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行山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槭叶铁线莲种群年龄结构与数量动态

    黄春晓刘全儒杜雨轩户雨...
    2911-2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 珍稀濒危植物槭叶铁线莲(Clematis acerifoli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零星分布于太行山北部的石灰崖壁之上.在居群调查基础上,本研究测量了来自11个分布点的458丛植株,以最长枝条的芽鳞痕数作为龄级划分依据,对该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年龄结构总体表现为非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1龄级的幼年个体数量明显偏少;(2)种群数量在第1~2、6~7龄级间呈现衰退,但总体上仍具有更新和维持的能力;(3)种群存活曲线为Nx=259e-0.4x,接近于Deevey Ⅱ型.种群在第5龄级出现死亡率和消失率的第一个峰值,随后死亡率保持稳定,而消失率快速上升;(4)种群的生存率和累积死亡率均在前6个龄级升降幅度较大,从第7龄级后两条曲线升降都趋于平缓.危险率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6龄级,死亡密度则整体偏低,在第3龄级出现最大值;(5)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在未来2、5、8龄级时间后,中、老龄级个体数量均有所增加.研究认为,槭叶铁线莲种群具有前期淘汰率高、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虽然当前其种群年龄结构相对稳定,但已有衰退的早期迹象,幼龄个体缺乏是其种群更新的主要瓶颈.

    槭叶铁线莲年龄结构数量动态生存分析时间序列模型

    中国孑遗红树植物水椰的资源现状与种群特征

    张孟文钟才荣吕晓波方赞山...
    2918-2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椰属棕榈科真红树植物,也是孑遗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水椰仅天然分布于海南岛.为探讨其濒危现状和保护策略,本研究采用样方法对水椰群落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群落特征、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水椰共有6个自然种群,总面积为3.96 hm2,种群数量为9319棵,自然分布于海口东寨港的野菠萝岛和道学村、文昌的玉阳公园和头苑村、琼海长坡镇文场村、万宁日月湾,并且仅在日月湾有小面积成片分布,其他种群均为零星分布.(2)水椰样地内共有28种红树植物,形成以水椰+海莲+桐花树、水椰+海莲等为优势种的红树林群落.(3)海口、琼海、万宁水椰的种群结构均为衰退型,而文昌水椰种群为增长型,并且各种群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4)宏观尺度的极端气候变化、过度砍伐与开发利用、小尺度上的个体自身繁殖受限是水椰种群濒危的三大原因.建议通过增加科研技术投入解决种源问题、加大生境修复与就地保护力度、优化迁地保护与野外回归策略等措施扩大其种群数量.

    孑遗植物水椰濒危现状保护策略种群结构

    黄海北部大鹿岛鹅耳枥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环境解释

    李洪飞张华伏捷王俊夫...
    2926-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海北部大鹿岛鹅耳枥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大鹿岛9个鹅耳枥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植物区系成分、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径级结构等指标表征群落特征,运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大鹿岛鹅耳枥群落维管植物共计110种,隶属46科84属,包括种子植物44科82属107种和蕨类植物2科2属3种.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大部分具有温带分布性质.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为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和矮丛薹草(Carex callitrichos var.nana),重要值分别为52.84%、34.49%和21.54%.群落乔木层的物种较少,而灌、草层植物种较为丰富,群落尚未达到演替的顶极阶段.鹅耳枥种群径级结构反映出该群落由增长型种群构成.(2)聚类分析将鹅耳枥群落划分为4类群丛,排序分析结果在验证前述聚类分析结果合理性的同时,进一步佐证土层厚度、土壤全磷含量和pH值是影响鹅耳枥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

    鹅耳枥群落森林群落特征聚类分析排序

    黄耆属草本植物根部导管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董彦君李宗善陈颖高光耀...
    2936-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的导水解剖结构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获取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4种黄耆属草本植物——斜茎黄耆(Astragalts adsurgens)、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乳白黄耆(Astragalus galactites)和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根部导管解剖结构的特征,分析了导管解剖性状对环境因子(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黄耆属草本物种的导管解剖性状(导管数量、导管分数、平均导管面积、平均水力传导率和水力直径)具有较大的变异特征.随着降水和温度的增加,导管数量显著下降,而导水效率相关的性状(水力直径、平均导管面积和平均水力传导率)则具有上升趋势.这表明在降水量和温度较低地区,较多的导管数量和较小的导管面积导致黄耆属草本采取导水安全优先策略;在降水量和温度较高的地区,较少的导管数量和较大的导管面积导致黄耆属草本采取导水效率优先策略.黄耆属草本根的解剖性状与温度的相关性均高于其与降水的相关性,表明温度可能是影响其导管解剖结构的主要气候因子.

