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春季增温对亚热带木本植物物候和生长的影响

    代奎曾秀王鑫洋薛乾怀...
    3881-3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暖导致温带地区物种的春季物候期提前.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只有少量的物候事件记录和研究,其气候驱动因素不清楚,阻碍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这些独特生态区植物物候影响的准确预测.为了确定亚热带地区植物春季物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设计了气候箱控制试验和野外自然试验,研究2个春季增温处理(T1:白天20℃/晚上15℃;T2:白天25℃/晚上20℃,昼夜长均为12h)对10种亚热带木本植物(4个落叶树种和6个常绿树种)幼苗出芽、展叶时间和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春季变暖主要对落叶树种出芽和展叶有显著的提前作用,出芽时间变化范围是-0.006~-1.8 d·℃-1,展叶时间变化范围是-0.7-1.6 d·℃-1;春季增温显著促进了3个落叶树种幼苗生长;相比于亚热带常绿树种,温度变化对落叶树种春季物候和生长的影响更为重要,这些结果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出芽展叶古田山气候变化

    吕梁关帝山不同植被坡面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程竞锋闫加亮徐满厚张宝贵...
    3890-3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优先流对坡面产流和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坡面优先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坡面优先流的产生机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关帝山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丛3种植被为对象,采用野外亮蓝示踪实验和室内图像解析技术,揭示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位点处土壤优先流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异质性,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影响.结果 表明:1)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覆盖下土壤优先流垂直发育程度坡上>坡下>坡中,而针叶林优先流垂直发育程度则随坡位上升而减小.2)针叶林和灌丛水平染色路径以>10 mm为主,且针叶林总染色路径数量随坡位的上升先增大后减小,而灌丛则随坡位的上升而下降.3)电导率、有机质、坡度、黏粒含量是影响垂直剖面优先流特征的主要因素,而有机质、砂粒和粉砂含量、坡度则是影响水平剖面染色特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坡位和植被类型是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对坡面土壤优先流发生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丰富了对坡面土壤优先流特征及机理的认识.

    坡面优先流染色示踪染色特征

    我国东部主要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的影响因素

    李博赵琼毛兵孙庆业...
    3901-3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测定了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纬度8种代表性土壤(黑土、风沙土、棕壤、黑钙土、紫色土、红壤、黄壤和砖红壤)表层(0~20 cm)的酸缓冲容量和相关理化性质.对于有农业耕种的地区,选取相邻的自然植被(林地或草地)和农田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北方土壤酸缓冲容量(44.8 mmol·kg-1)显著高于南方土壤(15.8 mmol·kg-1),其原因可能是土壤矿物、温度和降水量的差异导致北方土壤的碳酸盐、交换性盐基总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南方土壤.农田土壤酸缓冲容量(36.6 mmol·kg-1)显著高于相邻的林地土壤(25.0 mmol·kg-1),其原因可能是农田土壤施肥导致碳酸盐和盐基饱和度高于林地土壤.我国土壤酸缓冲容量与碳酸盐、交换性钙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镁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交换性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见,土壤碳酸盐、交换性钙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我国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

    碳酸盐交换性钙有机质地域差异土地利用方式

    西藏年楚河流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位

    王壮壮刘洋贺凯樊海德...
    3911-3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西藏年楚河流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主要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根据其地理环境特征及植被类型选取草地、湿地、农田及沙棘林4种生境类型,于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采用手捡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并将动物标本保存在75%的酒精溶液里备用.共捕获2048只土壤动物,隶属3门5纲25目37科52类,优势类群占总捕获量的60.89%.春季和夏季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和类群数均以湿地最多,草地最少.春夏两季沙棘生境的多样性指数最大;春季优势度指数以草地和沙棘生境最大,夏季湿地生境的优势度最大;春季草地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大,夏季农田和沙棘生境均匀度指数最大.4种生境大型动物群落春季相似性位于极不相似与中等不相似之间,夏季相似性位于中等不相似与中等相似之间,春夏两季相似性位于中等不相似与中等相似之间.春夏两季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双翅目幼虫(Diptera larva),而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蝽科(Pentatomidae)、长奇盲蛛科(Phalangiidae)和椎实螺科(Lymnaeidae).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3.07%,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16.67%,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73.07%.年楚河流域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步甲科(Carabidae)、狼蛛科(Lycosidae)和椎实螺科(Lymnaeidae);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但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季节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主要土壤动物群落双翅目幼虫和狼蛛科对土壤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幅度;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动物类群间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较低,类群间竞争比较弱,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年楚河流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

