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生境植物幼苗对光照时间异质性的响应

    王灯王姝王业社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照时空异质性对植物影响的重要性早已被认识,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植物如何响应光照空间异质性,关于植物如何响应光照时间异质性过程的实验证据较少。本文以喀斯特生境物种单性木兰、非喀斯特生境物种石栎和两种生境的共有种朴树的一年生幼苗为对象,通过比较它们在光照时间异质性(全光照-重度遮阴交替)和时间同质性(一直中度遮阴、一直全光照)处理中形态、生物量和生理特征的响应,探讨这3个物种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和策略。与中度遮阴处理相比,光照时间异质性处理提高了植物的基径,降低了总生物量。相比全光照和中度遮阴处理,光照时间异质性处理提高了植物的渗透物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早期光照时间异质性处理引起植物细胞渗透压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升高,抑制了植物当前生长,但在处理末期,却提高了植物对后期压力事件下的总生物量日累积速率,植物的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也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在整个光照时间异质性处理过程中,喀斯特生境物种单性木兰的丙二醛含量水平最稳定,而且总生物量日累积速率在处理末期最高。总而言之,3个物种对同种光照条件产生的趋同适应与处理早期的光照经历息息相关。单性木兰在长期适应喀斯特生境过程中已演化形成相应的响应机制,因此适应光照时间异质性环境的能力强于其他两个物种,而石栎的适应能力最有限。

    光照时间异质性生理特征生物量积累喀斯特生境物种

    降雨季节分配改变对热带次生林不同功能型幼苗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何至杭刘悦陶玉柱吴妙兰...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对全球降雨格局的预测,降雨的季节分配和强度已发生明显变化。为探讨降雨季节分配对热带次生林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的热带次生林开展短期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设置雨季推迟(DW)、雨季增雨(WW)和对照(CT,正常自然降雨)3种处理,探究2种固氮树种幼苗铁刀木(Cassia siame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 3 种非固氮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车(Syzygium hancei)、蒲桃(Syzygium jambos)不同功能型树种幼苗细根形态特征对降雨季节分配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雨季增雨显著增加了 5种幼苗细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生物量及比根长;显著降低香樟细根的根长和比根长,同时降低香樟粗根的比根长;显著增加红车粗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大叶相思粗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雨季增雨处理显著增加了两种固氮树种铁刀木和大叶相思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了铁刀木细根的平均直径;雨季增雨处理显著增加红车细根根长、蒲桃粗根体积、香樟和红车的细根生物量;雨季推迟对幼苗根系的影响较小,仅显著降低香樟幼苗根长、大叶相思粗根表面积、蒲桃的粗根和香樟细根的比根长,仅显著增加红车的粗根体积和平均直径、铁刀木的粗根体积和蒲桃粗根平均直径;固氮树种在雨季推迟以及雨季增雨情况下,根系生物量、根体积等指标高于自然降雨;热带次生林5种幼苗根系对干旱(雨季延迟)具有一定的忍受性,细根对雨季增雨的响应更加敏感,雨季增雨对固氮树种细根形态特征的改变比非固氮树种更大,固氮树种对于异常降雨适应性更强;热带次生林林下幼苗根系形态能够较好地适应降雨季节分配的改变,进而维持群落的更新及稳定性。

    降雨格局根系形态幼苗更新热带次生林全球变化

    贵阳城市化和边缘效应对城市残存森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特征的复合影响

    潘英王子进杨静怡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残存森林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探究城市化与城市残存森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特征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城市残存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山地城市贵阳为研究区域,调查了 9个残存森林斑块72个样地中木本植物的组成,计算了其系统发育指数,通过多重比较、配对t检验、相似性分析等方法解析了城市化和边缘效应对城市残存森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灌木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较高但系统发育结构的聚集趋势更明显;高城市化水平下幼苗幼树层植物群落的边缘效应显著;城市化水平对边缘生境植物群落系统发育特征的影响大于内部生境;高城市化水平边缘生境植物群落与低城市化水平内部生境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差异大。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和边缘效应共同影响了残存森林斑块中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特征,建议控制残存斑块周围的城市化程度以减轻边缘效应对残存植物系统发育的影响。

