样地,通过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采用四分位法对不同作物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种群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烟粉虱的主要发生期,番茄单作田间烟粉虱种群数量最高,雌成虫达26.69头•叶-1,雄成虫达6.74头•叶-1,若虫达16.47头•叶-1,与西葫芦、黄瓜、玫瑰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种群数量均较低,且与黄瓜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较短,发生高峰期最晚.在整个调查期内,所有邻作模式的番茄田间烟粉虱雌虫数量均高于雄虫;在烟粉虱的主要发生期,与西葫芦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性比最高,达8.20.不同邻作模式番茄田间烟粉虱成虫数量均在番茄植株上部叶片最多,下部叶片最少;烟粉虱若虫数量均在番茄植株中部叶片最多,上部叶片最少.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数量均在番茄单作田间最大,在邻作玫瑰的番茄田最少.可考虑在烟粉虱严重为害的番茄种植区附近种植玫瑰等花卉,以降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

    邻作番茄烟粉虱种群动态

    新疆南部绿洲农田牧草盲蝽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及迁移能力

    张仁福王伟刘海洋姚举...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牧草盲蝽在新疆南部绿洲农田区的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和迁移能力,本研究测定了2000 mg • L-1 RbCl溶液喷施不同次数后铷元素(Rb)在苜蓿植株内和取食喷施处理的苜蓿后在牧草盲蝽体内的滞留时间及含量变化趋势.通过春季在主要虫源地(苜蓿田)喷施,标记牧草盲蝽由春季虫源地向棉田转移的规律和迁移距离及春季和秋季的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喷施2次Rb溶液可以有效增加其在苜蓿植株及牧草盲蝽体内的Rb含量,有效滞留时间可达10 d以上;在苜蓿-棉花邻作模式下,牧草盲蝽成虫由春季主要虫源地(苜蓿田)向棉田迁移的最大距离达750 m,且虫口密度越大向棉田的迁移距离越长;春季牧草盲蝽由苜蓿田主要转移至灰绿藜、红花、向日葵和棉花等寄主上,秋季由棉田迁出主要转移至藜科杂草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牧草盲蝽在绿洲农田的转移和扩散规律,为不同季节牧草盲蝽的种群动态监测和迁移提供直接依据,为棉田牧草盲蝽综合防治和生态调控提供重要指导.

    牧草盲蝽铷标记寄主转移迁移能力新疆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