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林冠研究亮点与热点:第八届国际林冠会议述评

    胡海霞莫雨轩艾妍雨卢华正...
    3199-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八届国际林冠会议于2023年10月15-19 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全球林冠科学研究领域主流科学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林冠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特征、种间相互作用、林冠-大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地理学尺度的林冠格局、林冠在环境教育及外展服务中的应用等方面的专题内容。本文系统回顾了会议报告以及交流热点,归纳总结了国际林冠科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林冠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目前的林冠科学在传统描述和系统解析生态过程的基础上,正在聚焦于以多途径、多尺度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林冠系统的响应动态。未来林冠科学的发展应重点关注:(1)通过多学科合作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探讨林冠层的整合效应;(2)建立统一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采集规范,提升研究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3)在上述基础上,探索森林林冠主导的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4)环境教育与林冠科学融合发展,促进林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层附生植物林冠塔吊环境教育

    广东南岭苦竹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与回归模型

    林大雪赵厚本李兆佳黄春华...
    3205-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在广东南岭地区分布广、数量多,其碳汇潜力不可忽视,构建苦竹地上生物量模型可以为区域森林碳储量计算和碳汇功能评估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本研究以广东南岭地区苦竹林为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45株样竹测定各器官生物量,以胸径(DBH)为主要因子构建苦竹各器官及地上生物量模型,并探讨竹高作为第二参数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比较地上生物量不同算法间差异。结果表明:苦竹竹秆生物量占比为76。1%±0。8%,竹枝为14。5%±0。5%,竹叶为9。4%±0。4%。竹秆生物量占比与DBH呈显著正相关(P<0。05),竹枝和竹叶生物量占比与DBH呈负相关。以DBH为自变量的一元模型及以DBH和竹高为自变量的二元模型对竹秆和地上生物量均有很高的预估精度(R2均超过0。95),对竹枝和竹叶生物量预估也有较好精度(R2分别为0。888和0。684)。增加竹高作为第二参数加入模型能小幅度提高模型预估精度但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估算地上生物量时,采用单一模型计算与采用先估算出各器官生物量再累加计算的差异很小。以上结果说明,苦竹倾向于采取先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枝叶以快速进行光合作用之后再分配较多生物量给竹秆以稳定群落地位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估算苦竹地上生物量时,采用DBH为单一变量的一元模型具有较好的估算精度,同时能减少工作量。

    苦竹生物量分配特征回归模型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大理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钟味蓉魏雯
    321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国土尺度上的系统工程,关键区域识别是将规划落到实践中的前提。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综合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度评价、InVEST模型与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大理州生态源地共筛选出源地30个,一、二、三级源地分别为11、10、9个,呈中西部多东部少,东部破碎化。(2)生态廊道共62条,通过优先级计算,一、二、三级廊道分别为8、16、38条。(3)识别出夹点1341处,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呈破碎化,需要进行保护与整合;生态障碍点共111处,主要分布于东部城市建设区域,需要进行不同策略的人为修复。(4)将待修复区域按等级分为核心生态修复区与重要生态修复区,按特征分为洱海水鸟栖息区、廊道贯穿区与农田保护修复区,并提出"一屏、四片、三区、多廊"的生态安全优化格局。本研究综合形态学与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人工与自然因素,构建大理州生态安全格局,对大理州关键修复区域进行识别与分析,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更加精细的补充,以期为大理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生态安全格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理白族自治州关键区域识别电路理论

    基于电路理论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

    薛明月吴孟泉郑龙啸丁志政...
    3223-3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尺度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当前正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提取-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的框架,运用电路理论模拟生态流动与动物迁徙,识别出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修复分区,使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更加可视化、精准化、层次化。结果表明:(1)栖霞市共有生态源地11处,生态廊道20条,其中主要生态廊道7条,潜在生态廊道13条;生态源地数量较少,潜在生态廊道较多,反映出栖霞市生态质量有待改善。(2)共识别出生态"夹点"19处,生态"障碍点"16个,体现了栖霞市生态环境的空间不平衡性。(3)栖霞市生态一级改善区面积为318。65 km2,二级改善区面积为437。21 km2,三级改善区面积为529。44 km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因此,栖霞市亟需对"夹点"附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提高生态廊道通畅性,并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对"障碍点"、"断裂点"展开修复工作,提高各源地间景观生态连通性,加强各乡镇间生态协调与生态环境整体性,促进地区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修复电路理论生态廊道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