    粉垄耕作对赤红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张宇蒋代华黄金兰王明释...
    3922-3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作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甘蔗为供试作物,对常规旋耕(XG)、深翻旋耕(SF)、粉垄20 cm (FL20)和粉垄40 cm (FL40)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甘蔗周年种植后,各耕作处理土壤肥力有所下降,其中FL40处理与XG相比,土壤pH值显著增加了0.27~0.31个单位,而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FL20处理0~ 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XG和SF高22.38% ~27.33%和23.78%~31.59%,FL40处理则提高了20~40 cm土层0.25~0.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另外,与XG和SF相比,FL20和FL40明显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且这两个处理还提高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稳定率(WSAR),但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D与WSAR、Cs 、WMWD、WGMD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E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的来说,粉垄耕作能提高中、小粒径的团聚体含量与稳定性,同时增加了土壤通透性,从而促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进而促进土壤养分矿化,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可作为赤红壤地区一种较为高效、适合推广的耕作方式.

    粉垄耕作赤红壤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

    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对机采棉田土壤盐分特征的影响

    程少雨林涛吴凤全侯培珂...
    3933-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充分或欠灌条件下增加植物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棉花节水生产技术,特别是在干旱且生育期很短的中国新疆棉区.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增加冠层覆盖度,增加总耗水量,改变根区的盐分分布.本研究开展了种植密度(低密度M1,13.5万株·hm-2;中密度M2,18万株·hm-2;高密度M3,22.5万株·hm-2)和灌溉定额[重度亏缺W1(50% ETC,作物需水量),3150 m3·hm-2;轻度亏缺W2(75% ETC),4050 m3·hm-2;充分灌溉W3(100%ETc),4980 m3· hm-2]互作的大田试验,分析了其对0~ 60 cm土壤盐分含量、均匀系数、表聚系数、变化量和脱盐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土壤盐分的含量和表聚系数均显著降低,而盐分分布均匀性增加;增加灌溉定额能降低不同种植密度的土壤含盐量,但盐分分布由"膜内底聚型"逐渐向"膜内表聚性"转变,且盐分分布均匀性则明显降低;不同处理下盐分变化和脱盐率均具有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盐分变化和脱盐率逐渐降低;而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则完全相反;以低密与轻度亏缺灌溉、中密与充分灌溉、高密与充分灌溉组合的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最高,分别是0.041 g· kg-1和18.2%、0.041 g· kg-1和25.6%、0.055 g· kg-1和30.50%.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盐分的变化对不同灌溉定额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致;在灌溉定额为3150~4050 m3·hm-2(50% ~ 75% ETc)时,推荐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灌溉定额为4980 m3· hm-2(100%ETc)时,种植密度为18~22.5万株·hm-2,可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盐渍化水平,且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密度灌溉定额机采棉土壤盐分盐分运移

    施用猪粪堆肥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小麦田菵草生长的影响

    洪爱梅段云辉张海艳韩敏...
    3944-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Oryza sativa)-麦(Triticum aestivum)轮作制麦田杂草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生长的影响,以始于2010年10月的连续10年固定施肥田(不施肥、仅施用化肥、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为对象,通过2019年和2020年小麦季的调查,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蔺草出苗、分蘖和成穗密度以及开花结实期菵草的株高、茎基粗、上部三张功能叶的长度及宽度、地上部生物量、种子产量.结果 表明:仅施用化肥处理的菵草平均出苗、分蘖和成穗密度最高,2019年和2020年分别达84.00和115.50、172.75和181.00、83.00和24.25株·m-2,显著高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和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仅施用化肥处理的菵草平均株高、上部三张功能叶的长度和宽度大于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仅施用化肥处理的蔺草平均单株干重最高,2019年和2020年分别达0.64和0.89 g·株-1,显著高于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仅施用化肥处理的蔺草平均单株种子产量最高,2019年和2020年分别达698.10和681.30粒·株-1,显著高于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长期仅施用化肥更有利于菵草的生长繁殖,而配施猪粪堆肥和秸秆施肥方式抑制了蔺草的生长繁殖.

