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淹胁迫对饲料桑苗(Morus alba)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李思源饶良懿
    1873-1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桑树具有较强的耐水淹特性,为揭示水淹胁迫下桑树生长特征和生理响应,选择4年生饲料桑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方法,设置对照(CK)、浅淹(QY)、半淹(BY)和深淹(SY)等4个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观测并记录桑苗的株高变化量和不定根数目,同时分析不同水淹时间内桑苗的叶绿素含量(SPAD)、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处理桑苗株高在水淹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在水淹20~60 d,CK和QY的株高增长量显著高于BY和SY.水淹10 d,水淹各组桑苗在茎基部开始产生少量不定根,水淹结束时,BY产生的不定根数量显著高于SY.水淹组桑苗叶片的SPAD值在遭受水淹后显著下降,水淹60 d后,QY、BY和SY的SPAD值均达到了最小值,与CK相比分别显著下降了 59.65%、62.37%和64.91%.水淹胁迫初期,水淹组桑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均显著增加,随着水淹时间的增加,水淹各组可溶性糖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CK.水淹60 d,QY与CK相比无明显差异,BY和SY与CK相比分别显著上升了 34.61%和13.65%.水淹处理能显著提高桑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与MDA含量,水淹60 d,BY和SY的3种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研究表明,桑苗能通过生成不定根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适应水淹环境,具有较强的耐淹能力.

    饲料桑苗水淹胁迫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

    Pb胁迫下大叶女贞叶片性状与光合效率的关系

    孔佑莎许洪扬黄鑫浩朱凡...
    1881-1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性状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了解大叶女贞在Pb胁迫下的适应策略,本研究以2年生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为对象,设置土壤不同Pb污染水平(0、300、600和1800 mg·kg-1,分别以CK、L1、L2和L3表示),测定Pb处理下大叶女贞叶片的光合效率和叶片性状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个Pb处理下大叶女贞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显著下降37.66%、57.73%和77.47%,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仅在L2和L3分别显著下降6.25%、12.50%.比叶面积(SLA)、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磷含量(TP)、叶氮含量(TN)、氮磷比(N/P)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和碳氮比(C/N)均显著增加,碳磷比(C/P)在L2、L3处理下显著增加,气孔导度(Gs)和叶片厚度(LT)在L3处理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SLA和叶绿素除与LT外,与其他性状参数均呈显著相关,N/P除与Gs和Ci外,与其他性状均呈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气体交换和叶绿素是影响光合效率的直接因素,叶片表型和化学元素是影响光合效率的间接因素.主成分分析验证了 Pb胁迫下大叶女贞叶经济谱的适应性,属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的一端.

    Pb胁迫叶片性状光合效率叶经济谱大叶女贞

    叶喷海藻酸钠寡糖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逆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玲冯乃杰郑殿峰高宏...
    1887-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盐敏感水稻品种IR29和耐盐水稻品种FL478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叶喷900 mg·L-1海藻酸钠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对0.3%NaCl胁迫下水稻幼苗地上部生长、根系形态建成、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IR29和FL478幼苗地上部生长及根系建成受到抑制,叶片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显著增加;NaCl胁迫下施加外源AOS较单独NaCl胁迫相比,IR29的茎粗和叶面积分别显著增加10.53%和8.54%,FL478的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鲜重分别显著增加9.09%、7.50%和6.06%;IR29的根长、根干重、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显著增加了 18.98%、23.33%、18.29%、14.15%和15.15%,FL478根长、根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 8.36%和10.73%;IR29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 10.79%、21.31%、22.21%、23.66%和15.39%,FL478叶片APX酶活性显著增加26.15%,SOD、PAL、POD和CAT酶活性增加率分别为6.20%、10.25%、3.99%和6.96%;IR29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33.88%、13.51%、5.54%和20.52%,FL478的ASA、GSH、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5.16%、14.86%和2.69%;IR29和FL478的MDA含量分别显著减少8.14%和17.17%,O2-·产生速率分别显著下降34.68%和29.24%.综上表明,盐胁迫下喷施外源AOS能通过增强抗氧化与渗透调节能力,清除过量活性氧(ROS),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以增强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的抗逆性.

