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碧峰峡常绿阔叶林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

    周润惠苏天成喻静向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四川碧峰峡景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现状,提出利于森林经营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调查样地27个,通过聚类和排序将样地归类,探究不同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表明:Bray-Curtis距离为0.53时共聚出6类,山矾栲群落(Ⅰ)、山矾青冈群落(Ⅱ)、木荷山矾群落(Ⅲ)、木荷日本杜英群落(Ⅳ)、栲杉木群落(Ⅴ)和栲袍栎群落(Ⅵ),各群落优势种差异显著;类型Ⅲ多样性水平最高,类型Ⅱ、Ⅵ、Ⅴ居中,类型Ⅰ与Ⅳ多样性水平偏低;该区土壤呈较强酸性,含水量充沛;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均以类型Ⅲ最低;类型Ⅰ、Ⅳ中各养分含量居中,且类型Ⅰ具有最高的全磷含量;类型Ⅱ、Ⅴ具有最高的全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全氮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与各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类型Ⅲ与Ⅵ物种多样性居1、2位,但多样性丰富的植被消耗大量养分,土壤趋于贫瘠;类型Ⅰ与Ⅳ多样性水平偏低,群落发展态势不佳;类型Ⅱ和类型Ⅴ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土壤肥力保蓄最好,具备向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建议适当介入人为措施,以提高林分生态功能和抵御干扰能力.

    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新疆野杏种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

    杨其享刘立强秦伟刁永强...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新疆野杏的生存现状,本研究从新疆野杏种群结构特征与生存状况入手,评价新疆野杏的健康状况与更新能力,为其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巩留县塔斯托别乡伊勒格代沟、霍城县大西沟乡大西沟和巩留县库尔德宁镇大小莫合沟的4个野杏居群,共设置22个样地,调查各野生果树居群的种群非空间结构(树种组成、胸径(DBH≥5 cm)、树高、冠幅、郁闭度、密度)与空间结构(角度尺、混交度、大小比),基于新疆野杏种群结构评定新疆野杏健康状况.杏花沟、莫合沟、伊勒格代沟和大西沟4个居群的野杏树种比例分别为100%、73.91%、97.70%和36.17%;各居群的林分密度分别为565、322、435、575株·hm-2,郁闭度分别为0.92、0.55、0.82、0.78,林分密度较大,郁闭度较高;4个居群的野杏平均树高分别为6.75、6.48、6.47、6.70 m,平均冠幅6.00、5.26、5.01、6.20 m,树高无显著差异,冠幅较大,林木树冠间存在交叉重叠且重叠的幅度较大.野杏的龄级结构基本上呈纺锤形,总体结构不稳定,主要由83.60%的成熟中、大龄阶个体组成,严重缺乏小龄阶个体(占10.16%).杏花沟、莫合沟、伊勒格代沟的大小比均值分别是0.46、0.45、0.49,野杏胸径生长处于中庸状态,大西沟的大小比均值是0.63,野杏胸径生长处于劣势状态;4个居群的野杏混交度均值分别是0、0.05、0.20、0.49,野杏在野果林有纯种建群,也有与其他野生果树混生生存;4个居群野杏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39、0.37、0.33、0.40,水平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杏花沟、莫合沟、伊勒格代沟、大西沟的加权综合法指数分别为0.48、0.45、0.30、0.52,加权和法指数分别为0.37、0.48、0.36、0.53.大西沟和莫合沟的野杏种群健康等级为中;杏花沟的加权综合法指数评定的健康等级是中,加权和法指数评定的健康等级是差,综合评价为中等偏下;伊勒格代沟的野杏种群健康等级为差.基于野杏种群结构特征与生活力,综合评定目前的新疆野杏种群健康状况中等偏下,急需开展保育恢复.本研究从表观性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可为后续新疆野杏的生存研究奠定基础.

    新疆野果林野杏非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生活力健康评价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代表性植物生存状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罗方林张法伟王春雨张光茹...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群落和代表性植物的生存状态是反映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以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群落特征、代表性植物地上性状及生存状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结果 表明:群落物种组成由禾本科、莎草科过渡到杂类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先平稳变化后降低,群落平均高度、Patrick丰富度均先增加后降低,群落盖度依次降低,群落特征指标均在极度退化时最低(P<0.05);总体来看,与轻度退化样地相比,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样地的植物株高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6.8%、36.8%和31.6%(P<0.05);生存状态指数表现为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逐渐降低,山地早熟禾(Poa orinos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生存状态指数分别在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时最高,肉果草(Lancea tibetica)和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的生存状态指数分别在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样地中最大.说明高寒草甸退化导致群落特征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优势地位下降,而杂类草的生存状态和优势地位逐渐上升.

    高寒草甸退化阶段生物多样性植物功能性状

    上海城市森林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城乡分布格局

    徐珊珊严靖彭志张文文...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下草本植物是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重要的保育层,敏感度高,可塑性强,能有效反映城市植被对城市化的响应策略.本研究在上海市范围内沿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城乡梯度,共选取16块林地共398个样方,分析了上海市森林草本群落区系特征和多样性格局沿城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共有草本植物144种,隶属47科118属;多年生草本74种,占半数以上(51.39%);属和种分别涵盖18和12个分布区类型和亚型,以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外来植物28种,占比接近20%;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沿中心城区—近郊—远郊梯度先下降后上升,近郊最低,远郊最高;中心城区物种构成与远郊相似,与近郊差异最大.本研究揭示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以及多样性沿城乡梯度的变化规律,为深入开展城市化与城市植被的互作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市森林植物区系草本植物多样性城乡梯度