    城市残存森林城市化水平边缘效应木本植物系统发育特征贵阳

    水淹对水竹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罗慧莹苏文会蔺晓云储昊煜...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耐淹速生竹种水竹对不同程度水淹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以一年生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浇水为对照组,测定根部全淹及根部半淹处理下水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及叶片资源利用效率随水淹时长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淹胁迫第3天,半淹处理的水竹叶片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蒸腾速率较对照均出现显著上升,而全淹胁迫下则无显著差异,其后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下降幅度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水淹胁迫处理第6天,水竹叶片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后呈下降趋势;水淹胁迫导致水竹胞间CO2浓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至第9天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不显著,其恢复时长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暗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则随胁迫时长的增加而上升;总光合色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例仍保持在3∶1,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例从3∶1下降至2∶1;叶片水分利用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表观光能利用率与表观CO2利用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随水淹时长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半淹胁迫短期内对水竹的光合作用表现出促进作用,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光合各参数会逐渐下降至稳定水平,水竹通过调节光合色素比例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适应水淹环境后,具有较好的耐淹能力。

    水淹水竹光合色素光合参数

    降雨减少对刺槐树干液流特征的影响

    郭海宁刘美君杜盛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水文过程将产生重要影响。为揭示降雨量减少对树木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响应环境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对象,在减雨样地林分行间布设人工减雨板减少约47%的降雨输入,采用Granier型热扩散探针测定树干液流动态,并同步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事件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分析了树干液流对减雨处理及季节性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减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刺槐液流通量密度标准化值,处理第3年标准化液流通量密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减雨样地刺槐标准化液流日变化峰值时间早于对照样地,表明减雨样地刺槐较早实施了气孔调节,改变了其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时间;标准化液流通量密度响应蒸腾驱动因子的拟合方程参数值在样地间呈极显著差异,显示减雨样地刺槐响应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所降低。降雨量的改变不仅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还会对刺槐蒸腾耗水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产生影响。

    刺槐土壤水分树干液流蒸腾

    大兴安岭典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白岩松张雨鉴秦倩倩孙兴悦...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杜香(Ledum palus-tre)、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4种灌木的叶厚度、叶组织密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碳氮比、叶氮磷比共9个叶片功能性状,探究不同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揭示灌木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4种灌木的叶片功能性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对而言,杜香和越橘的叶厚度较大(分别为0。279、0。305 mm),比叶面积较小(220。95、211。90 cm2·g-1),叶干物质含量较高(0。463、0。384 g·g-1),说明它们对资源的利用率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兴安杜鹃和绣线菊主要通过减小叶片厚度、增大比叶面积来维持叶片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4种灌木的比叶面积均与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兴安杜鹃、杜香、绣线菊的比叶面积还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兴安杜鹃、越橘的叶片功能性状主要受地形因子影响,而杜香、绣线菊主要受土壤因子的影响。海拔对兴安杜鹃和越橘的叶片功能性状解释率高达26。5%,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杜香叶片功能性状的关键因子(解释率为14。3%),而土壤容重和土壤全氮对绣线菊叶片功能性状的解释率均为15。6%。综上,大兴安岭地区典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显著,但均可以通过形成一定的性状组合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较好地适应环境。

    灌木植物功能性状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干旱和遮荫对马尾松幼苗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δ13C的影响

    邓秀秀施征曾立雄雷蕾...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利用是植物光合固碳的关键过程,其效率反映植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δ13C作为反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对于揭示植物与环境长期作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马尾松幼苗为对象,通过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控制,设置干旱(土壤水分为30%饱和含水量)、遮荫(光照强度为全光照的30%)及干旱+遮荫(土壤水分为30%饱和含水量和光照强度为全光照的30%)3种胁迫方式和对照(CK,土壤水分为70%饱和含水量和全光照),研究干旱和遮荫对马尾松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δ13C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和干旱+遮荫处理分别使马尾松当年生叶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 67。96%和60。78%,遮荫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当年生叶的δ13C在干旱处理下显著增加了 14。35%,但在遮荫和干旱+遮荫处理下未发生明显改变;各处理对1年生叶δ13C的影响均不显著;表明瞬时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不同步,且马尾松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的响应较早;在各处理下,各库器官中的δ13C均大于源叶,茎干和根中的δ13C与源叶δ13C的相关系数较大,且与1年生叶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库器官的δ13C主要受源叶δ13C供应的影响。表明环境变化导致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将引起各库器官δ13C发生改变。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马尾松幼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干旱遮荫水分利用效率δ13C马尾松幼苗