    施肥优势杂草密度叶长叶宽地上部干重种子产量

    移栽密度及氮肥投入量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效应

    刘红江郭智张岳芳周炜...
    3952-3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在D1(90×104株·hm-2)、D2(120×104株·hm-2)、D3(150×104株·hm-2)等3个移栽密度下,分别设置N1(0 kg·hm-2)、N2(240 kg·hm-2)、N3(270 kg·hm-2)、N4(300 kg·hm-2)等4个施氮量水平,研究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对移栽密度和氮肥投入量的协同响应.结果 表明:在N2D3处理下,水稻每穗粒数较少,结实率也较低,但N2D3处理有效穗数比N2D1和N2D2平均提高29.3%,较高的水稻有效穗数保证了其产量不减.N2D3处理生物产量比N2D1和N2D2平均提高17.0%,明显提高的生物产量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密植减氮的N2D3处理水稻N素累积量提高13.8%,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提高7.1%,N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不大,N素收获指数则降幅显著;与N2D1和N2D2处理相比较,N2D3处理使水稻N肥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了32.4%、13.8%、54.6%和17.1%.当氮肥投入量较高时,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在不同移栽密度下均较高;当氮肥投入量较低时,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在较高移栽密度下能保持较高水平.在常规施氮水平300 kg· hm-2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水稻移栽密度至150×104株·hm-2,降低20%的氮肥投入量,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水稻的氮肥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得到明显提高,并能保持稻田土壤肥力不减.

    水稻产量移栽密度氮肥投入量氮素吸收利用率

    垄厢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唐志伟周文涛王勃然钟康裕...
    3961-3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特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稻垄作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在湖南浏阳市开展了双季水稻大田小区试验.结果 表明: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早稻孕穗期根总长、根体积和早稻各时期、晚稻分蘖盛期的根系伤流强度,晚稻齐穗期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显著增加36.9%、41.1%、44.9%;厢沟栽培显著降低了早稻分蘖盛期与齐穗期的根总长、根体积,早稻各时期根表面积显著降低40.6%~44.5%,根系伤流强度在早稻齐穗期显著提高,晚稻孕穗期显著降低.相比平作栽培,垄作和厢沟栽培早稻土壤容重显著降低6.8%~10.6%,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7.2%~10.6%、6.5%~10.4%;垄作和厢沟栽培提高了早稻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垄作栽培、厢沟栽培分别提高了早稻、晚稻土壤中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降低了早稻、晚稻土壤中<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垄作和厢沟栽培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有利于提高晚稻产量;垄作栽培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厢沟栽培阻碍了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双季稻垄作栽培厢沟栽培土壤容重土壤团聚体产量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对油菜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其胜张顺涛赵贺高飞...
    3970-3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施肥可改变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特性,间接改变土壤线虫群落组成.本研究旨在分析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对油菜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土壤线虫群落与土壤基本性质、胞外酶活性的相关性,探讨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对农田土壤肥力响应的敏感性.试验共设置CK(不施肥)、CF(常量化肥)、RF(减施化肥)、RFS(减施化肥+秸秆全量还田)和RFMS(减施化肥+有机肥+秸秆全量还田)5个处理.结果 表明,在5个施肥处理中共鉴定出33属土壤线虫,食细菌线虫和植食性线虫在各处理中均为优势营养类群.不同处理的土壤线虫数量为RFMS>RFS>RF>CF>CK,其中RFMS和RFS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和配施有机物料可以增加食细菌线虫和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度,抑制植食性线虫的繁殖.从土壤线虫生态指数来看,RFMS处理的线虫瓦斯乐斯卡指数(WI)、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结构指数(SI)、富集指数(EI)分别为1.42、1.35、67.3和70.94,均高于其他处理.相比CK处理,RFS和RFMS处理显著降低PPI/MI.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线虫数量、食细菌线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土壤性质以及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磷、有机质和全氮对线虫群落种属组成影响较大.因此,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食微线虫的繁殖,提高线虫种类多样性,并能丰富土壤线虫食物网结构以降低其受干扰程度,是维持土壤生物健康的重要措施.

    化肥减量有机物料土壤线虫土壤胞外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