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北旱区典型灌草叶片性状沿气候梯度的变化

    杨永黄玥卫伟
    3769-3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旱区植物叶片性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对于准确揭示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植物生存策略、调整与优化实践管理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基于样带调查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定量刻画了西北旱区典型灌草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程度,分析叶片性状对气候梯度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结果 表明:(1)灌木植物平均叶面积、叶厚、比叶面积分别为136.77 mm2、0.41 mm、55.36 cm2·g-1,草本植物平均叶面积、叶厚、比叶面积分别为351.45 mm2、0.31 mm、111.45 cm·g-1,二者差异显著,且叶片大小和比叶面积是灌木和草本植物叶片性状变异的敏感因子.(2)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片性状对气候的响应规律具有相似性,整体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剧,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变小,叶片厚度增大.(3)旱区灌木的气候敏感性显著高于草本.气候因子对灌木和草本植物叶片性状变异的解释分别为52%和12%,气候因子对叶片性状变异的影响能力排序为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年平均温度.研究结果为揭示旱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理提供依据.

    旱区植物叶片性状适应气候驱动冗余分析

    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对非生长季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的影响

    翟政田野秦广震张贾宇...
    3778-3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生长季林地土壤的磷素形态和转化直接影响次年林木萌发阶段的磷素供应,而林下植物的种类和多样性则可通过改变林地微环境以及凋落物的组成和质量,影响非生长季林地土壤的磷素转化过程.本研究通过在杨树(Populus deltoides' Nanlin3804')人工林中设置清除林下植被、保留物种多样的自然林下植被、保留1种主要林下植物和林下种植固氮植物等4种处理,于处理1年后采样分析非生长季林地表层(0~5 cm)土壤的磷素形态,并采用原位埋袋培养法研究土壤磷素的转化过程,探讨林下植物种类与多样性对非生长季土壤磷库形态特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保留自然植被处理的土壤总活性磷含量显著高于清除林下植被和保留1种植物处理,有效提高了非生长季土壤磷素有效性.林下种植固氮植物处理土壤的中等活性磷含量显著低于保留1种植物处理,但其活性磷和活性有机磷的生成速率显著高于保留1种植物处理.清除林下植被处理的土壤稳定态磷含量显著高于3种有林下植物的处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最低.4种处理的土壤全磷中,总无机磷所占比例(43.4%~48.1%)都高于总有机磷所占比例(26.9%~34.5%),其中种植固氮植物处理的总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保留1种植物处理.总体而言,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存在显著减少了非生长季土壤中稳定态磷的含量,促进了磷的有效性;多样性的林下植物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磷含量;此外,林下种植固氮植物也可以有效促进活性磷的生成,提升土壤磷素有效性.

    杨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磷素分级磷素有效性活性磷

    长江经济带林业生态工程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

    李宸宇朱建华郭学媛李奇...
    3788-3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使长江经济带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境质量是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林业生态工程的开展使长江经济带植被覆盖度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遏制了生境质量的下降速度.本研究采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块,设置林业生态工程单一驱动力情景,评估了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长江经济带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长江经济带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北部、江汉平原与四川盆地,云南、江西和浙江平均生境质量指数较高,而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长江经济带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没有起到决定性改变.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境质量向两极化发展,生境质量中等水平地区逐渐向低水平和高水平转化,整体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变化不明显.林业生态工程对生境质量产生一定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为进一步提升中高生境质量水平地区的生境质量,但对生境质量水平较低的地区作用不明显.

