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下源库处理对粳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杨靖睿曹培培杨凯吕春华...
    615-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下源库处理对粳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2个CO2浓度([CO2]):对照(背景大气,a[CO2])和在背景大气[CO2]基础上升高200 μmol·mol-1(e[CO2]).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OTC内采用盆栽方式,设置低N(N1,10 g N·m-2)、中N(N2,20 g N·m-2)和高N(N3,30 g N·m-2)3个施N水平.抽穗期源库改变设剪叶(LC)和疏花(SR)处理,以不处理为对照.测定并计算了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N含量、茎鞘NSC积累量(TMNSC)、NSC表观转运量(ATMNSC)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表观贡献率(ACNSC).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上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CO2]升高显著降低抽穗期叶片N含量,显著促进中N水平的NSC积累.在不同[CO2]和N水平下,SR处理均导致成熟期茎鞘TM NSC显著升高,ATMNSC和ACNSC显著降低;在背景大气和不同N水平下,LC处理均显著降低成熟期TM NSC,显著提高ATMNSC,但[CO2]升高下LC处理对成熟期TMNSC和ATMNSC均无显著影响.LC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未产生显著影响.粒叶比越高,成熟期TMNSC和千粒重越低,ATMNSC、ACNSC、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越高.综合影响ACNSC的因素为粒叶比、抽穗期和成熟期TM NSC;综合影响籽粒产量的因素为粒叶比、成熟期叶片N含量和TMNSC,这些综合影响均可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表述.

    水稻CO2浓度升高氮肥剪叶疏花源库关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生物炭调控盐胁迫下水稻幼苗耐盐性能

    黄晶孔亚丽吴龙龙张露...
    627-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盐渍化降低土壤生产力.探索生物炭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耐盐性能的影响,对调控盐渍区水稻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物炭介入盐胁迫稻田土壤的盆栽试验,调查了生物炭对盐胁迫下土壤环境和水稻幼苗耐盐性能的影响.盐胁迫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 g NaCl·kg-1土(S0),1 g NaCl·kg-1土(S1),2 g NaCl·kg-1土(S2),3 gNaCl·kg-1土(S3).生物炭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0 g生物炭·kg-1土(C0),3 g生物炭·kg-1土(C1).结果 表明:生物炭介入盐胁迫土壤,显著提高了水稻幼苗地上部干物重,有效改善了水稻幼苗农艺性状,显著提高了水稻幼苗茎秆中全钾含量,显著提高水稻幼苗钾钠比79.61%,提高了水稻幼苗耐盐性.生物炭介入也对水稻幼苗抗氧化性能有改善作用,显著降低了水稻幼苗中丙二醛含量,平均显著降低14.25%,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的伤害.水稻幼苗收获后土壤中水溶性氯离子和水溶性钠离子含量在生物炭介入条件下分别显著降低9.13%、17.77%.因此,添加适量生物炭能有效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改善土壤盐胁迫环境,提升水稻对盐渍土壤的适应能力.

    生物炭盐胁迫水稻幼苗耐盐

    林龄对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裴昱张悦耿世聪冯月...
    635-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机制,可为森林温室气体通量估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不同林龄(15、30和50年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吸收速率及其调控因素.结果 表明:30年生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红松:(1724.18±98.57) μg C·kg-1·h-1;落叶松:(1306.37±142.27)μgC·kg-1·h-1)和CH4吸收速率(红松:(5.12±0.68) μg C·kg-1·h-1;落叶松:(1.91±0.85) μg C·kg-1·h-1)显著高于15和50年生(P<0.05).30年生红松人工林土壤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15和50年生(P<0.05),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N2O排放速率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N2O排放速率最大值分别为(0.139±0.016)和(0.137±0.056) μg N·kg-1·h-1.红松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均高于同龄落叶松人工林,15和30年生达到显著水平(P<0.05).红松人工林土壤CH4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同龄落叶松人工林(P<0.05).红松人工林土壤N2O排放速率与同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均无显著差异.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影响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土壤CO2排放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全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其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受树种和林龄的影响.CH4吸收速率受到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影响,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受树种和林龄调控.N2O排放速率受溶解性有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影响,其中溶解性有机氮受林龄影响.综上所述,树种和林龄差异造成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异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吸收速率的差异.

