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筑坝拦截对深水型水库硫循环的影响——以龙滩水库为例

    关天昊杨梦迪崔高仰丁士元...
    2394-2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珠江上游深水型水库龙滩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4、7、10月和2020年1月4个季节采集了水库支流表层水、库区分层水和下泄水,分析其水化学参数、SO42-浓度及δ34SSO4与δ18OSO4同位素组成,基于冗余分析和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等手段,阐明了筑坝拦截影响下的水动力条件改变对龙滩水库水体硫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龙滩水库SO42-的主要来源是硫化物矿物氧化(以O2或Fe3+为电子受体),此外,还包括大气降水、人为源.筑坝拦截后,水体SO42-浓度以及δ34SSO4和S18OSO4值波动范围显著增大.筑坝蓄水会导致水体相对水柱稳定度(relative water column stability,RWCS)升高,在较高的RWCS条件下,水库内部的硫化物氧化和硫酸盐还原等过程显著增强,因此,RWCS是驱动水库硫循环的重要水动力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水库内部硫酸盐迁移转化过程的水动力驱动机制,为深水型水库水资源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硫循环水柱相对稳定度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龙滩水库

    阜新细河生态缓冲带阻控农田径流水中氮磷及除草剂的作用

    汤家喜谭婷梁婕王雪怡...
    2402-2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缓冲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中氮、磷及除草剂等污染物质进入河流、湖泊.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早熟禾(Poa annua)、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等5种草本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通过野外模拟径流实验,探究植被类型及缓冲带长度对生态缓冲带阻控地表径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溶解磷(DP)、颗粒磷(PP)、乙草胺(AC)、阿特拉津(AT)等污染物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态缓冲带均显著提高径流及面源污染物的阻控效率,且随缓冲带长度的增加,其对污染物阻控效率逐渐增大.不同植被生态缓冲带可有效消减地表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白花三叶草>紫花苢蓿.其中,4 m长的黑麦草缓冲带对NO3--N、TP、DP、PP和AC的阻控效率最高,分别达72.2%、73.2%、68.8%、83.5%和70.8%;4 m长的高羊茅缓冲带对NH4+-N和AT的阻控效率最高,分别达88.0%和77.3%.

    生态缓冲带乙草胺阿特拉津面源污染

    人工沉床对富营养化河道净化效果及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徐盼盼何培民何文辉
    2410-2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透明度低、富营养化严重的河道,难以直接在河底种植沉水植物净化水质.通过构建穗花狐尾藻人工沉床系统,对上海临港一典型富营养化河道进行生态修复.结果表明:人工沉床可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达到脱氮除磷、提高水体透明度效果.沉床修复30 d后,水体透明度升高了 152.2%,水体叶绿素a浓度降低了 87.4%,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活性磷(PO43--P)浓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0%、76.4%、91.8%和76.6%,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修复后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改变了门、属水平群落结构以及水体氮处理细菌结构,提高了磷处理细菌丰度;冗余分析进一步表明,TP、NH3-N、NO3--N和PO43--P是导致沉床修复不同时期水体门水平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与TP、NH3-N、PO43--P均呈显著正相关,与NO3--N呈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和蓝细菌门则相反.研究结果为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人工沉床水体透明度穗花狐尾藻水质微生物群落

    厦门四个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成效评估

    吴一凡艾瑶郑忠禄庄敏...
    2419-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十三五"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开展了大量的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红树林修复的面积取决于宜林滩涂,通常较小,同时对于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估方法.本文根据湿地生态修复评估的一般性原理,结合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厦门4个红树林生态修复案例,建立适用于人工重建的红树林修复成效评估体系,为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评价结果显示,厦门4个红树林湿地修复效果综合评分分别为下潭尾4.80(优秀)、滨海西4.09(良好)、凤林湾3.94(中等)、东屿4.15(良好).总体而言,厦门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为良好.

    红树林生态修复评价体系

    不同臭氧胁迫水平下4种绿化树种基于叶面尺度的光合荧光特性

    薛文凯闫香如李品
    2425-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臭氧(O3)是目前公认的具有植物强氧化毒性的光化学二次污染物,对植物光合系统造成严重损坏,阻碍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等服务功能发挥.本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装置和基于叶片尺度的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研究北京4种常见城市绿化树种(白蜡Fraxinus chinens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光合叶绿素荧光特征在5个O3浓度下的剂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O3浓度的升高,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量子产率(QYmax)、稳态光适应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Lss)、稳态荧光衰减参数(RfdLss)、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hiPS2Lss)和PSⅡ反应中心光稳态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均显著降低,稳态光适应光化学淬灭系数(qPLss)变化不显著.除了 NPQLSS,不同绿化树种各项叶绿素荧光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种树种的各项荧光指标与O3剂量(AOT40,小时O3浓度大于40 nmol·mol-1的累计值)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整张叶片的叶绿素荧光成像反映出随着O3浓度升高PSⅡ反应中心逐渐受到损害的过程,光合能力降低遵循"叶缘先于叶肉,叶肉先于叶脉"的规律.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在叶面尺度上反映植物对O3胁迫的时空响应特征,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臭氧剂量绿化树种叶绿素荧光线性关系

