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对水稻茎秆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孟祥杰梁玉刚邹紫茵王忍...
    3125-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倒伏可降低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稻作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探究生物炭及稻鸭共育结合对水稻茎秆及倒伏性状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生物炭+鸭(CD)、生物炭+不养鸭(CR)、不施生物炭+养鸭(D)及不施生物炭+不养鸭(R)的大田对比试验,分析了水稻茎秆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及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与R处理相比,CD、CR、D水稻的重心高度与节间长度均有所降低,茎粗与节间充实度均有所增加,维管束面积得到了显著提高,第1 节、第2节、第3节的增幅分别为24.15%~35.91%、12.75%~62.19%、4.66%~73.87%,水稻维管束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同时,水稻各节间的弯曲力矩及倒伏指数均有所下降,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的弯曲力矩下降幅度分别为24.05%~31.65%、24.55%~26.27%、32.28%~37.83%、21.79%~32.37%,第1节、第2节的倒伏指数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5.69%~52.04%、38.86%~48.16%,水稻茎秆抗折力也有所增加,第1节、第2节的抗折力增幅分别为19.86%~54.02%、20.62%~39.23%;茎秆抗折力与节间充实度、茎粗呈正相关,与长度呈负相关;各节间倒伏指数与节间充实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节间长度与弯曲力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稻鸭共育下施用生物炭可降低重心高度,提高节间充实度,改变维管束形态,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稻鸭共育生物炭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倒伏

    播期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白露李乐连延浩王志强...
    3135-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8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研究了 3种播期处理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均显著缩短,且播种至拔节期的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散粉至成熟期,但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受播期影响的阶段存在一定差异;在产量方面,早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的穗数会增加,其中冬性小麦品种可育小穗数最多,因此适当早播可以提高冬性品种小麦的产量;而晚播能增加弱春性品种小麦可育小穗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播期推迟变化相对较小,而湿面筋含量则随播期的推迟大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冬春性相同的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对播期响应基本一致.在两年试验中,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效应和年际间差异,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播期小麦生育期产量品质

    南瓜油葵间作耕作层根系分布与植株产量

    孙国庆张俊花王登燕范悦...
    3147-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冀西北高原坡梁地利用低效问题,于2020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通过南瓜-油葵不同间作群体结构试验,探讨了南瓜经济高效的种植方式.试验设南瓜单作(Sp)、南瓜行间作1行油葵(IC1)、南瓜行间作2行油葵(IC2)和油葵单作(So)4个处理.收获时利用分层挖掘法与ScanMaker-i800扫描仪相结合,并用根系分析系统研究了南瓜-油葵间作复合群体根系在耕作层的分布及地下部和地上部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根系及根冠比的分析,发现油葵在间作复合群体中处于间作上位优势,致使间作油葵根系的各性状均显著优于单作油葵,IC1和IC2油葵根系鲜重、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较So分别显著提高了 87.72%和45.49%、149.52%和83.39%、25.30%和26.62%、19.61%和 14.23%、53.24%和43.89%(P<0.05);而南瓜-油葵间作复合体系中,油葵竞争光水肥等资源使间作南瓜根系弱于单作南瓜,0~40 cm 土层中Sp根系鲜重、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总量分别较 IC1和 IC2显著提高了 80.25%和 140.37%、49.73%和92.96%、1.83%和 12.80%、3.90%和26.04%、22.15%和21.76%(P<0.05);间作南瓜的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单作南瓜,而间作油葵的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油葵;南瓜根系密度随土层加深呈幂函数递减,油葵根系密度随土层加深呈指数函数递减.在冀西北高原雨养背景下,南瓜单作是该地区南瓜的适宜栽培方式.