    森林发育针叶树种温室气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生物碳氮

    冻融交替对长白山不同林型土壤两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辛贵民赵清竹尹航李龙...
    64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白山5种林型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长白松林和蒙古栎林)为对象,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研究了冻融过程中5种林型土壤CO2和N2O排放特征及相关机理.结果 表明:冻融期5种林型土壤是CO2和N2O的源.次生白桦林和红松阔叶林土壤CO2和N2O的平均通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型.除硬阔叶林外,各林型土壤CO2通量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不同林型的土壤CO2排放对水分敏感性差异较大;除硬阔叶林外,各林型土壤N2O通量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水分敏感性因林型而异.5种林型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均与土壤表层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

    冻融交替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氧化亚氮

    经营模式对马尾松近熟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卢立华李华陈琳明安刚...
    654-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5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中,设置马尾松特大径材培育(PTD)、皆伐后连栽马尾松纯林(PM)、皆伐后营造红椎纯林(CH)、皆伐后营造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T)及间伐后林下补植红椎改造成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林(PCY)5种经营模式的试验,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营模式显著影响除容重、全钾以外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C∶N、N∶P.其中:土壤总孔隙度以CH、PCT最高,显著高于PTD和PCY;土壤pH值以CH最高.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全磷以PCY和PTD最高,速效磷以CH和PCT最高,速效钾则以PCT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C∶N以PM和PCT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N∶P以PCY最高,但仅略高于PTD和CH,显著高于PM和PCT;而C∶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马尾松×红椎异龄混交林两种模式的土壤质量略高于特大径材培育和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模式,且显著高于马尾松连栽模式.应特别注意马尾松林经营期的延长而造成的土壤磷对植物生长的限制.

    土壤肥力C∶NN∶PC∶P土壤质量

    遮荫对青桐幼苗生长性状与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智西民王梦颖牛畔青杨瑶...
    664-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可反映植物器官营养元素的分配及互作关系,亦可反映其营养利用效率及生长环境的养分限制状况.以青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幼苗为材料,分析4种不同光强(全光照,50%、75%和95%遮荫)对青桐幼苗生长,C、N、P、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遮荫对青桐幼苗的生长性状、生物量、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及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苗高和比叶面积随遮荫强度增加而升高,而地径和粗壮度随遮荫强度增加而减小.总生物量在75%遮荫下最大,在95%遮荫下最小.在各遮荫处理下,叶片C、N、P、K含量均大于根和茎,且N含量顺序为叶>根>茎,K含量顺序为叶>茎>根.C、P、K积累量随遮荫强度增大而增加,在75%遮荫下达到最大值,而在95%遮荫下达到最小值.青桐幼苗C∶N和C∶P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遮荫强度变大先增加后减小,均在50%遮荫下达最大值.青桐各器官N∶P远低于14,即青桐幼苗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生长严重受N限制.这些结果说明,遮荫可调节青桐幼苗在不同光环境中的养分积累与分配,进而影响生物量.因此,青桐苗期培育宜选75%遮荫,有助于苗高、比叶面积、生物量、养分含量和积累量的增加,而过度遮荫可抑制幼苗生长发育.

