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景观空间中颗粒物与负离子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王翘楚李玉李沐倪孟焕...
    2730-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中不同形态的植物景观空间可以影响空气颗粒物(PM)和负离子浓度,并进一步影响人体健康.本研究以沈阳市东陵公园5个不同特征的植物景观空间为对象,通过构建基于PM及负离子的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探究了 2019年7-10月不同特征的植物景观空间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空间显著影响PM浓度(P<0.05),但对于负离子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无硬质铺装的下垫面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景观空间中PM浓度,半围合的空间形态更有利于负离子的产生;东陵公园不同植物景观空间人体舒适度指数在一天中的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16:00-19:00为舒适度最高的时间段,景观空间特征为乔-灌-草的群落结构、无硬质铺装的下垫面且半开敞的空间形态更有利于提高人体舒适度;相比于传统的舒适度模型,将PM及负离子浓度作为影响因子纳入人体舒适度指数的计算模型中,各景观空间的舒适时长平均减少了 11.66%.因此,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物景观空间对于小气候的影响,还要考虑不同植物空间对于PM和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从而营造出适宜游人活动的绿色空间.

    绿地半开敞空间大气颗粒物空气负离子人体舒适度

    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机制与评估研究进展

    纪瑞鹏于文颖冯锐武晋雯...
    2737-2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骤发干旱是一个迅速加剧的缺水过程,其主要特点为发生突然、发展迅速、强度大、破坏性强.干旱发生速度是区分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的一个明显特征.骤发干旱作为一种"新常态"干旱类型,全球呈现普遍多发、影响严重态势.明晰骤发干旱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骤发干旱对农作物影响量化评估,有利于全面认知干旱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稳产高产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骤发干旱特征、定义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骤发干旱识别的主要方法,重点阐述了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评估方法、农作物发育期遭受骤发干旱影响的敏感性、骤发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和骤发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展.分析了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和损失评估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农业干旱和骤发农业干旱事件分离技术尚未成熟、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不明晰、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模拟和定量评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建立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甚至不同发育期的骤发农业干旱识别方法;阐明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影响机制的差异性;实现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骤发干旱的响应行为数值模拟,全面揭示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过程.

    骤发干旱极端事件农作物识别方法影响评估

    稻田养鱼模式综述

    梁玉刚余政军赵杨匡炜...
    2747-2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田养鱼作为我国稻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动物养殖相结合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明显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现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稻作生态区域中.本文综述了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分布区域、主要模式,以及稻田养鱼模式下经济效益、水稻产量、生长特性、土壤生态环境、水体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基础研究,同时稻田养鱼也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种养技术不规范、重视养殖、水稻适应性品种少、养殖密度大等问题.从稻田养鱼的技术培训、种稻为主、适应性水稻品种筛选、控制水体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见解,以期充分挖掘稻田养鱼模式的生产潜力,为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水稻稻田养鱼发展历程种养模式

    功能微生物对葡萄酒风味的影响研究进展

    程思琦叶冬青孙悦
    2756-2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酒风味是衡量葡萄酒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葡萄果实中的风味前体物质在真菌(酵母菌、霉菌)、细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释放,微生物在发酵中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葡萄酒最终风味的形成.尽管多组学技术使我们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葡萄酒风味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微生物在葡萄酒风味特征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替、葡萄酒的风味变化特征进行了归纳,重点综述了发酵各阶段微生物对葡萄酒复杂风味形成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挖掘真菌和细菌的潜力,促进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风味物质的表达,为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葡萄酒提供依据.

    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风味葡萄酒

    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慧杰王兵牛香梁咏亮...
    2767-2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态学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学习能够高效处理生态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水文、土壤、气象与气候、植被等多个研究要素进行应用综述及举例分析,涉及水文循环、碳循环、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物种分布、健康评估、景观生态、资源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随机森林与神经网络由于其自身特性,是生态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而集成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或集成机器学习与传统统计方法、生态学模型等是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学研究最佳方案.