    生境质量InVEST模型林业生态工程长江经济带

    陕西省外来植物组成与分布现状

    宋兴江张文刚陈晓艳刘芮伶...
    3800-3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合陕西省外来植物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外来植物组成、来源和分布等,并分析了入侵植物种数与GDP等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陕西省共有广义外来植物415种,隶属于68科268属,其中外来入侵植物132种,外来非入侵植物283种;外来植物占据的生境类型以农田和荒地为主(占所有生境类型的70%);从原产地来看,境外外来植物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分别占全部外来植物的29.23%与28.83%;全省外来植物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占比与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呈显著正相关(R2=0.42,P=0.04);单位面积人均GDP与外来入侵植物占比呈显著正相关(R2=0.60,P=0.01);单位面积人均GDP与单位面积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呈显著正相关(R2=0.41,P=0.04).结果 预示,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与社会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陕西省当前遭受的外来植物引入和外来植物入侵压力较大,及时构筑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外来植物入侵植物分布格局人类活动陕西省

    气候变化对中国林火干扰空间格局的影响

    苏佳佳刘志华焦珂伟于跃...
    3810-3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自然干扰,深刻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林火干扰时空格局的驱动因子并揭示气候变化对林火空间分布的影响,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火干扰-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多过程相互反馈关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lobal Fire Atlas数据集,提取2003-2016年中国林火发生密度、燃烧率和平均火烧斑块面积3个林火干扰参数,综合应用3个模型(增强回归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系统分析气候、人类活动、植被和地形因子对中国林火干扰的影响,并预测气候变化对未来林火干扰的影响.结果 表明,中国林火干扰呈空间聚集性分布,东北地区的林火发生密度和燃烧率较高,平均火烧斑块面积较大.不同林火干扰参数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全国尺度上,气候是控制林火动态的主导因子.气候变暖将会增加林火干扰,在SSP126和SSP585气候变化情景下,林火发生密度、燃烧率和平均火烧斑块面积增加幅度分别为39.4%~95.8%、85.2%~143.0%、220.4%~206.6%.未来研究应充分考虑气候因子对中国林火不同干扰参数的控制作用,以更加全面了解未来林火动态的变化趋势.

    林火干扰气候变化增强回归树森林

    气候变化情景下长序榆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张明珠叶兴状李佳慧刘益鹏...
    3822-3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我国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与经济价值,但受自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现有野生植株少且分布零星.植物地理分布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本研究旨在准确理解并揭示气候变化对长序榆分布的影响,为长序榆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长序榆在国内的42个天然分布点和16个环境因子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优化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共同构建其适生区分布模型,探讨影响长序榆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预测长序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代以及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里RCP2.6、RCP8.5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范围与面积.结果 显示:当特征组合FC=HPT(H:二次型Hinge;P:乘积型Product;T:阈值型Threshold),调控倍频RM=2时,模型预测准确,预测分布范围与现实分布相符.综合评估显示,最干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海拔、表层土壤pH、最冷月最低气温、最热月最高气温对长序榆潜在地理分布变迁起着重要作用.在RCP2.6气候情景下,增温控制在2℃内可能为长序榆提供一个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在RCP8.5气候情景下,长序榆质心从当代到2070s有从低纬向高纬迁移的趋势.

    长序榆MaxEnt优化模型适生区预测ENMeval气候变化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云南省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因子探测

    孙治娟谢世友
    3836-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基于2000-2015年NPP数据和相应时间序列的气象、DEM、土地利用、NDVI、人口密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00-2015年云南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云南省植被NPP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2.13gC·m-2·a-1;植被NPP年均值空间差异性较大,总体上从东北向西南递增,2000-2015年88.5%的地区NPP保持不变或呈增加趋势;单因子影响力上,以2010年为界,NPP的主导因子由植被覆盖度因子转变为降水因子,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就双因子交互作用而言,两因子的交互作用更能增强对云南省NPP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因此在未来生态环境规划中应重视多因子对植被NPP的协同作用,进而深入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地理探测器NPP时空变化MODIS主导因子

