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干热河谷辣木(Moringa oleifera)对Cd-Pb-Cu-Zn四种复合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及富集特征

    段晓清赵广张扬建穆羽...
    2817-2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植物修复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亟需开展耐重金属胁迫植物筛选和尾矿堆积区重金属修复的研究.本研究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引种的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不同浓度土壤复合重金属(Cd-Pb-Cu-Zn)胁迫,探讨了辣木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植株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对复合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揭示了辣木对复合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机制和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复合重金属胁迫对辣木叶片光合能力、植株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特征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复合重金属胁迫对辣木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整体表现为低促高抑;辣木株高、地径、根长、根粗的生长都受到显著抑制,且随着胁迫的加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胁迫的加剧,辣木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至地下部分.适应重金属胁迫过程中,辣木将更多的重金属储存在地下生物量中.此外,辣木对4种重金属元素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不同,其中对Cu2+和Zn2+的耐受性较好,对Cd2+和Zn2+富集能力较强.综上,辣木对复合重金属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且生物量较大,生长较快,可考虑作为重金属污染较轻区域的辅助修复植物.

    重金属植物修复干热河谷生物量分配光合作用

    中亚热带4种类型森林叶片非生物重金属元素重吸收及累积动态

    彭清清张耀艺张慧玲彭艳...
    2828-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生物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可能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林木叶片在衰老过程中是否对这些重金属元素具有重吸收作用尚不清楚.因此,选择中亚热带以米槠为建群种的天然林和次生林以及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研究对象,在一个生长季(4-10月)同步分析林木成熟叶片和新鲜凋落叶片铬(Cr)、镉(Cd)和铅(Pb)的含量变化,探讨不同森林叶片非生物重金属元素的重吸收和累积规律.结果表明:4种森林叶片表现出对3种非生物重金属元素明显的选择性重吸收作用,其重吸收率受森林类型、元素和时间的显著影响.天然林在4月和7-10月对Cr元素重吸收(4月重吸收率最高,达67.8%),在4月和6月对Cd元素重吸收,仅在4月对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次生林在4月(最高达62.5%)、5月和10月对Cr元素重吸收,在4月和10月对Cd和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米槠人工林在整个生长季节中Cr元素均在衰老叶中累积,在8月和9月对Cd元素重吸收,在4月、7-8月和10月对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杉木人工林在4月和10月对Cr元素重吸收,整个生长季节Cd元素均在衰老叶中累积,在10月对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总体来看,天然林和次生林对Cr和Cd元素的重吸收显著高于人工林,而对Pb元素的重吸收特征表现相反.另外,在4种类型森林中,Cr与Pb元素在新老叶片中的变化动态呈显著正相关,并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温升高而降低,但Cd与Cr和Pb元素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人工林,米槠天然林和次生林对含量较高的Pb元素具有较好的避害能力,为区域森林营建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金属人工林天然林重吸收率成熟叶片衰老叶片

    叶面喷施水溶性壳聚糖和硅肥对两种冬油菜镉吸收的影响

    焦玉字夏存艳何孟轲胡健...
    2836-2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硅肥(Si)和水溶性壳聚糖(WSC)对油菜镉(Cd)含量的影响,在河南省济源市某运行中的典型冶炼厂周边中低度Cd污染农田设置田间试验,选用2种规模化种植的冬油菜甘蓝型秦油1号(QY-1)和白菜型三月黄(SYH)为供试植物,研究叶面喷施Si和WSC对2种供试冬油菜生物量、不同部位Cd含量、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2种肥均能降低2种油菜籽粒和豆荚对Cd的吸收.叶面喷施Si和WSC后,QY-1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下降8.80%~44.01%和15.01%~37.77%;SYH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下降20.94%~32.42%和14.33%~28.65%.2种油菜籽粒和豆荚均在喷施2次Si肥的处理下,Cd含量达到最低,喷施一次WSC的处理次之.经叶面肥处理后,与SYH相比,QY-1的生物量更高,Cd富集能力更低,因此,QY-1更适合应用于轻中度Cd污染土壤的安全生产.综上所述,在我国典型冶炼厂周边中低度Cd污染农田采用低富集冬油菜品种结合喷施叶面肥可以初步实现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