    机器学习森林生态评估预测

    基于GEE的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评价

    刘玉佳彭建李刚勇韩万强...
    2776-2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鲁斯台草原是新疆塔城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及时、客观、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对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选取2009、2012、2015、2018和2021年同期采集的高质量Landsat影像,构建基于遥感的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和空间集聚规律.结果表明:(1)2009-2021年RSEI的均值由0.294增加至0.324,表明研究期内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较差和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库鲁斯台草原西部、西北及西南部等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良好和优秀生态水平区域主要集中在森林覆盖率高的中部及东部等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3)2009-2021年,RSEI的全局Moran'sI值为0.508~0.687,表明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RSEI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显示,高-高(H-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中部,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较少、海拔较高的西南部和西北部.

    RSEI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自相关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基于改进轻量深度网络的牧区牲畜目标快速检测

    朱俊峰刘洋王星天曹亮...
    2786-2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农牧区牲畜目标的快速、准确检测,提出一种改进YOLOV3-tiny的轻量级牧区牲畜目标检测算法,并在Jetson Nano嵌入式主板上实现实时检测.该算法首先根据牧区牲畜体型相差较大的特点优化了网络结构,引入一种锚框复合聚类算法,并增加预测输出尺度,增强浅层信息的利用;其次,采用金字塔网络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在保证大目标检测率的同时提高小目标检测率;最后针对复杂光照条件下(如太阳光直射下)检测精度下降问题,加入注意力机制,提高复杂光照条件下目标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YOLOV3-tiny算法检测精度达83.2%,在嵌入式平台Jetson Nano主板上的检测速度为12帧·s-1,相较于YOLOV3-tiny算法平均检测精度提高了 8.7%.

    卷积神经网络YOLO网络深度学习智慧牧区

    基于MaxEnt模型的仙居县大型兽类和珍稀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吕环鑫夏少霞顾婧婧苏常红...
    2797-2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及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对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以国家公园试点仙居县为研究区,基于大型兽类及珍稀鸟类物种调查数据,采用MaxEnt模型确定了其关键栖息地分布,并分析了不同环境变量对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将评估结果与现有的保护地进行叠加分析,确定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空缺,进而提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结果表明:13个物种的平均AUC值为0.956,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人口密度、最湿季均温、土地利用类型是兽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年较差与最湿季均温是影响雉科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湿地水鸟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及坡度;从栖息地分布来看,兽类与雉科鸟类适宜区主要位于仙居县南部的括苍山系周围,湿地水鸟适宜区位于永安溪附近,呈现沿水系分布的格局;仙居国家公园试点区及4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为316.80 km2,兽类、雉科鸟类和湿地水鸟分别有160.37、178.67和422.65 km2适宜栖息地未能得到保护,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建议结合仙居国家公园试点区建设,加强仙居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兽类鸟类栖息地适宜性仙居县MaxEnt模型

    内蒙古地区蒸散发分割模拟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李欣悦薛宝林王国强刘俊芳...
    2806-2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干旱区是我国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为了解研究区生态系统蒸散发分割对于干旱的响应,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数据构建SiB2模型,对植被蒸腾(T)、地表蒸散发(ET)等变量进行模拟,同时分别基于通量站涡度相关数据和SiB2模型模拟计算蒸腾与蒸散发比值(蒸腾比,T/ET).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分析研究区不同干湿条件下蒸散发及蒸腾比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蒸散发受干旱影响显著,蒸散发量与干旱程度呈负相关,在严重干旱或极端干旱时,干旱对蒸散发的影响滞后时间增长;根据SiB2模型计算的研究区2003-2012年蒸腾比与干旱程度相关性较强,在较为湿润的年份(2003),T/ET达到最高值0.64,表明此时植被蒸腾在陆地蒸散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较为干旱的年份(2005),T/ET值为0.39,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植被蒸腾减少,土壤蒸发占蒸散发量的主导地位;在持续干旱情况下,T/ET和ET的波动范围均较小,表明植被在干旱情况下能根据外界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有一定的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干旱区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意义.

    蒸散发分割涡度相关SiB2模型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