    毛竹扩展对鹿角杜鹃叶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白浩楠牛香王兵宋庆丰...
    3849-3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展对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叶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在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站选取受不同扩展程度(未扩展、轻度扩展和重度扩展)影响的鹿角杜鹃叶片为对象,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叶内生真菌进行表征.结果 显示:1)毛竹扩展显著增加鹿角杜鹃叶片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叶组织密度,显著降低类黄酮含量;2)不同扩展程度影响下鹿角杜鹃叶内生真菌的类群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别,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个门、18个纲以及81个属,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为鹿角杜鹃叶内生真菌优势门菌群,属水平上,g_Hyphoderma、f_Hyphodermataceae、c_Leotio-mycetes、o_Helotiales、g_Roussoella、o_Thelephorales、f_Thelephorceae、f_Thyridariaceae、g_Tomen-tella、f_Diaporthaceae和g_Diaporthe相对丰度变化显著,可作为毛竹扩展影响下的鹿角杜鹃叶内生真菌差异指示种;3)毛竹扩展未影响内生真菌α多样性,主坐标分析显示,毛竹入侵改变了鹿角杜鹃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4)冗余分析和Spearman分析表明,纤维素、木质素和叶片韧度对内生真菌群落构建有显著影响.纤维素是毛竹扩展间接影响鹿角杜鹃叶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空间代替时间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长苞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顾荣张彩彩和正华杨荣...
    3860-3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能够反映植物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揭示其背后潜在的生态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1 hm2永久固定监测样地内的优势种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为对象,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并采用Ripley L函数探究其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联性.结果 表明:(1)长苞冷杉的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幼树(1 cm≤DBH<5 cm)、中树(5 cm≤DBH<15 cm)和成树(DBH≥15 cm)个体数量分别占整个种群数量的47.42%、31.55%和21.03%,种群结构为增长型,更新状态良好;(2)不同发育阶段长苞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以完全空间随机为零模型,幼树和中树分别在0~45、0~35 m的尺度上呈显著的聚集分布;成树在所有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以异质泊松点过程为零模型去除生境异质性的效应后,幼树、中树和成树基本在所有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说明生境异质性是导致长苞冷杉种群不同径级空间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3)幼树与中树在邻体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空间关联,幼树与成树、中树与成树均在邻体尺度上呈显著的负相关空间关联,并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最后呈不相关空间关联.潜在的负密度制约机制驱动长苞冷杉从幼树和中树的聚集分布转为成树的随机分布;长苞冷杉幼树和中树可能受同样的生境过滤影响而呈聚集分布,并导致二者呈现正相关空间关联,而潜在的成树对中树的不对称竞争以及潜在的专一性病原菌和害虫对幼树的攻击可能导致成树与中树、成树与幼树的负相关空间关联.

    空间点格局RipleyL函数空间关联性零模型生境异质性

    施氮与增水对杨树幼苗不同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影响

    王凯高爽刘焕彬吕林有...
    3870-3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杨树对氮沉降和增水的响应机制,采用2因素(氮和水添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0、5、10和15 g N·m-2·a-1)以及3个水分水平(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增加50%和增加100%),测定杨树幼苗不同器官(叶、枝、茎、粗根和细根)中C、N、P含量,分析各器官元素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粗根和细根N含量和N∶P及细根P含量增加,粗根和细根C∶N及细根C∶P下降.随降水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下降,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粗根N∶P上升.施氮与增水对杨树幼苗化学计量具有交互作用.自然降水下,随施氮量增加,枝、茎、粗根和细根C含量、叶、枝和茎N含量和P含量变化不显著;增水50%处理下,随施氮量增加,叶、枝和细根C含量、各器官N含量及叶、茎和粗根P含量增加;增水100%处理下,随施氮量增加,叶、茎和粗根C和P含量变化不显著.相同元素(C、N、P)在杨树幼苗不同器官中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N与P含量在叶和细根中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自然降水下,施氮只影响杨树幼苗地下部分N、P分配;降水增加50%下,施氮促进了各器官C、N、P分配;而降水增加100%减弱了氮添加的影响.

    水氮互作器官分异养分分配气候变化科尔沁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