    海藻酸钠寡糖盐胁迫水稻幼苗抗逆性生理特性

    凤尾蕨科三种濒危植物:种群现状与保护建议

    袁泉刘勇波金冬梅宋以刚...
    1895-1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凤尾蕨科是中国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排名第四的大科,其中涵盖地生、岩生、水生等多种生态类型的18个濒危物种.考察具有不同生态类型和适应性的濒危物种的种群现状、比较生态适应特征,并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格局,可以为凤尾蕨科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实地考察了荷叶铁线蕨(Adiantum nelumnboiddes)、中国蕨(Aleuritopteris grevilleoides)和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3 种濒危凤尾蕨科植物在中国大陆的野生种群的地理分布与规模;分析了影响其生存的关键气候因子;并通过MaxEnt模型模拟在当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荷叶铁线蕨仅分布于长江三峡库区重庆忠县至万州的狭长区域,对温度变化范围较敏感,野外种群规模仅有500余株,人为干扰严重,亟待保护;中国蕨适应冬季温暖、年降水量较少的环境,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北部楚雄州大姚县与昆明市禄劝县等地,模型模拟发现同为金沙江流域的元谋县、永仁县、永胜县等地是中国蕨的高度适生区,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野生居群;粗梗水蕨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湿地以及山东微山湖芦苇荡,种群规模相对较大.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对这3种凤尾蕨科植物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蕨类植物荷叶铁线蕨中国蕨粗梗水蕨物种分布模型气候因子生物多样性保护

    红江橙内生固氮菌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

    孙鹏王锂韫卢冬梅袁红旭...
    1903-1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红江橙中分离的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类鉴定,根据Shannon多样性指数、菌株的相对分离频率和相似性指数分析红江橙内生固氮菌的菌群分布及多样性,并比较患黄龙病植株与健株内生固氮菌菌群.结果表明:红江橙内生固氮菌属类丰富,从红江橙根、茎、叶中分离得到内生固氮菌72株,归属为3门4纲5目8科12属,其中芽孢杆菌属、短小杆菌属、泛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属为红江橙内生固氮菌优势菌群,其相对分离频率分别为36.11%、13.89%、13.89%和9.72%.红江橙内生固氮菌总Shan-non 多样性指数(H)2.01,总均匀度指数(E)0.62,各部位间相似性指数分别为Cs(root-stem)=0.29、Cs(stem-leaf)=0.40、Cs(root-leaf)=0.20,根、茎、叶间内生固氮菌相似性较低,红江橙叶中内生固氮菌属类最丰富,有9个属,其次根部6个属,茎部仅分离到1个属.患黄龙病对红江橙内生固氮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Hhealth=1.87、Hdisease=1.91)及均匀度指数(Ehealth=0.67、Edisease=0.72)影响小,患病后短小杆菌属(RFhealth=9.38%、RFdisease=17.5%)和泛菌属(RFhea1th=21.88%、RFdisease=7.5%)两类优势内生固氮菌相对分离率变化较大.

    红江橙内生固氮菌种群多样性芽孢杆菌属短小杆菌属泛菌属

    氮添加对秋茄植物-土壤-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学及其稳态特征的影响

    游惠明
    1909-1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红树林森林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红树植物的净化效益,忽视外源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界面的伴生影响.本研究依托潮汐模拟实验室,设计有、无秋茄植物栽植2套模拟系统,探讨5个氮浓度输入对秋茄植物-土壤-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及其稳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浓度氮添加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而高浓度抑制.外源氮的添加对秋茄植物的C、N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土壤C、微生物生物量C、N及微生物生物量C:N影响极显著(P<0.01);红树植物的存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尤其微生物生物量N提高11%~45%;土壤养分与秋茄根及土壤微生物具有较强耦合关系;氮添加下,植物地上部分C、N化学计量学内稳性呈绝对稳态,有植物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及根C:N对土壤养分变化较为敏感;且随氮浓度升高,土壤C:N比值下降,外源氮浓度增加加剧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土壤碳排放增加.