    水力结构导水策略干旱半干旱区黄耆属

    三叶草活覆盖对杂草、捕食性节肢动物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吕陇张登奎王琦张晓娟...
    2944-2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我国半干旱区三叶草(Trifolium)活覆盖适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无覆盖种植玉米(Zea mays)或大豆(Glycine max)为对照,研究三叶草活覆盖种植玉米+三叶草或大豆+三叶草对土壤水分、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饲草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覆盖种植玉米相比,三叶草活覆盖种植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分别降低6.6%~10.0%、2.6%~65.6%和26.8%~89.2%,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饲草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2.2%~100.0%、11.1%和5.7%;与无覆盖种植大豆相比,三叶草活覆盖种植大豆的土壤贮水量、杂草密度、生物量和大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6.9%~21.9%、36.2%~65.2%、29.9%~62.4%和0.8%,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和饲草产量分别提高25.0%~250.0%和259.0%.三叶草活覆盖种植玉米或大豆显著降低土壤贮水量、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显著提高田间捕食性节肢动物密度,对饲草产量和作物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三叶草与大豆之间竞争高于三叶草与玉米之间竞争.三叶草活覆盖种植玉米更有益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持作物产量,可作为我国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农业一种有效的活覆盖种植模式.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农业竞争

    外源褪黑素对苏打盐碱胁迫大豆幼苗的缓解效应

    钟行杰张明聪韩爱平秦彬...
    2953-2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褪黑素是缓解逆境胁迫对大豆损伤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苏打盐碱胁迫下喷施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为大豆幼苗缓解苏打盐碱胁迫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合农71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试验方法,设置常规+喷施清水处理(CK)、常规+喷施褪黑素处理(CKM)、苏打盐碱胁迫+喷施清水处理(S)、苏打盐碱胁迫+喷施褪黑素处理(SM)4个处理,研究大豆苗期不同生理指标对苏打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CK和CKM)相比,苏打盐碱胁迫下(S和SM)大豆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与S处理相比,SM处理大豆叶片PSⅡ反应初始荧光(F0)与最大荧光产量(Fm)显著增加,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作物光合机构过剩光能的耗散增强,PSⅡ反应中心光保护能力提升,净光合速率(Pn)显著增加,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APX)和清除ROS能力显著增强,根系和茎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叶片和根系中MDA产生速率显著下降,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根平均直径显著增加,维持了叶片细胞内激素水平,叶片IAA、CTK、ETH和MT含量分别提高了 15.9%、31.9%、8.7%和55%(P<0.05).综上所述,喷施褪黑素能够缓解盐碱胁迫对大豆苗期相关生理指标的不利影响,提高大豆幼苗耐盐碱特性.

    苏打盐碱胁迫褪黑素大豆光合荧光特性内源激素

    稻鱼共生系统的土壤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

    陈佳赵璐峰戴然欣章涛杰...
    2961-2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鱼共生对稻田甲烷(CH4)排放产生明显影响,但稻鱼共生是否影响与CH4排放相关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仍有待阐明.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系统为例,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水稻单作系统(RM)、无饲料投放的稻鱼共生系统(RFN)和有饲料投放的稻鱼共生系统(RFF)水稻和田鱼的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微生物的特征.结果表明,RFF的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增量均显著高于RM.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稻鱼共生(RFN和RFF)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RM,且RFF的产甲烷菌丰度显著高于RFN.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表明,稻鱼共生显著影响产甲烷菌群落结构,但对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对于不同代谢类型的产甲烷菌,稻鱼共生(RFN和RFF)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的丰度显著高于RM,且RFF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丰度显著高于RFN;对于不同代谢类型的甲烷氧化菌,RFN和RFF对类型Ⅰ的甲烷氧化菌丰度影响均不显著;RFF中类型Ⅱ的甲烷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RM和RFN.可见,稻鱼共生可明显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且稻鱼共生的效应会受到饲料投放与否的调控.