    辽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李岩何兴元尚佰晓陈玮...
    2434-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多样性分布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为了解北方河流源头区蕨类植物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特点,本研究以辽宁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蕨类植物的组成及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共记录有蕨类植物8科13属17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和蹄盖蕨科.(2)木贼(Hippochaete hyemale)、猴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球子蕨(Onoclea sensibilis var.interrupta)、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 pycnosorum)、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和新蹄盖蕨(Neoathyrium crenulato-serrulatum)是浑河源蕨类植物群落中常见并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其中木贼和猴腿蹄盖蕨是蕨类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3)物种多样性分布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显著,Margalef指数在海拔700~800 m和500~600 m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在北坡和南坡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随海拔的升高,物种多样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分布变化,在中海拔上物种多样性达到最高;自北坡、东坡、南坡到西坡,物种多样性呈现先降后升的分布规律,在北坡物种多样性最高,南坡最低;平坡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非蕨类植物生存的适宜坡度;中坡位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是蕨类植物生存的适宜坡位.本研究可为浑河源及其相似地区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蕨类植物浑河源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地形因子优势种

    12个亚热带树种凋落叶对模拟酸雨的缓冲性能及其控制因子

    段萱杨庆朋关欣张伟东...
    2441-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亚热带地区常见树种凋落叶的酸缓冲能力差异及其控制因子对森林恢复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12种亚热带森林常见树种凋落叶为试材进行模拟酸雨浸提实验,通过测定凋落叶的物理化学初始性状以及浸提液的pH值和盐基离子含量,分析凋落叶初始性状与酸缓冲能力的关联性,确定凋落叶缓冲酸雨的主要调控因子.结果发现:凋落叶均显著提高了模拟酸雨溶液的pH值.大部分阔叶树种,如香椿、檫木以及油桐酸缓冲能力(>4)明显优于针叶树种的杉木和马尾松.山乌桕虽是阔叶树种,但其酸缓冲能力最弱(<1).浸提时间也显著影响不同凋落叶的酸缓冲能力.除马尾松凋落叶在浸提1 d时缓冲能力最高外,其他物种均在浸提5 d时缓冲能力达到最高.酸缓冲能力与凋落叶初始pH值呈正相关(浸提1 d、5d、15d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80,0.83;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浸提1 d、5d、15d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5,-0.69;P<0.05).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了凋落叶初始pH值是最主要的酸缓冲能力控制因子.研究表明,凋落叶的初始性状可以很好地预测不同物种的酸缓冲能力,建议未来从酸缓冲能力角度筛选物种时优先考虑pH值.

    酸雨森林凋落物凋落叶性状酸缓冲能力物种筛选

    宁南山区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层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拓行行李玉华俞瀚林李美慧...
    2449-2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下草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对森林的更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林下草本层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构建理想的林-草结合模式.本研究以宁南山区泾源县无人为干扰的华北落叶松林人工林、间伐处理的华北落叶松林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与白桦自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林下草本层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容重、含水量、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及全磷含量)和林分结构(密度和郁闭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人工林相比,自然混交林林下草本植物组成最丰富(34种),且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也最高;(2)自然混交林林下土壤特性均优于人工林,但间伐处理的人工林林下土壤特性较无人为干扰的人工林土壤特性有显著提高;(3)冗余分析表明,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呈负相关,且林分密度、0~20 cm 土层含水量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0~20 cm 土层的土壤特性、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林分密度及郁闭度显著影响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的积累(P<0.05);随机森林模型及方差分解进一步得出:土壤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积累的解释率为30.99%,其中0~20cm 土层土壤容重、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土壤含水量为最重要的解释因子;林分结构的解释率为12.74%,其中林分密度是最重要的解释因子,而物种多样性的解释率仅为3.42%.研究表明,自然混交林作为理想的林-草结合模式,有利于林下草本的健康发育和林下生态环境的改善,且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分别受不同环境因子所控制.研究结果对于人工林的近自然化管理(抚育间伐、补植等)和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林下草本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土壤理化特性

    新安江源区典型植物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邢万秋蔡越王卫光杨丽琳...
    2459-2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暴雨时期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在植物体内运移转换过程中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以及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基于2020年7月梅汛期新安江源区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典型植物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结合黄山水文站涡动通量塔环境要素监测数据,分析了代表性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不同部位(根、皮、枝、叶)和样地多种优势植物叶片水同位素组成(δ18O和δ2H)的 日间变化特征及δ18O-δ2H相关关系,并讨论了不同植物叶片水δ18O和δ2H的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杉木根、皮及枝水分同位素组成较为接近且日间变化平缓,叶片水同位素最为富集且日间变幅较大.受随机性强降雨影响,7月2-4日各来源δ18O和δ2H昼间变化无显著一致性规律,三 日分别大致呈单峰型、单谷型和波动型变化.5种典型植物叶片水δ18O-δ2H线性回归得出的蒸腾线斜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茶(Camellia sinen-sis)、大豆(Glycine max)、杉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说明毛竹叶水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最强,狗脊最弱.各植物叶片水δ18O和δ2H的环境控制因子有所差异,杉木和狗脊叶片水δ18O和δ2H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的变化最敏感,气温和净辐射则是影响茶和大豆叶片水δ18O和δ2H的主导因子,毛竹叶水δ18O和δ2H与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和风速的相关性较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湿润区生态水文过程,并为进一步构建同位素水文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同位素叶片水环境因子

    张家界砂岩峰林不同海拔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黄炎根李丽戴兴安
    2469-2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异格局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以砂岩峰林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400~600、600~800、800~1000、1000~1220 m)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性质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1000~1220 m海拔林下植物组成最丰富,400~600 m海拔最贫乏;(2)不同海拔灌草层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优势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 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海拔土壤全磷、全镁和全钙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pH值、全钾、氮磷比、全氮、碳磷比、全碳和碳氮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4)海拔和土壤含碳量是影响草本多样性分异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灌木多样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砂岩峰林区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

    砂岩峰林海拔梯度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因子冗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