    小叶丁香花芽分化进程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许昕刘佳奇王宇含宋璐...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察小叶丁香花芽分化过程,明确花芽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解析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为小叶丁香开花调控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小叶丁香花芽为试验材料,外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技术观测花芽分化过程及开花特性,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内源激素含量。解剖结构观察发现,小叶丁香春季开花的花芽分化始于5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结束,过程分为未分化期、总苞原基分化期、花序原基和小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7个时期,分化各时期存在重叠现象;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赤霉素(GA3)含量维持在低水平且变化幅度不大;ABA/GA3峰值出现在总苞原基、萼片原基及花瓣原基分化期;IAA/GA3峰值出现在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和小花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ABA/IAA在萼片原基分化期最高;ZR/GA3与ZR/IAA峰值出现在萼片原基与花瓣原基分化期;小叶丁香花芽分化各时期内部解剖结构与外部形态密切相关,高水平IAA、ABA、ABA/GA3和IAA/GA3有利于小叶丁香花芽分化的启动及早期花器官原基的分化,萼片原基与花瓣原基分化需要ZR、IAA、ABA的积累;花芽分化的起始、萼片原基与花瓣原基分化可能是小叶丁香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期间内源激素含量及激素间平衡均发挥重要的作用。

    小叶丁香花芽分化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内源激素

    不同生境下胡杨树体离子平衡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

    王杰黑玉龙黄文娟王鑫...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胡杨适应盐渍环境的离子分布规律,揭示胡杨的耐盐生理机制,以高盐和低盐两种不同生境中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对象,测定其根、树干、老枝、幼枝、叶片等不同器官中Na+、K+、Ca2+、Cl-的含量,并分析各离子吸收、运输和分配特征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胡杨叶片中Na+、Cl-含量在高盐生境下显著低于低盐生境,K+含量在高盐生境下显著高于低盐生境,其他器官的各离子含量变化均不显著;胡杨老枝、幼枝、叶片的K+/Na+在高盐生境下均显著高于低盐环境、Ca2+/Na+增幅不明显;在高盐生境下,根系选择吸收K+能力显著低于低盐环境,但吸收Ca2+能力较强,且各器官对Ca2+、K+选择向上运输的能力更强。(2)在低盐环境中Na+、K+、Cl-主要分布在叶片中,Ca2+主要分布在根中,树干向幼枝、老枝选择运输K+、Ca2+能力较强;高盐生境中Na+、Ca2+主要分布于根中,K+、Cl-主要分布在根和叶片中,树根向老枝、幼枝选择运输K+、Ca2+能力较强。(3)胡杨根系Na+含量、地上器官K+含量与大部分土壤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根系K+含量与地上器官Na+含量和大部分土壤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树干中Ca2+含量与土壤总盐、电导率及Na+呈显著负相关;幼枝、树干中Cl-含量均与土壤HCO3-、SO42-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含水量与根系中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根系中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推测,胡杨为适应不同盐渍环境,主要通过调节盐分离子在各器官的区域化分布、根系与叶片区隔和限制作用及枝干对离子的调节作用,保证树体各器官的离子平衡和正常生理代谢。

    盐渍环境胡杨离子吸收离子运输

    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变化

    王凯邢仕奇张日升吕林有...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科尔沁沙地杨树造林后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规律,阐明林分发育对植物-土壤间元素循环的影响,以杨树幼树和成年树为对象,分析杨树不同器官(叶、茎、根)、枯落叶和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计算N、P重吸收效率,研究植物与土壤间C、N、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杨树幼树N和P含量表现为叶>根>枝,而成年树为叶和枝>根;幼树叶和枝C∶N、C∶P和N∶P、根N和P含量高于成年树,而枝N含量、叶和枝P含量、根C∶N和C∶P低于成年树。幼树枯落叶N和P含量低于成年树,而C∶N和C∶P高于成年树。幼树N重吸收效率更高,而成年树P重吸收效率更高。杨树造林后0~40cm 土层土壤C和N含量升高,P含量下降。杨树枝和根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呈正相关。因而,杨树幼树将更多N、P供给到根系,减少枯落叶N、P损失,促进植物体快速生长;而成年树则将更多N、P供给到枝叶,增加枯落叶N、P归还土壤,促进植物-土壤间养分循环。科尔沁沙地杨树幼树生长主要受N限制,而成年树主要受P限制。

    养分限制器官幼树大树氮磷循环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