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生境对大兴安岭岛状沼泽林地表节肢动物beta多样性影响

    丁敏叶董刘志涛王道齐...
    3710-3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东部特有的森林沼泽林型——岛状沼泽林为研究区域,采用陷阱法调查岛状沼泽林3种典型林型,即兴安落叶松纯林(Larix gmelinii)、白桦纯林(Betula platyphylla)、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与栖息生境要素特征,分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对微生境特征的响应。共采集地表节肢动物544只,隶属5纲14目67科61属,以鞘翅目、双翅目幼虫、膜翅目、蜘蛛目与弹尾目为主,其中白桦纯林个体数、类群数最多,兴安落叶松纯林最少。3种林型地表节肢动物总beta多样性βsor及其组分物种周转βsim、物种镶嵌βnes差异不显著,但同一类群物种周转βsim、物种镶嵌βnes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且βsim/βsor比值均大于50%,表明岛状沼泽林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主要受物种周转的影响,并且丰度越大的类群对beta多样性影响越大。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地表温湿度(r2=0。120~0。128,P<0。01)、土壤主要化学性质(r2=0。229~0。230,P<0。01)以及凋落物厚度(r2=0。148,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但地表温湿度、土壤主要化学性质与植被特征共同解释了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的11。03%,还有88。97%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显示土壤过湿与土壤养分过高所致的生境斑块异质化直接影响了岛状沼泽林地表节肢动物生境选择偏好,并对其beta多样性形成过程产生复杂影响。

    群落组成共存格局土壤理化性质冗余分析大兴安岭

    附石生物膜群落组成与脂质代谢对牧食压力的响应

    朱凤汪兴中李银科谭香...
    3717-3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附石生物膜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河流食物网中的优质基础食物资源之一。附石生物膜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同时也受到消费者反馈调节的影响,然而,目前对这种影响的认识仍不充分。为了揭示牧食压力对附石生物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为期35天的中宇宙实验,在两种不同培养条件下(有/无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利用脂肪酸测定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下附石生物膜的差异。结果表明,牧食压力下,附石生物膜中饱和脂肪酸(SAFA)和PUFA如花生四烯酸(ARA)的占比分别增加了 7。72%和0。1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占比则减少了 10。14%。参与脂质代谢的微生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减少,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属级水平上,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ronas)与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减少,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相对丰度增加。此外,KEGG功能预测表明,附石生物膜中注释到脂肪酸降解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功能基因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acyl-transferas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合结果表明,牧食压力下附石生物膜通过减少脂肪酸的降解来维持自身能量需求与稳定。

    牧食压力附石生物膜微生物群落脂肪酸宏基因组学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甲烷排放和植物传输能力

    周文昌许秀环向珊珊欧文慧...
    3726-3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湿地是大气甲烷(CH4)排放的重要源,然而不同植被类型和植物入侵对湖泊湿地CH4排放和传输CH4的影响研究尚有不足。本研究以长江中游洪湖湿地为对象,建立开阔水域(KK)、浮水植物欧菱(OL)、挺水植物菰(G)和入侵植物凤眼莲(FYL)4个野外试验区,在2022年5-10月,通过漂浮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湖泊湿地CH4排放规律和调控因子。结果表明:洪湖湿地CH4排放通量存在明显时间变化,在夏季或秋季期间出现峰值,CH4排放通量范围位于0。10~136。12 mg·m-2·h-1。KK、OL、G和FYL区的CH4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1。68、4。52、4。58和28。59 mg·m-2·h-1,湖滨带植被区CH4排放通量是开阔水域的2。7~17倍;凤眼莲入侵区CH4排放通量高于其他3个试验区,分别是G、OL和KK的6。2、6。3和17倍,这可能与凤眼莲植物生物量、植物传输CH4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有关。此外,3种植被类型G、OL和FYL在8和9月单株植物体传输CH4均值分别为0。02、0。23和0。25 mg·m-2·h-1,显示凤眼莲植物体传输量最高。本研究表明,外来植物凤眼莲入侵加强了长江中游湖泊湿地CH4排放,可能对气候变化形成正反馈。

    湖泊湿地甲烷排放植被类型植物入侵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河北省陆地植被生产力模拟分析

    夏烨陈敬华王绍强孙雷刚...
    3735-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初级生产力(GPP)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要素,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GPP的时空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和植被近红外指数(NIRv)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华北平原4个涡度相关通量站观测数据,分析了2003-2020年河北省陆地植被GPP的时空动态格局,并比较和探讨了 BEPS、MODIS和GOSIF GPP产品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基于SIF、PRI和NIRv构建的多元线性GPP模型能够很好地捕捉通量观测的GPP动态,在草地、灌丛和森林优于传统SIF-GPP线性模型(ΔR2=0。02,0。04,0。10),但在农田则相反;(2)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GPP估算模型模拟发现,2003-2020年河北省陆地植被GPP达205。63±14。29 Tg C·a-1,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35 Tg C·a-1;(3)本研究估算的农田GPP高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通过与地面实测结果比较发现,传统模型对农田GPP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本研究结果阐明了多源遥感数据精确估算华北平原植被生产力的潜力,提出了 BEPS、MODIS和GOSIF GPP产品在农田生态系统存在低估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为GPP产品的改进优化提供了方向。