    氮添加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学内稳态

    凋落物输入量对米槠天然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张锦新涂凤兰许恩兰张磊...
    1916-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作为土壤重要的底物来源,其输入量大小对土壤氮循环过程有明显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的米槠天然林,设置凋落物输入3种处理:对照(保持原输入水平,L1)、去除凋落物(L0)、添加双倍凋落物(L2),于2018年4月对各处理0~10 cm 土壤进行取样,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究不同凋落物输入量处理土壤潜在净氮矿化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凋落物输入量处理的土壤净氨化速率均为负值,且凋落物输入量大小对土壤净氨化和净硝化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随凋落物输入量增加而升高,L2处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L0处理的土壤;(2)去除凋落物显著降低土壤总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而L2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MBN)显著高于L1处理.不同处理间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3)增加凋落物输入显著提高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L2处理是L1处理的2.6倍,但不同处理间土壤亮氨酸胺肽酶(LAP)活性差异不显著;(4)不同凋落物输入量处理的土壤氮矿化作用主要受土壤NAG活性、MBN和硝态氮(NO3--N)含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可见,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森林增加凋落物输入量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通过促进NAG活性从而提高土壤氮素的周转速率,增加土壤的供氮能力.

    凋落物数量土壤氮酶活性天然林

    尕海湿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氮转化的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

    龙永春马维伟宋良翠唐艳梅...
    1923-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湿地退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影响,为认识湿地的退化机理以及科学治理高寒退化湿地提供重要依据.以尕海湿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种不同退化程度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固氮菌(nifH)、氨氧化古菌(AOA-amoA)、氨氧化细菌(AOB-amoA)和反硝化菌(nirK)基因丰度,分析功能基因丰度在不同退化阶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 cm 土层4种功能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10~20 cm 土层,nifH、AOA、AOB和nirK基因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0~108、107~108、105~106和107~108 copies·g-1 soil,且AOA丰度显著高于AOB丰度;4种基因丰度均在轻度退化阶段达到最大值,中度和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解释率达到了 87.9%和91.2%,但不同月份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在6月,土壤含水量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关键因子,而在8月,氮素是基因丰度变化的关键因子.

    湿地退化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氮素基因丰度

    冻融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2通量的影响:Meta分析

    王旭李斐赵世翔
    1932-1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融是高纬度、高海拔及部分温带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冻融可以显著改变冻融交替期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通量.为全面了解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在冻融期CO2的排放规律,本研究利用文献调研方法对1990-2020年同行发表的37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系统分析冻结温度和循环次数对农田、森林、湿地和草原4种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野外实地条件下,与未冻融处理相比,弱冻结条件下农田、森林和草原土壤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 44.2%、25.5%和56.0%,而湿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量降低了 10.1%,中冻结和强冻结对4种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均呈抑制作用;室内模拟条件下,除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冻结外,不同冻融强度对4种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量均有促进作用,平均增幅46.3%~272.5%.土壤CO2排放峰值出现在冻融作用初期,之后随着冻融交替次数的增加,土壤CO2排放速率逐渐降低至稳定水平.本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对冻融的响应,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冻融碳排放二氧化碳生态系统荟萃分析

    水位恢复对排水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钰婷徐志伟孙德敬辛沐蓉...
    1940-1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条件是排水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而微生物释放的酶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功能性物质.本研究以白江河泥炭沼泽为对象,于2020年6月,采集自然区、排水区和两个水位恢复区的0~50 cm 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及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和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揭示水位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退化泥炭沼泽的恢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恢复区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排水区,而水解酶活性表现为仅恢复区0~10 cm 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排水区.自然区土壤酶活性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排水区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pH、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恢复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受土壤养分和含水量共同控制.水位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深度,并且水位恢复改变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泥炭沼泽排水水位恢复水解酶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