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达里湖湖面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甄志磊徐立帅张俊王春玲...
    3314-3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达里湖的萎缩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为了揭示达里湖萎缩的具体原因,对达里湖进行了沉积岩芯(DL-1)和古湖岸线剖面采集,通过210Pb、137Cs和光释光(OSL)精确定年,基于Mg/Ca和Ti重建了达里湖流域过去200多年环境演变,并结合近40年流域的遥感、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达里湖面积从1768年的332.46 km2减少至2016年的185.0 km2,减少了 44.35%;1800-1906年,达里湖流域处于冷干气候;1906年以后,达里湖流域经历暖湿-暖干交替变化;200多年以来,降雨强度变化与湖面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气候变化是达里湖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2009年以来,蒸发量与湖面面积变化呈正相关(P=0.01,R2=0.872),这与强烈蒸发引起湖面萎缩相矛盾,指示了该时期人类活动对湖面萎缩的影响较大.

    沉积岩芯古湖岸线遥感数据面积达里湖

    宝日希勒大型露天矿敏感区划定及重金属累积效应

    吉莉董霁红房阿曼黄艳利...
    3325-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宝日希勒矿是内蒙古东部煤炭年产量350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长期采矿活动造成矿区场地重金属累积风险增加.基于Landsat影像划定矿区生态敏感区范围,分析不同生命阶段生态敏感区的场地生态质量.根据生态质量评价结果,采集土壤样品,定量解析敏感区场地重金属累积效应,划定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结果表明:矿区外扩8 km属生态敏感区;矿区投产阶段生态状况趋于良好,达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恶化,丰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好转,稳产阶段生态状况轻微恶化;矿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Cr、Cd、Pb、Zn、Cu、As、Ni含量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但Cr、Cd、Zn、Cu、As、Ni超过内蒙古土壤背景值,土壤中Cr、Zn累积明显;土壤重金属危害整体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Cd是重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元素;矿区东南部外扩0~2 km范围受采矿活动影响较为明显,2~5 km范围受采矿活动不明显.研究结果有利于掌握矿区生态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为具有相似开采规模和条件的煤矿提供生态修复实践借鉴和指导.

    大型露天矿生态敏感区重金属累积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生态风险

    氮、磷添加对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及损失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亚兵毛晋花王聪王森浩...
    3339-3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氮转化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着土壤可利用氮的含量,决定了土壤氮素的存留状况.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氮和磷作为影响植物生长最主要的矿质元素,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氮磷养分输入的变化已经成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截至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关于氮磷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转化影响的研究,但仍缺乏对该问题的统一结论和整体认知,这在相对"氮富集"、"磷限制"的热带森林尤为突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和氮损失对氮磷养分添加响应的研究结果,以期概述该问题的普遍规律并揭示其潜在机理.目前的研究趋于认为,长期氮输入使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加速,进而提高了 土壤有效氮含量以及增强生态系统氮损失(通过气态排放和液态淋溶);磷添加则趋向于刺激植物-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降低热带森林土壤氮素损失速率,从而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存留;氮磷同时添加对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在氮磷添加下,土壤环境条件、土壤有机质、凋落物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等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的潜在机理.同时,结合已有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养分添加森林土壤热带森林氮转化

    丛枝菌根真菌和硫氧化细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荣林葛菁萍
    3355-3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可以与陆地植物形成有益的共生关系.硫氧化细菌(sulfur oxidizing bacteria,SOB)是氧化土壤中还原性硫和单质硫的重要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pH和促进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有益微生物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较少.本文简述了 AMF和SOB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的改良、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矿质营养的运输,总结了菌根共生和微生物作用对AMF中矿物质转运蛋白的影响,归纳了 SOB的三个重要硫氧化途径.通过了解AMF和SOB近几年的研究现状,以及AMF与其他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我们对AMF与SOB之间的可能互作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为AMF和SOB作为土壤联合接种菌剂、改良土壤和改善植物营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丛枝菌根真菌硫氧化细菌互作矿物质转运氧化途径