    稻鱼共生系统土壤微生物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无机磷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贾雪莹王佩将田志杰银海杏...
    2972-2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无机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华北地区典型盐碱地为供试土壤,分析辣椒地、轻度盐碱玉米地、重度盐碱玉米地、向 日葵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裸地共8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土壤无机磷组分中Ca10-P所占比例最高,其他磷组分含量依次表现为Ca8-P>Al-P>O-P>Fe-P>Ca2-P.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2-P和Ca8-P与土壤pH、电导率、钠吸附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理化因子共解释了 36.03%无机磷组分特征.因此,盐碱土中Ca2-P、Ca8-P是土壤磷有效性的关键组分,且主要受到pH、电导率和钠吸附比影响.根据8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组分差异和理化性质,辣椒和向 日葵可分别作为轻度和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首选农作物,羊草可作为盐碱地生态修复的草地物种.此外,可以通过改善盐碱地土壤pH、电导率、钠吸附比、有机质等理化性质来提高土壤磷有效性.

    盐碱土土地利用类型无机磷组分土壤理化性质

    湖南省耕地土壤硒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商贵铎周卫军郑超刘瑞...
    2979-2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开展富硒(Se)土壤资源利用与富硒农产品开发,进行了湖南省耕地土壤硒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56 mg·kg-1,是全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0.29 mg·kg-1)的1.93倍;湘西南区土壤硒平均含量最高、湘北洞庭湖区平均含量最低;湘西南区变异系数最大,离散程度高,分布不均匀;湘南区变异系数最小,离散程度低,分布相对均匀;全省富硒耕地面积224.9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0.7%;水田富硒面积为185.6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1%;旱地富硒面积为39.3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6%.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大小顺序为:板页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黏土>砂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河湖冲(沉)积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不同类型土壤硒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岩)土>水稻土>潮土>紫色土;当pH<5.0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当5.0<pH<7.8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正相关;当pH>7.8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硒与锌(Zn)、铜(Cu)、锰(Mn)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形因子也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因素之一,当海拔低于230 m,土壤硒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当海拔高于230 m,土壤硒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湖南省耕地富硒土壤面积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需根据区域差异合理保护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

    土壤硒空间分布成土母质pH有机质影响因素

    北京东灵山大气氮沉降水平及变化特征

    刘美娜陈志立宋韦刘学炎...
    2987-2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人为成因的气态活性氮排放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周边的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氮输入量持续增加.然而,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活性氮特别是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有机氮(DON)的同步观测仍然较为缺乏,影响氮沉降生态效应的全面、准确评估.本研究观测了北京东灵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每周的混合沉降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溶解态氮(TDN)浓度,计算了DON浓度和各形态氮的沉降通量,分析了它们的月际和干湿季差异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该站点大气沉降中 NH4+-N、NO3--N、DON 和 TDN 体积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 1.45±0.04、0.70±0.01、1.81±0.66 和 3.96± 0.65 mg N.L-1,TDN 年沉降通量为 25.00 kg N·hm-2.a-1,NH4+-N、NO3--N、DON 年沉降通量和占 TDN 的比例分别为8.76(35%)、4.38(18%)、11.86(47%),表明该森林站点的大气氮污染程度较高.大气沉降中DIN/DON和NH4+-N/NO3--N平均值分别为1.1和2.0,表明DON是该森林大气氮输入的重要形态,NH4+-N在DIN输入中占主导.N03--N浓度和占比随降水增加而减少,表明NO3--N的湿清除效率较高,出现稀释效应,而NH4+-N和DON浓度和占比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各形态氮混合沉降量均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加,故各形态氮在湿季(6-8月)的平均浓度和沉降通量总体均高于干季(9-1月),表明未来降水增多会使得森林地表的大气氮输入量增加,对于促进森林植物生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全面报道了京津冀地区典型森林大气NH4+-N、NO3--N、DON和TDN混合沉降通量,明确了其形态结构和干湿季差异,揭示了高氮沉降地区降水量对大气氮混合沉降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典型高人为氮排放地区的森林大气氮输入数据,为评估人为氮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信息.

    森林生态系统铵态氮硝态氮溶解态有机氮沉降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