    冬油菜叶面肥农田安全利用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含量、形态、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刘思佳史明易马旭王少锋...
    2844-2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了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评估了沉积物中砷的生态风险,初步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砷分布的环境化学因子.结果表明,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砷浓度变化范围为9.77~20.60 mg·kg-1,平均浓度为13.33±2.55 mg·kg-1.表层沉积物中总砷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近岸向中部逐渐递减趋势,具有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各个海区之间总砷含量差异显著,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总砷含量相对较高.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砷的主要形态为挥发性硫化物、碳酸盐或与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沉积物中砷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与水体温度、磷浓度、溶解氧含量、pH、沉积物中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水环境因子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可能对沉积物中砷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渤海沉积物生态风险

    内蒙古典型铅锌矿及其影响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张紫翔马龙刘廷玺孙国华...
    2853-2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具有毒性大、易富集、难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建立的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考虑外在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评估结果合理性有待提升.本研究对内蒙古典型铅锌矿及影响区地下水中的8种重金属含量,用单因子与模糊数学法进行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Ni含量整体超标,而Pb、Mn、Zn、As、Se和Cd存在不同程度超标,Cu未超标,空间上地下水整体处于Ⅳ~Ⅴ类,局部为Ⅰ~Ⅱ类,其分布既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又受到土壤矿物、水动力特征等天然因素影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中,As、Se和Cd是轻微与很强等级间,但Cd波动较大且不稳定,Mn为中等风险,其他为轻微风险等级,多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及以上风险,局部为轻微风险等级;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发现,研究区处于低风险与高风险等级之间,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中等和高等风险区域占研究区31.3%,位于采矿活动区及尾矿附近.经对比发现,其结果较合理,能够真实反映实际生态环境风险情况,评估结果对当地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该评估指标体系可为相似地区生态环境评估提供支持.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铅锌矿

    干旱区重金属污染尾矿土 MICP注浆修复效果

    常道琴宋乃平岳健敏孟晨...
    2864-2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P)在西北地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胶结轮次,针对西北强蒸发、高风蚀环境,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某铜银矿为研究区,开展了利用纺锤型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诱导碳酸钙沉淀的适宜菌剂量和菌剂喷施频次研究.采用纺锤型赖氨酸芽孢杆菌菌液(OD600=2.02)、尿素及氯化钙制成胶结液(分别胶结1~6次,以T1-T6表示,每次用量140 mL),针对研究区重金属尾矿土,探究不同胶结轮次对尾矿土重金属含量及赋存价态、理化指标的影响,利用XRD分析不同注浆轮次下尾矿土中碳酸钙晶体类型.结果表明:T4~T6尾矿土中Cr、As、H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T6时电导率、铵根离子、碳酸钙沉淀量最大(6271.67 μS·cm-1、15.45%、0.09μg·g-1),pH最小.T4时Cu与可还原态Cr、As和可氧化态H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r与可还原态Cu、弱酸提取态Hg呈显著正相关(P<0.05).尾矿土 pH及重金属总量均影响重金属赋存形态.综上,基于MICP技术探究胶结轮次对尾矿区重金属修复效果的影响,以重金属总量、有效形态及理化指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考虑室外大规模修复治理的经济效益,发现4次胶结效果较好,为MICP技术高效治理修复干旱区土壤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干旱区胶结轮次污染修复

    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李景铭佟梦晗郭书海李凤梅...
    2874-2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是土壤环境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典型代表,二者来源广泛且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极易造成复合污染.研究表明,PAHs和重金属共存时会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往往比单一污染土壤修复更加困难.生物修复具备成本低、不造成二次污染、适用于大范围修复等优势,是极具应用前景的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本文总结了土壤中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分布特点及交互作用,对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生物修复土壤修复