    电驱鱼技术在鱼类保护中的应用

    黄晓龙白艳勤崔磊谭细畅...
    3364-3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利工程的修建阻断了河流的连通性,鱼类在通过水电站时容易受伤和死亡.利用水中电场对鱼类进行驱赶,使其远离危险区域,降低其受伤的可能性,并导向鱼道,提升鱼道的过鱼效果.电驱鱼是一项驱鱼效果显著且具有无限潜力的新型技术,对于鱼类保护具有深远意义.鱼类对水中电场具有敏感性,改变电学参数时,鱼类在水中电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学参数和调整电极的方位,可以使水中电场起到很好的驱鱼作用和一定的导鱼效果.电驱鱼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鱼类的种类和体长、电导率、水温、流速等.本文基于国内外电驱鱼技术研究现状,探讨了电驱鱼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结合当前电驱鱼技术存在的部分问题,指出该技术可向降低成本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电驱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电驱鱼水中电场鱼类行为

    鸟类形态和行为特征对森林植物种子传播的影响

    李宁张帅陈巧尔王征...
    3375-3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传播是植物种子完成自然更新的重要生态过程,鸟类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虽然大量研究关注了鸟类体型和行为特征对种子传播的影响,但依然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系统总结了鸟类形态和行为特征对种子搬运、种子传播距离、种子排放地和幼苗更新的影响,以期为基于种子传播的动植物关系研究提供参考.鸟类的嘴裂和体型等形态特征影响了它们对植物种子的取食量,而它们的取食偏好则影响着干扰生境中植物种子的搬运.较远的种子传播距离与鸟类的体型大小、生境适应能力和居留型等特征密切相关.鸟类取食后的生境利用决定了种子的排放地,但它们如何进一步影响植物的更新需考虑植物的特征及环境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从个体和群落角度分别研究鸟类特征如何影响濒危植物的种子传播和森林群落的更新,其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并为互作网络和生态修复理论提供新视角.此外,将研究对象多元化并在方法中融合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技术可全面地揭示动物特征对森林植物种子传播的影响.

    动植物互作种子传播鸟类形态特征鸟类行为特征

    锡林浩特自然草地植株排布特征及简化应用

    夏嘉南李恒雷少刚杨星晨...
    3381-3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边坡生态环境脆弱,植被修复阻力较高,易发土壤流失等问题.为探究不同草本植株分布方式对复垦边坡土壤水蚀的控制效果,学习 自然草地植株团簇特征,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自然草原本底条件为例,设计"圆弧形"、"逆圆弧形"、"V字形"和"逆V字形"共4种仿自然植株布设方案;结合CLiDE演化模型,模拟并评价10年不同布设方式下复垦边坡的抗水蚀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学习样本的植株团簇盖度为5.36%,植株团簇中心点密度为52个·m-2,潜在径流流向偏角随坡度增大向50°收敛,其中植株团簇中心点是潜在径流受阻和改向的关键原因;仿自然植株布设样本10年土壤水蚀模拟结果表明,在抗水蚀效果上,"圆弧形">"V字形">"逆圆弧形">自然>"逆V字形",其中"圆弧形"布设方案抗水蚀效果最佳,相较自然实验样本平均每长宽高为10 m×5 m×1 m的边坡可减少68.82%的土壤水蚀量,具有良好的边坡土壤保护能力.

    草原植株分布边坡维护土壤水蚀仿自然修复

    面向生态康养功能提升的风景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优化

    王慧王兵牛香宋庆丰...
    3391-3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意愿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匹配不均匀问题,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方法量化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行为.借助模型模拟、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评价优化空间格局.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区,根据五大连池200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NDVI指数、高程、坡度、土壤有机碳、水体距道理距离和人口密度等作为驱动因子,耦合Markov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元胞自动机模型(C 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 R)和生态足迹算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模拟优化.预计2030年,借助空气负离子供给功能核算,基于生态足迹算法的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态康养功能比基于Markov模型的自然状态情景提升1.87%.设置限制区域后分散与并列指数降低,景观分割指数降低,斑块聚集度增强,景观连通度增强.五大连池未来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于权衡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面积的占比,兼顾景区旅游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保护.

    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元胞自动机人工神经网络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五大连池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