    南瓜油葵间作根系产量

    氮沉降背景下藓类植物齿肋赤藓的氮磷特征及异速生长关系

    梅月磊陶冶李永刚张元明...
    3159-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氮沉降的生态效应越发受到关注,尤其是氮缺乏且对氮响应敏感的荒漠生态系统.藓类结皮是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的高级阶段,对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藓类植物养分状况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尚不明晰.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藓类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氮沉降水平(0~3g N·m-2·a-1),对比研究了齿肋赤藓地上和地下部分氮磷化学计量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藓类植物地上部分氮(17.89 g·kg-1)、磷(1.81 g·kg-1)含量高于地下部分(氮13.95 g·kg-1、磷1.28 g·kg-1),但两部分氮磷比差异不显著;随氮沉降增加,地上部分氮、磷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地下部分氮含量与地上部分变化趋势相同,但磷含量受氮影响不显著.地上部分氮磷比随氮沉降增加保持相对稳定,而地下部分氮磷比有显著增加趋势;齿肋赤藓植物化学计量响应与其生长状态一致,呈低氮促进而高氮抑制的效应,但地上与地下部分氮、磷之间能够协同变化,具有异速生长特征.本研究加深了对荒漠藓类植物适应荒漠环境能力的理解,为评估长期氮沉降下荒漠藓类植物生长趋势提供依据.

    氮沉降齿肋赤藓化学计量异速生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应及对三七的化感作用

    李纪潮杨天梅杨绍兵杨美权...
    3167-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筛选出适宜的植物源,以期为三七根腐病的绿色防控及生态种植提供新的可行的途径.以三七根腐病病原菌 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Alternaria panax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分析多种植物源提取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抑菌时效和毒力值,并通过计算化感响应指数(RI)探明其对三七种子萌发、出苗及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F.solani和C.destructans抑菌率最高(分别为64%和90%),且抑制时效最长;野艾蒿提取液对F.oxysporum和C.destructans抑菌效果显著,并使A.panax菌落7 d内接近零增长;黄花蒿、土荆芥、大蓟和大狼毒提取液对4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达50%以上;紫茎泽兰、黄花蒿和野艾蒿植物源的毒力效应均高于对照多菌灵(P<0.05);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黄花蒿、紫茎泽兰和野艾蒿在低浓度时(2.5 mg·mL-1)化感促进作用显著;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的出苗率和株高存在促进效应,黄花蒿和大蓟最显著.紫茎泽兰、黄花蒿和野艾蒿提取物在三七根腐病绿色防控中具有应用潜力.

    植物源提取物三七根腐病抑菌效应化感作用生态种植

    生态栽培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影响的Meta分析

    牛清清张琳陈云峰胡承孝...
    3175-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栽培在果园面源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下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防治效果却缺少整体的认识,这制约了面源污染减排措施的制定.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73篇相关文献共1541个研究样本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果园普遍采用的"清耕制",生态栽培可使果园径流量减少59.5%,并使随径流产生的泥沙流失量减少86.9%,总氮流失量减少52.2%,总磷流失量减少65.4%;在本研究所选取的生草栽培、间作和覆盖栽培模式中,生草栽培模式在减少果园径流量及减缓泥沙流失和养分流失方面均要优于其他两种模式.进一步对生草栽培模式中的控制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生草在减少径流量和泥沙流失方面显著优于自然生草;全园生草在减少径流量、氮磷养分流失方面显著优于带状生草;禾本科植物在减缓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各方面均优于其他植物;绿肥翻压还田在减少果园径流量、减缓泥沙流失和总氮流失方面显著优于覆盖还田.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人工选择禾本科植物进行全园生草并适当时期进行翻压还田是减缓果园面源污染最优的生态栽培措施.