    针阔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酚类物质释放的非加和性影响

    张晓曦刘凯旋车文绒胡嘉伟...
    2885-2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酚类物质是植物影响其周边环境的主要媒介之一,然而凋落物混合分解对酚类物质释放的非加和性影响尚不清楚.本文以秦岭地区云杉、华北落叶松和华山松以及槭树、红桦和灰楸的凋落叶组成9种1∶1(w/w)针阔叶混合凋落物,采用分解袋法在室内条件(20~25 ℃、恒湿避光)下进行6个月的分解实验,研究针阔叶凋落物的存在对彼此水溶性酚和缩合单宁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槭和落槭凋落物混合分解初期对水溶性酚释放产生总体拮抗效应,但在试验后期转为产生总体协同效应,其中针阔叶凋落物在试验初期显著抑制彼此水溶性酚释放,随后转变为相互促进(P<0.05).其余7种混合物分解时对水溶性酚释放产生总体拮抗效应(P<0.05),其中在云桦、云楸、落楸和落桦混合物中,针叶凋落物的水溶性酚释放由受到显著抑制转为受到显著促进(P<0.05)或不受影响(P>0.05),而在华桦、华楸和华槭混合物中,针叶凋落物的水溶性酚释放倾向于受到显著抑制(P<0.05).在以上7种混合物中,阔叶凋落物的水溶性酚释放则普遍受到显著抑制(P<0.05)o(2)所有混合组合均对凋落物缩合单宁释放产生总体拮抗效应(P<0.05).其中,落槭或落桦混合分解时,针叶凋落物的缩合单宁释放倾向于受到显著促进,阔叶凋落物分解则受到显著抑制(P<0.05);其余混合物中,针阔叶凋落物倾向于显著抑制彼此的缩合单宁释放(P<0.05).

    凋落物酚类物质混合分解相互作用非加和效应

    干湿交替对亚热带人工林常见树种凋落物源溶解有机碳数量和特性的影响

    杨娜王思敏于乐琳毛瑢...
    2895-2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亚热带人工林中,凋落物经常经历干湿交替的现象.本研究选取我国亚热带典型人工林中常见的6种落叶阔叶树、4种常绿阔叶树和2种常绿针叶树的凋落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40天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干旱(维持凋落叶∶水的重量比小于20∶1)、湿润(维持凋落叶∶水的重量比为1∶1)和干湿交替(干旱4天湿润4天共计5个循环)3个处理,测定了凋落叶源溶解有机碳(DOC)数量和光谱特性(SUVA254、SUVA280和SUVA350值)的变化以及凋落叶质量损失,探究干湿交替对凋落物源DOC数量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湿润和干湿交替处理的凋落叶质量损失均显著高于干旱处理,且干湿交替处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与湿润处理相当;(2)对于落叶和常绿阔叶树而言,干湿交替处理凋落叶产生的DOC总量高于干旱处理,但低于湿润处理;对于常绿针叶树而言,干湿交替处理凋落叶产生的DOC总量均低于干旱处理和湿润处理;(3)在培养期间,干湿交替处理凋落叶源DOC的SUVA254、SUVA280和SUVA350值均高于干旱处理,即芳香化程度更高.综上,干湿交替是亚热带人工林中凋落物源溶解有机碳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凋落物分解芳香化程度淋溶树种亚热带森林

    北京维管植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胡理乐马俊丽赵金满刘长峰...
    2903-2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北京野生维管植物组成及分布现状,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本研究依据"北极花生物调查APP"调查数据,并结合文献、植物志等相关资料,对北京维管植物物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维管植物共2714种,隶属178科1024属,其中,石松类与蕨类植物共17科30属80种,裸子植物8科18属52种,被子植物153科976属2582种;物种数量前四大科为菊科(Asteraceae)299种、禾本科(Poaceae)214种、豆科(Leguminosae)133种、蔷薇科(Rosaceae)132种;物种数量前四大属为薹草属(Carex)45种、蒿属(Artemisia)29种、葱属(Allium)24种、莎草属(Cyperus)21种.物种数量最多的3个区为海淀1585种、延庆1526种、门头沟1311种;物种数量最少的3个区为朝阳220种、通州209种、石景山181种.北京分布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保护植物共134种,隶属于59科103属,其中,国家级和市级保护植物分别有44种和102种;含4种以上的科有4个,为兰科(Orchidaceae)35种、百合科(Liliaceae)5种、松科(Pinaceae)5种、芸香科(Rutaceae)5种;含4种以上的属有2个,为兰属(Cymbidium)6种、鸟巢兰属(Neot-tia)5种.占重点保护植物总种数60%以上的区有3个,为门头沟90种、延庆86种、密云80种.北京地区维管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科主要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优势属主要为薹草属、蒿属、葱属和莎草属,海淀、延庆、门头沟和密云的维管植物种类最多,门头沟的保护植物种类最丰富.

    北京市维管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物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