    总初级生产力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光化学植被指数植被近红外指数模型模拟

    宁夏植被碳汇能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的多维探测

    侯迎褚阳杨千龙郑芳...
    3746-3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区域植被碳汇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对提升植被固碳能力、助力国家碳中和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宁夏MODIS遥感数据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综合应用随机森林、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偏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空间尺度植被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为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宁夏植被碳汇能力呈整体增加(南部>中部>北部)、局部显著减弱的变化趋势(北部银川平原、石嘴山市、沙坡头区等城市中心显著减弱);宁夏全域植被碳汇主要受自然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影响,植被、植被∩气候、植被∩高程为主要驱动力,其次是人文因子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与降水量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对植被碳汇能力的驱动力最高(84。8%);就不同区域而言,北部引黄灌区主要是植被、人口密度、植被∩人口密度、植被∩气候为主要驱动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主要驱动力为植被、气候、植被∩气候和植被∩GDP。

    植被碳汇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随机森林地理探测器宁夏

    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榆林市碳代谢空间分析

    胡安焱王思博贺屹刘秀花...
    3754-3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碳代谢空间分析是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低碳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建立水平方向上的碳流模型,计算榆林市碳代谢密度。利用生态网络效用方法计算各用地类型的碳通量并将其标准化,得到水平方向的碳流矩阵(A),进而计算有效利用矩阵(D)和整体效用矩阵(U),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空间的影响,分析榆林市碳流的时空分布。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碳代谢的驱动因素,找出影响城市碳代谢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加剧了榆林市碳代谢紊乱,净碳流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为负值;神木市和榆阳区是最主要的负碳代谢分室,南六县一直为正碳代谢分室;年均降水量和NDVI是影响城市碳代谢的主要驱动因素,年均温和夜间灯光对城市碳代谢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半干旱地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低碳发展,实现增"汇"减"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城市碳代谢碳流生态网络效用土地利用变化地理探测器

    辽河口芦苇盐沼湿地生长季CO2交换及其影响机制

    程浩邢庆会刘思琪韩建波...
    3763-3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滨海盐沼湿地植被生长季生态系统CO2交换特征和影响机制,以辽河口芦苇盐沼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协方差技术观测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特征,并分析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a)等环境因子和生物量对CO2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和NEE各月日平均变化曲线分别呈倒"U"型、横向"S"型和"U"型。CO2交换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GPP和|NEE|在6月累计值最大(分别为273。5、210。5 gC·m-2),Reco在7月累计值最大(76。7 g C·m-2)。白天PAR是NEE的主控因子,NEE与PAR符合直角双曲线关系,PAR可解释NEE变异的37。7%~51。6%,且光曲线拟合参数在6月达到最大值。夜晚呼吸(Reco,night)受Ta、10cm深土壤含水量(SWC10)的协同影响。在不同SWC10范围下,Reco,night与Ta均呈指数相关关系。当SWC10≤35%时,Reco,night值集中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温度敏感性(Q10)为1。44;当SWC10>35%时,Reco,night值集中于生长季中期(Q10为1。97)和旺盛期(Q10为2。03)。2020年生长季,辽河口芦苇盐沼湿地表现为CO2汇,NEE为-693 g C·m-2,GPP为1043 g C·m-2,Reco为 350 g C·m-2。

    滨海湿地碳汇CO2通量涡度协方差

    土壤真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张晗烁郑勇贺纪正
    3774-3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菌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生物类群之一。近10多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真菌多样性的认知。真菌生物地理学主要研究真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一般认为真菌在自然土壤中并不是随机分布的,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真菌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本文概述了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组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关键驱动因素以及真菌生态功能的生物地理研究进展。在全球和大陆尺度上,气候因子和扩散限制是影响真菌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而在区域和局域尺度上,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通过生态位过程塑造着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目前认为在(微)小尺度上的真菌群落特征可以由中性过程来解释。我们认为未来研究需在考虑地理尺度的前提下,进行更大规模、涵盖更多生境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采集,并考虑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真菌、环境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期望本文能对促进真菌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生物地理学群落组成多样性真菌尺度

    草地植物和土壤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刘明蕊刘世婷马春燕李桧...
    3787-3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气候变化如极端干旱和降水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下降,草地载畜能力降低。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草地植被和土壤环境两方面,围绕草地生态系统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草地植被的群落结构、植物物候、草地生产力以及土壤温湿度、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本文重点从研究尺度和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植物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如何提高模型精度、不同植物功能群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等,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物候草地生产力土壤环境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机制

    基于植物氧同位素比率的叶片温度研究进展

    黄穗敏汪旭明李蕾巩晓颖...
    3797-3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和物质循环的关键因子,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模型以及地球系统模型的重要参数。叶片通过气孔调节和形态学性状改变等实现叶温调节,能保持相对适宜光合作用的叶温并避免叶片受到高温胁迫的伤害。基于植物纤维素18O分馏值(Δ18O Cel)的光合加权叶温(T L-photo)整合了光合作用实际发生时的叶温,T L-photo的稳定性表征植物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叶温调节,然而T L-phtoto与气温的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文章阐述了叶温调节的生理生态意义和调节机制,介绍了基于Δ18O Cel估算T L-phot。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推导、测算方法及结果的不确定性,最后指出提高Δ18O Cel-T L-photo模型精准度及其在叶片-植株-生态系统尺度T L-photo研究的适用性,是未来需加强研究的主要方向。

    叶片温度调节光合加权叶温叶温内稳态纤维素18O植物功能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