    果园生态栽培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元分析

    洞穴内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杨大星李灿王春
    3184-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洞穴内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9年1月(冬季)、5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黔南州惠水县和长顺县选择洞内和洞外(距离洞口 1~20m)作为研究样地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3948个,隶属6纲15目93科,优势类群为等节跳科(Isotomidae)和杆棱甲螨科(Mochlozetidae).洞内和洞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洞外类群数、个体密度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洞内(P<0.05).洞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和Shannon指数季节波动明显(P<0.05),洞内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季节差异显著(P<0.05).隐爪螨科(Nanorchestidae)和杆棱甲螨科的分布具有时空稳定性;肉食螨科(Cheyletidae)、摇蚊科(Chironomidae)、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平脊甲螨科(Autognetid-ae)、跳螨科(Sphacrolichidae)、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短甲螨科(Brachychthoniidae)、寄螨目(Parasiformes)、罗甲螨科(Lohmanniidae)、耳头甲螨科(Otocepheidae)和上罗甲螨科(Epilohmanniidae)季节敏感性高,空间敏感性低;若甲螨科(Oribatulidae)、无爪螨科(Alicorhagiidae)、盾螨科(Scutacaridae)、尾足螨科(Uropodidae)、盲甲螨科(Malaconothri-dae)、微离螨科(Microdispidae)、长须螨科(Stigmaeidae)、同翅目(Homoptera)、象甲科幼虫(Curculionidae larvae)、隐翅甲科成虫(Staphylinidae adult)和维螨科(Veigaiidae)具有时空敏感性.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表明,有效氮、有效钾和光照强度是影响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说明,洞穴内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明显,光照条件、植被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洞穴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砷污染下阳宗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胡文渊赵帅营张涛陈丽...
    3195-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污染是云南阳宗海近年来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仍缺乏关于其对浮游动物这一重要生物类群影响的研究.为了科学评价砷污染对阳宗海浮游动物的健康风险,于2015-2016年对该湖的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每季度一次的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32种,且基本为广温性种类.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2~18 ind·L-1,平均丰度为8.5ind·L-1.三大类群的丰度以轮虫最高,而生物量则是桡足类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上差异显著(P<0.05),而在空间上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甲壳动物(不含无节幼体)的体长范围为180~1780 μm,以小个体为主,其中枝角类均为小个体种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总磷、总氮、pH、砷、叶绿素a和蓝藻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数据及相关湖泊的比较表明,阳宗海浮游动物群落在砷污染后受到明显的抑制,其种类数、丰度均不同程度下降.

    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生态系统健康砷污染富营养化鱼类捕食

    基于骨龄学方法鉴定大别山商城肥鲵的年龄

    陈玉翠陈锦云
    3205-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4月—2018年8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50只中国特有物种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iengensis)个体,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肱骨、股骨、指骨和趾骨各骨节等骨质材料进行年龄鉴定并比较其年轮特征,根据体长分布频率数据初步确定其年龄为参照,比较肱骨、股骨、指骨和趾骨各骨节在年龄鉴定读数中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以确定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同时以剪切脚趾作为标记,根据野外重捕获得的硬骨组织材料进行骨龄鉴定,验证年龄鉴定的准确性和年龄组划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趾骨的总精确度和总准确性均最高,股骨次之,肱骨最小;小于8龄的个体,骨切片年轮线清晰,骨龄学法适用于该物种的年龄鉴定,分析认为后肢第三、第四趾第2骨节是鉴定商城肥鲵年龄的最佳材料.通过分析野外商城肥鲵的生长规律发现,年龄与体重、体长和头长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945和0.97,8龄后这种相关性有降低趋势.

    商城肥倪年龄鉴定生长速率骨龄学生活史

    大渡河下游3种鱼感应流速比较

    李阳希侯轶群陶江平蔡露...
    3214-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体长26.3±1.1 cm)、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体长28.5±2.9 cm)和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体长9.7±1.3 cm)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槽,采用递增流速法对其感应流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11.9~14.1℃的水温条件下,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和短尾高原鳅的绝对感应流速分别为(10.2±2.3)、(9.8±0.02)和(9.3±1)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0.33±0.02)、(0.32±0.08)和(0.96±0.09)BL·s-1;双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及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关系不显著(P>0.05),齐口裂腹鱼和短尾高原鳅的绝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正相关,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负相关;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种裂腹鱼绝对感应流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却与短尾高原鳅有显著性差异,3种鱼类相对感应流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试验鱼的趋流率与水流速度呈指数关系,当以这3种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大渡河过鱼设施主流速区内最低流速设计至少为0.13 m·s-1才能保证95%的目标鱼类溯水洄游.本研究结果可为充实有关鱼类趋流特性的数据库及大渡河流域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短尾高原鳅感应流速趋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