    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吴昊贾少奇朱亚星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群落稳定性的驱动机制,在中国21°N-37°N范围内设置73个面积为10 mX 10 m的空心莲子草群落样地(陆生39个,水生34个),分别计算其Godron群落稳定性坐标值和4个α-物种多样性指数,并测定各样地的7项环境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铵态氮、硝态氮、年均温和年均降雨量),采用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物种多样性及异质生境对入侵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陆生群落共记录植物169种,隶属于55科147属,主要伴生种为马唐、稗草、鬼针草和牛筋草等;水生群落共记录植物107种,隶属于49科92属,主要伴生种有双穗雀稗、水蕨、稗草和鬼针草;陆生群落的Godron稳定性整体上略高于水生.回归分析表明:陆生群落稳定性随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上升而下降;水生群落稳定性随Pielou指数上升而下降,随Patrick丰富度指数上升呈单峰变化模式.回归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决定水、陆两境空心莲子草群落稳定性的主导环境因子均为经度、纬度、年均温和年均降雨量.其中,陆生群落稳定性随经度、纬度上升而增加,随年均温、年均降雨量上升而下降;水生群落稳定性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与陆生相反.研究表明,水、陆两境空心莲子草群落稳定性对物种多样性及异质生境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应重视对高纬度陆生空心莲子草及强降雨地区水生空心莲子草入侵群落的动态监测.

    生物入侵空心莲子草群落稳定性异质生境物种多样性冗余分析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于冬雪韩广轩王晓杰张保华...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滨海湿地,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2008-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3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法,分析黄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演变特征,探究其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 表明:2008年以来,黄河口互花米草面积增长迅速,增长速度为4.47 km2·a-1;至2020年,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占河口区的26%;随着互花米草的扩张,芦苇与盐地碱蓬分布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减少速度分别为0.72和0.39km2·a-1;在河口典型潮滩区域,潮沟长度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8.12 km和0.24 km·km-2;芦苇和盐地碱蓬群落分布面积、潮沟长度和密度与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河口湿地互花米草植物群落潮沟系统遥感

    澜沧江小湾库区2017-2019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彭梦吴嘉伟李罗新谭凤霞...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澜沧江小湾库区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于2017-2019年8月进行采样调查.采用浮游植物功能群(FG)、冗余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1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34种,占比47.89%);依据FG分类法将鉴定出的71种藻类归纳分为23个功能群,根据优势度指数>0.2鉴定出重要功能群5种,不同年份优势功能群不同.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小湾库区主要限制因子,2017-2019年小湾库区始终处于氮限制状态.综合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小湾库区生态处于中度富营养化至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对小湾库区的生境特征表现出较好的指示作用

    小湾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水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稻鸭共生系统中鸭品种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张印余政军吕广动王忍...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鸭子品种间的差异对稻鸭共生系统中水稻的生长特性可能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鸭子品种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选取水鸭(SY)、洋鸭(YY)和绿头鸭(LTY)3个常见鸭品种作为处理,以水稻常规单作(CK)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对水稻根部、茎部、叶部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YY和LTY处理虽然在水稻生育前期对水稻根、茎、叶部性状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株高除外),使其性状表现相比CK显著性降低,但YY和LTY处理缓解了根、茎、叶的衰老和退化,使其性状在水稻生育后期显著优于CK,最终通过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但显著降低了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SY处理仅在齐穗期显著提高了叶干重,在其余时期对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稻鸭共生系统鸭子品种的搭配提供理论基础.

    稻鸭共生鸭品种水稻根茎叶产量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不同熟期大白菜土壤生物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王磊高方胜曹逼力栾兆水...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早熟和晚熟品种大白菜为试材,根据化肥氮(尿素)、有机肥氮(生物有机肥)配施比例设置4个施肥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熟期大白菜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产量、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早熟品种'德高16'大白菜莲座期和结球紧实期均以配施1/2生物有机肥(T2)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较多;晚熟品种'青华76'大白菜莲座期也以T2处理表现好,结球紧实期却以配施1/4生物有机肥(T1)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施处理和CK;早熟品种'德高16'大白菜T2处理产量较高,较单施化肥提高10.0%,晚熟品种'青华76'大白菜T1处理表现较好,产量较单施化肥高8.9%;T1和T2处理均可显著提高两个品种大白菜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降低粗纤维和硝酸盐含量.可见,化肥减量配施适宜比例的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调控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大白菜产量,改善品质,其中早熟品种'德高16'大白菜以配施1/2生物有机肥、晚熟品种'青华76'大白菜以配施1/4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

    大白菜熟期配施比例土壤特性产量

    玉米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其对当季和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董姝含吕慧捷周锋张效琛...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明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生长季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季和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有助于合理调控土壤有机氮库,提高土壤肥力.本试验依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和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两个处理,分别在播种前、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土样,采用Bremner法对土壤有机氮组分进行分级.结果 表明:在玉米生长季中,土壤各形态有机氮组分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规律.酸解氨态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明其在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中可能充当临时库的作用;氨基酸态氮在整个生长季内变化不显著;氨基糖态氮在作物生育后期显著低于生育前期;酸解未知态氮在整个生育期内先升高后降低,活性较高;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生长季末期和长期均提高土壤总氮和各酸解态氮组分的含量,并使土壤酸解态氮占土壤总氮比例升高,使未酸解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降低,在当季和长期分别降低了7.2%和3.8%,说明秸秆还田既能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氮供氮能力.

    土壤有机氮组分秸秆还田季节动态玉米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