    遮荫生物量元素含量积累量化学计量比

    不同海拔云南松林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董廷发
    672-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东北部不同海拔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 表明:海拔间土壤C、N、P、K、AN、AP、AK的值分别为7.85~31.61 g·kg-1、1.08~2.11 g·kg-1、0.19~ 1.41 g· kg-1、3.65~15.10 g·kg-1、51.33~144.35 mg· kg-1、0.56 ~2.42 mg·kg-1、0.03~0.35 g·kg-1;随海拔的升高,土壤C、N、P、P∶K、C∶N均主要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C∶P、N∶P呈现的趋势与C∶N相反;土壤C与N、AN、AP、AK、C∶N、C∶P、C∶K、N∶K、P∶K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该地区云南松林土壤主要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随海拔变异明显,总体上表现为少氮低磷.土壤养分在中海拔处偏高,这与中海拔地段云南松较好的生长表现相符.这些结果可为解析云南松的生长和分布提供一定的基础.

    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学海拔云南松

    海南槟榔园不同母岩发育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赵月李玉珠苏磊葛成军...
    680-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岩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其特性.本文对分布在海南省11个市县的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发育的槟榔园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土壤养分与母岩及土层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槟榔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受母岩历史继承性因素影响;火山岩发育的土壤有机碳(SOC为17.67 g·kg-1)、全氮(TN为1.48 g·kg-1)、全磷(TP为0.36 g·kg-1)和速效氮(AN为16.89 mg·kg-1)含量显著高于侵入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侵入岩和沉积岩发育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火山岩和变质岩;母岩的特性同时影响养分在土层间的分配,沉积岩发育的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和水溶性碳与速效磷计量比(DOC/AP)在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碳氮和氮磷化学计量比在火山岩和沉积岩发育土壤中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而碳磷计量比变化趋势一致;火山岩发育土壤高SOC/TN和低TN/TP,意味着有机碳分解速率慢且氮对土壤养分限制严重;沉积岩发育的土壤高DOC/AN和低AN/AP,意味着易被吸收利用的活性有机碳库丰富,而作为限制因子的速效氮缺乏.总体来说,海南省槟榔园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处于较适宜状态,而全磷(除火山岩)和速效钾缺乏.为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进一步挖掘种植潜力,应针对不同母岩发育土壤合理施肥、科学管理.

    母岩土壤层次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槟榔园海南省

    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

    郭雯黄宏亮王锐杨畅...
    692-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安徽太平竹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毛竹及其变种(花毛竹、黄槽毛竹、厚壁毛竹、金丝毛竹)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毛竹及其变种3个年龄阶段(1、3、5年生)细根化学计量特征,探究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养分策略.结果 表明:1)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竹种的影响,年龄对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2)毛竹及其变种细根的养分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性,生长季花毛竹细根的全C、全N、全P含量较高,其他竹种则相对较低;毛竹细根C∶N、C∶P最高,毛竹及其变种细根N∶P差异性不显著;3)花毛竹、金丝毛竹细根的N和P含量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毛竹及其变种的细根普遍受P元素的限制;其他竹种细根C、N、P养分元素之间异速生长关系不显著,说明其养分分配具有相似性;4)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与土壤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细根C∶P主要受土壤有机质与全P的制约.因此,与土壤环境因素相比,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受竹种遗传特性的限制作用更大;毛竹及其变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受其所处生长阶段的影响,不同竹种的养分元素利用策略存在差异性.

    变种年龄碳氮磷含量异速生长关系养分策略

    干旱区湿地芦苇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张剑齐璇璇刘冬赵海燕...
    701-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植物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对土壤因子的响应,对预测脆弱而敏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以敦煌阳关湿地优势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研究芦苇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芦苇各器官C、P含量为叶>根>茎,N含量及N∶P为叶>茎>根,C∶N为根>茎>叶,C∶P则为茎>根>叶.叶、根C含量显著高于茎(P<0.05),叶、根C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和叶N、P含量及C∶N、C∶P和N∶P差异显著(P<0.05);芦苇根N:P<14,叶片N:P>16,茎N∶P介于14~16;C含量在各器官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根与茎、叶N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与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与叶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盐分与芦苇根和茎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含量与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效P与根、茎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是影响芦苇根、茎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盐分是影响叶片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芦苇趋向提高各器官N含量来应对高盐、低P的土壤环境.

    干旱区湿地芦苇器官生态化学计量土壤因子